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世纪,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膨胀、乱砍滥伐和战争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是在过去25年里,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减少了30%,消耗量相当于过去几个世纪的总和。洪水、干旱、空气和水污染、赤潮和酸雨等灾害频繁发生,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放慢,人类已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果目前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方面的趋势继续下去,自然环境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环境方面取得的明显进步和改善有可能会被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增加的全球环境未污染以及地球上可再生资源基础的退化所抵消。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10年前里约热内卢宣言的《执行计划》和作为本次大会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与会各国首脑重申了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并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可持续发展中,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是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那么,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避免损害环境、浪费资源或过度开发资源,或者将这样的损害或浪费降到最低限度而不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一、全球资源和环境状况分析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1999年的报告显示在1970年至1995年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0%以上,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希腊的国土面积。与此同时,环境的恶化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骤增也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将近239亿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其中北美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
在北美、欧洲和东亚部分地区,现代工业经济国家消费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料,并产生了大量废料和污染排放。它们的经济活动严重影响着全球的资源和环境,不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使生态系统普遍受到污染和侵扰。在其他区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地区,贫困和人口迅速增加使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森林、土壤和水资源)普遍退化。许多人生活在仅能维持生存的经济中,他们除了耗尽其自然资源外,没有多少其他选择。再生资源仍然维持着世界上将近1/3人口的生活,因此环境退化直接降低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以及他们改善经济的前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使空气和水受到严重污染。
北美的最大问题是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这个地区平均每人使用的能源和资源超过了任何其他区域。因为能源消耗量大,这个区域的人均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产生量最高。另外,由于引进非本地物种使生态系统产生的变化正威胁着生物多样性。许多沿海和海洋资源几乎枯竭或正受到严重威胁,东海岸的鱼类资源几乎已经彻底破坏。据统计,大西洋的捕获量从1971年的250万吨减少到1994年的不到50万吨,即,在20年里减少了5倍。
在欧洲,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过度,硝酸盐、农药、重金属和各种烃类物质也在严重污染地下水。在西欧,总的能源消耗仍然很高,虽然遏止环境退化的措施使一些环境参数有了显著的改进,但并非所有的环境参数都得到了相当的改进。自1980年以来,西欧平均每人产生的废料增加了35%;虽然已回收利用了很多废料,但66%的废料最终还是变成垃圾用于填埋土地。道路运输是目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总排放量很高。1985年至1994年期间,西欧、中欧和东欧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一半。但欧洲产生的温室气体仍占全球的大约1/3。自1960年以来,西欧和中欧的森林面积增加了10%以上,但将近60%的森林受到酸化、污染、旱灾或森林火灾的严重或中等程度的损害。
西亚正面临若干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是最紧迫的问题。“这一区域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开发速度。因此,人均供水量在减少。这个区域的11个国家中已有8个国家的人均用水量少于每年1000立方米,4个国家的使用量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地下水资源处于危机状况,因为抽取地下水的速度已远远超过了自然补充的速度。如果不实施改进的水管理计划,今后将可能出现重大环境问题。在这个区域,土地退化非常严重。大多数土地已变成了荒漠,或者极易变为荒漠。大面积的土地受到盐化、碱化和养分沉积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再加上过度放牧,这个区域的牧场正在退化。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海洋和沿海环境退化。每年约有120万桶石油溢入波斯湾,以致波斯湾里的石油碳氢化合物超过北海几乎3倍。是加勒比海的两倍。此外,工业污染和有害废料也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石油生产国产生的有害废料是美国的2至8倍。这个区域空气污染达到惊人的程度,居民超过100万的城市情况更是严重。预计在未来10年中,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增加、农业化学品的滥用以及无管制的捕捞和狩猎将对这个区域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本地物种造成更大的压力。
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过多,人口密度大对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该地区土地资源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地区大得多,世界上大约60%的人在这个区域内依靠其30%的陆地面积生活。水供应是一个严重问题。每三个亚洲人中至少有一个没有安全饮用水,淡水将是今后限制生产更多粮食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继续迅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很可能对这个地区的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使生态更加恶化,如,森林面积缩小,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在东南亚,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土著人作为食物、医药和收入主要来源的各种各样森林产品日益枯竭。“迅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改变了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然而,按许多标准来衡量——健康、教育、营养以及收入,这个区域内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仍然较差。”从能源方面看,该地区对能源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亚洲对一次能源的需求量预计每12年就增加一倍,而世界平均每28年才增加一倍。由于沿海居住区的扩大、工业增长和捕鱼活动增加,沿海生态系统受到毫无控制的巨大压力,海洋和沿海资源退化的速度加快。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并且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中心。特别是亚洲,城市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趋向特大城市,这有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在非洲,“主要的挑战是减轻贫困,使穷人的问题在环境和发展议程中占据首要地位,就可能开发和释放非洲人的潜力和才能,实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贫困既是这个区域受到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威胁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其造成的后果。据预测,非洲是21世纪贫困将加剧的惟一的大陆。非洲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包括砍伐森林、土壤退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以及空气和水质量恶化。自1950年以来,估计共有5亿公顷的土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包括多达65%的可耕地。20世纪80年代期间,非洲共丧失了39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1995年又丧失了1000万公顷。14个非洲国家水匮乏和水紧张,到2025年还将有11个国家遭遇同样的困难。由于粮食安全程度降低,非洲营养不良者的人数从20世纪60年代的1亿增加到1995年的近2亿,几乎翻了一番。另外,城市化是这个区域新出现的一个问题,随之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存在两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如何找到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办法;二是森林资源枯竭和被摧毁以及与此相关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的问题。这个区域有3/4的人口已经城市化,而且许多人居住在超大城市中。中美洲和南美洲城市人口的比例很高,预计到2025年城市化程度将达到85%。在许多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估计空气污染每年使4000人早逝。废料处置也是一个主要城市问题。在这个区域,所有国家的自然森林覆盖率都减少了,尤其是在亚马逊流域。1990年至1995年期间每年共丧失580万公顷的森林,即,3%的森林在这个期间丧失了。栖息地环境的丧失是对这个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威胁,该区域拥有世界上40%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估计现有1244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预计1997和1998年的厄尔尼诺将使海洋鱼类捕获量大幅度下降。虽然这个区域有世界上最大可耕地保留面积,但土壤退化正威胁着许多已耕地。贫困虽然不是这个区域的突出问题,但“自由市场改革将战胜贫困的期望尚未实现。相反,1995年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已达1.6亿”。
最后,我们来看看极地地区的情况。北极和南极在全球环境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球变化的晴雨表。这两个区域都受到极地地区之外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贵金属和辐射线都汇集在这一地区。如,大气层中的武器试验、军事意外事件和欧洲回收厂排放产生的落尘使北极海洋沉降物普遍含有放射线同位素。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积累,对极地生物的健康构成威胁,例如,毛鳞鱼的捕获量在1977年达到300万吨的高峰,但自那以后其数量在北极两次剧减。在陆地上,由于引进外来物种,特别是北欧驯鹿过度放牧,野生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另据保守估计,在南海每年因捕鱼活动而死亡的信天翁是4.4万只。在南极洋,过度捕捞巴塔戈尼亚齿鱼,大批海鸟因被捕鱼设备套住而意外死亡。据有关报道,南极巴塔戈尼亚齿鱼的合法捕获量是10245吨,但仅在南海的印度洋地区非法捕获量估计超过10万吨。商用伐木使北方森林耗竭和支离破碎,尤其是在欧洲北极地区。由于勘探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造成了北极油喷、油轮溢油和漏油等环境损害。此外,平流层臭氧耗竭导致紫外太阳辐射加强,全球变暖使极地的冰盖、冰架和冰川溶化,同时还带来诸如“海上冰覆盖面缩小、海平面升高以及永冻层解冻”等问题。
无可争辩,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推动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物质文明发展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给人类带来了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但是发达国家以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境外掠夺资源和制造污染,迅速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这种掠夺资源和垄断市场的局面导致了南北方发展的严重失衡,继而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把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推向了严重对立的状态。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危机标志着工业文明价值观和财富观有可能把现代经济引上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首先,环境的恶化起因于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张。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一般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效率利用引起的。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工业污染和与能源相关的污染、商业性开采造成森林砍伐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都是经济盲目扩张的结果,而这种扩张根本不考虑环境的价值和资源的稀缺性。20世纪50年代的增长热就是以资源的破坏为代价。一些国家为了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它们无情地无偿地掠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在短短几十年里把一个受战争创伤的世界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和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代,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的消耗。当人们庆贺经济这棵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的时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其次,人口的迅速增长通常是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经济是否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都会使人们更加难以解决众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一方面,迅速增加的人口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而传统的土地和资源管理制度不可能迅速适应防止过度利用资源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和生活必需品以及就业的需求,而政府又无力应付这种局面。如果人口增加的局面不改变的话,增加的需求将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将对自然资源施加额外的直接压力。此外,人口的绝对密集也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挑战。虽然目前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400人的只有孟加拉国、韩国、荷兰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但到21世纪中叶,全球人口的1/3很可能都居住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国家中。
再其次,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密切相关,穷人既是环境破坏的受害者,又是环境破坏的责任者。目前仍有1/5以上的人口凄惨地生活在贫困之中。全世界的穷人中有大约半数居住在环境易遭破坏的农村地区,他们对赖以为生的自然资源几乎没有法定的控制权。穷人更关心他们今天能从自然资源中得到什么,而不是为了明天而保护自然资源。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又急需获得土地,农民便聚众开垦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如,陡峭的和易受侵蚀的坡地、土壤退化迅速的半干旱地、热带森林地区。然而,短短的几年之后,在这些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产量通常会急剧下降。贫困的家庭为了首先解决应急的短期需要,他们对自然资本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如,为了薪柴而滥伐树木。土地退化和森林砍伐最后导致土地生产率降低,结果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更加糟糕,贫困进一步加剧。因此,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破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增加了对有限资源和脆弱环境的压力,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贫困一人口增长一资源环境破坏一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会加深由贫困和环境这两者共同造成的严重影响。自1950年以来,全球经济规模扩大了5倍多,全球人均收入的平均数现在是1950年的2.6倍(实际值)。全球人均收入现已超过5000美元,但仍有1.3亿以上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全球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7%左右,虽然它低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最高峰时的2.1%,但每年几乎1亿人的绝对增长数字却高于以往。据预测,1990-2030年期间,世界人口很可能增加37亿,增加的人口中有90%将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在不断增长,贫困也在不断加剧。“地球上的居民大多数仍生活在贫困中,而少数人却过度消费,这是环境退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以上我们从经济扩张、人口、增长、贫困等方面分析了环境恶化和资源衰竭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将从市场失灵和政策失误两方面来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生产者所关心的是降低自身的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很少考虑其行为的生态后果。结果是企业内部经济性的实现是以外部不经济性为代价的。特别是生产的主体在进行自身经济核算时,根本不考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从而引起诸多环境问题。由于对资源的占有、消耗和污染造成的损害没有按市场价格来支付费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难以制止。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效率低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由于市场失灵,环境的社会价值不能通过市场精确地反映出来,市场通常也反映不出环境破坏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在现实中,环境(如大气质量)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明确界定清楚,所以很难区分和履行对环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价格并不能体现污染物的有害影响,结果导致大量的大气污染。
当自然资源产权不存在或没有被履行时,即当自然资源是开放的时候,没有哪个个人来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全部损失,而且也不存在对自然资源使用进行调控的机制,结果就是资源被过度开发,如,过度捕捞、过度放牧、过度掘取地下水、过度使用“全球共用品”。开放资源使它们可为所有人开发使用。一种资源(如热带雨林)的某些用途能够出售,其他用途(如它对流域的保护)却不能出售,不可出售的用途经常被人们忽视,因此导致资源过度使用。
政府的政策有时鼓励低效率,而低效率反过来又会引起环境的毁坏。例如,对农业和能源投入大量资金、对伐木和开发牧场实行补贴、公共部门排污不负责任、按补贴的价格提供一些服务(如水、电和卫生设施)、以及公共土地和森林的低效率管理等。政府有时通过直接为使用控制污染设备筹资,或用环境保护基金为投资提供资金的方法,来对资源和环境行为的改变进行补贴。对环境清理和资源使用进行补贴产生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它给资源使用者传递错误的信号,而且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2年通过的“排污者付费原则”(PPP)的一般意义和原则相冲突。因而,补贴可能会使环境破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加剧。政府政策的失误可能会加重由市场缺陷引起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或过度开发。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地球对于其衰竭的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如,高技术带来的绿色革命使谷物与肉类产量大幅度增加,却削弱了农业生态环境对灾害冲击的恢复弹性。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生态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界、学术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文件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深了人类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它把资源、环境等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念。在2002年8月召开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首脑通过的《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的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设定了相应的时间表,以及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强调环境资源的长期承载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指出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经济、社会、生产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自然生态财富(即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承认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遵循生态环境系统所固有的规律。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当代人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与后代人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下面,我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在资源方面,我们首先应考虑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持续利用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要找到资源开采的最优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和技术进步逐步减少对枯竭性资源的依赖。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的研究结果,资源开采的最优路径应该是资源价格的净价值在各个时段保持不变,或者使资源价格的增长率与市场利率相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消费,取决于生产中不变资本与资源流量之间的替代弹性值。这里的“弹性值”指的是不变资本替代资源流量或消耗量的一种比率。如果固定资产或不变资本增加1%,所替代的资源流量大于1%,则资源可持续利用,否则将枯竭。市场和技术进步完全有可能使可枯竭资源过渡到持久性资源,即使人类耗尽了某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也可以由可再生资源取而代之,这样不会使经济活动和消费行为受到大的影响。
然后,我们应将资源配置从动态的角度加以延伸,从而使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内涵拓宽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层面。在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上,未来各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消费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和消费担负起历史的与道义的责任。代内公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国家内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横向公平。代际公平就是资源在代际间配置的公平,即世代之间的公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采取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将资源财富化,而不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要实现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愿望的机会。为了保证当代人的经济活动无损于后代人的福利状况,需要建立一个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确保资源能够传递给后人。
第二,在环境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都应该有所作为。根据OECD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环境管理经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应有效发挥规制和监管的作用,同时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物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通常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调整企业行为成为人类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市场规则进行经济活动,并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措施和资金投入达到国家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使生产的商品达到相应的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等标准。由于社会公众既是环境污染的生产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社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公众一方面应自觉遵守环境法规和环保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抵制严重污染环境或选择有利于环境的商品进行消费,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鼓励并引导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从而降低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三,在人口问题上,我们应把人口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进步、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解决人口问题。首先,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将人口因素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控制好人口规模,减轻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具有紧迫性,因为人口过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对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次,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适度的人口总量、良好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消除贫困。贫困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消除贫困的任务既非常紧迫,又非常艰巨。要彻底消除贫困,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方针,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人手,实施切实有效、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在贫困地区推广各种适用技术;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五,从政策措施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压力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加以改变。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适合自己情况的政策措施,如,确认财产权,避免财产权的不确定性妨碍资源的保护;审查现存的补贴政策,取消那些对资源保护无刺激作用的手段,使价格更接近于生产的社会成本而不是私人成本;加强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消除废料;制止和扭转砍伐森林现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等。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处理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可采用互补性的技术创新、旁侧性的技术创新、废物利用型的技术创新、治理污染型的技术创新等四大类。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在追求内部经济的同时解决一些外部不经济问题,如果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如污染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还可以使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最小化。在制度创新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节约”型的社会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反对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2)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对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制订科学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限制轻污染产业、鼓励和促进无污染产业的发展;(3)加强生态环境评价和资源资产化研究,将资源与环境成本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4)国家应将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有效防治各种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控制人口规模和提高人口质量、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宏微观政策措施,并把环境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结合起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鼓励经济部门以更有效、更合理和更负责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那么,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将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土地污染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