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_经济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_经济论文

对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直面现实,正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6%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持续增产丰收,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20年是新疆经济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人民所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却很不尽如人意,经济运行出现较大的波动和振荡,形势相当严峻。一是“九五”计划完成情况不好。1992年以前,新疆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由1980的的第16位上升到1990年的第10位,相对差距有所缩小;1992年以来,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新疆有点跟不上趟儿,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落后,1996年和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均未达到计划目标,分别降至6.4%和7.3%,比“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0.5%要求低了3.2和4.1个百分点,在全国居于后位。 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也由第10 位后移到第12位。1999年1—9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总的情况好于去年,但要完成8%的增长目标, 第四季度增幅须达到10%以上,难度很大。从目前情况看,2000年经济增长幅度也不会太高,要实现“九五”年均增长10.5%的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二是我们寄于厚望的“一黑一白”两大支柱产业都遇到了市场的严峻挑战。石油勘探开发虽不断传来好消息,但进程不够理想,与原来的预期尚有差距,石油投资也有所下降;石油生产加工和石化基地建设,也因市场形势变化而严重受阻。棉花生产虽已提前实现年产3000万担目标(1998年实际收购量为3006万担),1999年也将是一个大丰产年,然而由于棉价大幅下调和棉花品级的大滑坡(一、二级花比重由过去占80%以上,1998年下降到16%左右),给棉农带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减收的困惑。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棉花产供销严重失衡,国内棉花库存高达1亿担以上,要消化还需1—2年时间, 棉花市场近期难望根本好转,国家已明确要求新疆棉区要控制限产。三是工业经济效益在低位上继续下滑,财政日益困难。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百元资产实现利税, 1995年降至4.10元,(为全国的49.46%,排第26位),1998年下降到39.4元(为全国的56.94%,排第20位)。1999 年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1—8月效益综合指数为61.3%,比去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降息等政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企业亏损仍较严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亏损9.1亿元,应收帐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流动资产高达39.3%。 财政收入虽以年均11.8%的速度增长,但财政支出基数大, 负担重,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四是人民所得实惠与经济增长不相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居全国的第16位上升到12位,但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则从第3位下降到12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到15位; 人均农业总产值在全国高居第3 位,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从1980年的第13位,1990年的12位,1995年降到24位,1998年又降到25位。1990年以来8年中位次下移13位。 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增长形成反差。而内蒙古、广西、宁夏三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年时均低于新疆,到1998年已分别高于新疆381元、371元和121元。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近几年新疆经济出现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高增长的内外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调整时期,由于传统产业供给过剩,需求不足,而新兴产业比重偏小,带动不够,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有所回落。从新疆自身看,除了历史的和自然地理等原因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二是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产品、企业组织和技术结构等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三是在更深层次上,是两个转变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较大的市场波动,便会陷入被动和困难的境地。

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应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也不应回避问题,轻描淡写,掩盖矛盾,甚至弄虚作假,玩弄数字游戏,而应直面现实,正视困难。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像湖北省、陕西省领导那样,敢于承认问题,把困难向人民群众说明白,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依靠群众,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路子,才能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二、对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审视

我们已迈入新世纪的门槛,全国和各省区都在着手制订“十五”计划。这是进入新世纪、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新的形势下,首要的问题是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其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对前阶段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对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简要回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委曾对新疆经济建设的道路问题作过一些初步的有益探索。如根据绿洲农业的特点,强调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五好”新农村的要求;根据新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的特点,提出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设想,等等。但在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能按全国的模式和部署进行建设,尚未能明确提出和形成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按照全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新疆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子。

一是“六五”、“七五”时期,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及大力发展轻纺工业。1986年提出,在“七五”或更长一些时期内,要确立重点发展“大农业”(农牧业和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食品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方针,还制定了建立“三条龙”(棉花生产、加工、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瓜果生产加工)生产经营体系的规划。“九五”时期,进一步强调,新疆现阶段必须走主要依靠大农业振兴经济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二是“八五”时期,在对新疆区情再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水土利用和石油开发为先导,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根据第二亚欧大陆桥接轨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出“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内联外引,东联西出”的方针,设想与兄弟省区共建“西北国际大通道”,以“沿边、沿铁路”两线开放为重点,“以地缘优势带动资源优势,以贸易先行促产业联动”,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商品生产出口基地。

三是“九五”计划提出,“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并把战略重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上”。“九五”计划开始实施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对石油、棉花产品的需求,以及新疆在这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进一步突出了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要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优质纱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

四是提出了发展“融合经济”的思路,“八五”初期,根据三大油田勘探开发的新形势,为了避免二元结构,打破中央企业、兵团企业、地方企业三足鼎立、自成体系的格局,使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依托行业主力,依靠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方针。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在地巴州和哈密地区,总结实践经验,都强调要走“融合各方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路子。

五是从“六五”到“九五”计划时期,都一直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把能源、水利、交通、通信作为战略重点,以突破“瓶颈”制约,为优势资源转换创造必要的条件。

六是在全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新疆也及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和措施。

上述发展战略方针和思路,在不同时期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思路大致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或补短),主要发挥新疆地面和地下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好的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力图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对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评价和认识。应该充分肯定,新疆以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发展阶段是可行的。新疆是资源大区,又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比较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符合新疆现阶段的实际,突出了新疆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明确了重点和突破口,有利于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外援,也调动了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因而取得了巨大成绩。各个时期所提的战略指导方针,都曾对当时新疆经济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尤其是发展“大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近几年重点抓“一白一黑”,成效显著,有目共睹。然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在理论上研究不够,准备不够,在实践上经验不足,尤其是在经济转轨变型时期,一个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究竟怎么走,总的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看来,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产品经济的色彩较浓,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是资源而不是市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大趋势、大走势,研究和把握不够,急功近利,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后果,缺少预见性和宽广的战略眼光;有些设想虽很好(如“三条龙”),但缺乏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成效不大;以“一白一黑”为重点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尚不能覆盖全疆和统揽全局,形成凝聚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重大的战略关系也处理得不够好。具体表现在:

(1)发展战略与市场化改革战略不够协调。重视发展生产力, 忽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重视资源开发,忽视市场导向和市场开拓;重视基地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忽视市场主体建设和市场体系与网络建设,存在改革与发展两张皮现象。由于改革严重滞后,经济缺乏内在活力与动力,发展后劲不足。资源转换的微观基础较弱,运行机制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行政干预过多,在许多方面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相适应,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抑制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导致棉花产供销脱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2)农业战略与工业化战略不够协调。由于重视不够、 体制障碍和措施不够得力等原因,农产品加工业和支农服务体系发展落后,农工贸技相互脱节,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建立“三条龙”生产经营体系的设想,至今未能实现,而前几年轻工业甚至呈萎缩之势,不仅严重影响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工增值,也影响了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农民增收。这种状况与内蒙古迅速崛起的奶制品加工系列、羊绒和服装加工系列形成反差。

(3)重点战略和全面发挥优势不够协调。强调“一白一黑”多, 忽视发挥其它多方面的优势,影响了各地和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导致产业和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不仅路子会越走越窄,也降低了防范和抗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不够协调。 新疆有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市场机遇,也有发展轻纺、食品工业,生产向西出口商品的良好条件,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原材料产品,而不是向西出口所需要的最终消费品,尽管新疆边贸以年均27%速度增长,但绝大部分为内地产品,对新疆经济拉动作用不大。“八五”提出以地缘优势带动资源优势,以贸易先行促产业联动,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的战略构想未能实现。由于对开拓周边国家的市场重视和支持不够,新疆有些曾在中亚国家畅销的轻纺产品,也逐渐被挤了出来。

(5)资源转换战略与科教兴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够协调。 由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对后两大战略贯彻落实力度不够。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仅占GDP的0.16%,远低于国家的要求, 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企业创新能力差,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农村尚有150万文盲、 半文盲,教育发展落后,质量不高,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绿洲耕地面积扩大,沙漠也在扩大,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山区森林和荒漠胡杨林面积减少等现象加剧,首府乌鲁木齐污染严重。

(6)速度与效益不协调。 由于发展战略仍未摆脱传统的片面追求产值速度的发展模式,新疆经济增长速度虽高于全国,但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与财政困难加剧并存;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

上述问题表明,着眼于资源开发,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是新疆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战略,也不能代表其它战略。仅靠实施这种战略,尚不能起到指导、统揽全局,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战略要有相对稳定性,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适应新形势和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作必要的调整。

三、面向未来,调整战略

21世纪初前十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并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既面临两个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开放、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加入世贸后的市场冲击、人口增长和就业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短缺等严峻挑战。如果仍然因循守旧,固守旧的发展模式,没有重大的创新突破,那么,同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可能会越拉越大,难以摆脱弱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变化,更新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努力探索新路子。

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江总书记指出,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用市场经济办法,按客观规律办事。什么是新思路?西部各省区都在进行探索和讨论。从新疆的情况看,在发展战略上可供选择的大致上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继续实行经过改进和完善的资源导向战略。即在原来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大框架内作调整,揉进一些新的东西。如针对重资源、轻市场的倾向,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在继续发展“一白一黑”的同时,强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强调以大开放促大开发,等等。有的同志还主张,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新思路就在于要从传统计划经济思路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思路。从资源转换目的、增长方式、途径、转换主体、宏观调节方式等都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采取这种“改良”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符合已形成的思维定势,轻车熟路,较易得到各方面认同,有利于突出和发挥资源省区的主要优势,有利于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发展战略在工业化初期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目前中西部许多省区所选择的战略,今后一个时期仍不失为重要战略之一。但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度依赖于当地资源的资源导向型战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它不能改变资源省区在传统垂直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不能缩小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更难以实现后来居上。

第二种思路:制度导向战略。即认为制度选择高于产业选择,主张依靠制度创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内在经济活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主要依靠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效益,改变落后状态,赶超发达地区。从世界历史看,西方超过东方,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超过旧中国,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都证明了落后国家后来居上,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形成一种能发挥国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环境。从现实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竞争力和在统一市场中所占份额。而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而其前提和动力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地区不断兴旺发达的动力,是落后地区赶超的动力。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深层原因是改革开放滞后,与东部形成制度环境落差,导致资金、人才大量流失。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西部大开发,国家增加资金政策投入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深化改革,加快西部机制、体制的转换,优化西部体制与制度环境,营造西部起飞的制度基础。至于区域经济的产业重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将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去选择形成。

第三种思路:市场化导向的复合型发展战略(或综合协调发展战略)。即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不止是一个,而应该是多个战略的有机结合。欠发达地区所以落后,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改变落后面貌,单靠一个战略不能奏效,必须综合治理,包括观念、制度、管理、结构、科技、教育、文化等都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市场变化,不断开拓创新,并协调推进。因此,主张以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为核心,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把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开放拉动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走综合协调发展的路子。这一思路要求加快实现六个转变和力争在八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新进展。

六个转变:

一是战略目标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互相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资源开发要以富民强区为根本目标,改变单纯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传统思路,要把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妥善结合起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二是经济发展从单纯依赖开发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和市场、信息、知识、科技、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挥多种优势,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从单一资源型逐步转变为资源加工型和多元主导型结构。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由追求产值速度的粗放经营方式切实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主要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经营方式。

四是开发建设主体由主要依靠政府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要着力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投资来源由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建设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国家投资、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多元投资发展经济。

五是由面向区内市场、封闭式自我开发模式转变为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开发的发展模式。

六是由城乡二元发展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十五大精神,要努力争取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包括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建设;发展大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市场体系和发展大流通;调整经济结构,建设支柱产业体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取得突破或重大进展。

三种发展思路比较,我们倾向于选择第三种思路,即市场化导向复合型发展战略作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路。因为这一思路更符合江总书记提出的“要有新思路”,“用市场经济办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

第一,这一思路立足于全面走向市场,明确提出市场化导向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向市场化转轨及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新形势、新要求。

第二,提出复合型发展战略,避免了单一战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可以从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把握和驾驭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强调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六个转变,将促进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旧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束缚,走新路子。这是新疆经济走出困境,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后来居上的根本途径和唯一出路,也是希望之所在。

标签:;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