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激发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兴趣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从而爱写、想写、也能写。要促成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需要调动各种主客观因素,这是教学的辩证法,也是激发兴趣的教学原则。笔者以为激发作文兴趣有三大原则:情感原则,高峰体验原则、需要原则。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讨。
一、情感原则——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写作对象,促成智能的更好发挥。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命题、指导、评估诸环节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命题时重在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一个中学生,在日记中吐露了内心的秘密:“因为自己知识贫乏,我开始担忧;为了自己无拘无束地洒脱一回,我开始了自责;为了那飘来的莫名的微笑,我开始了爱的寻觅;为了那一片飘零的落叶,我开始探索人生的真谛……”由此可见,现代中学生的确怀揣着一颗焦渴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在命题时,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如中学生大多数敏感自信,爱思考,爱浪漫,时而又有困惑迷惘,可针对这些情感命题,如《埋头与出头》、《我们爱潇洒》、《欲说如今好困惑》。这些命题针对性强,能刺激学生的表达欲,使其自觉地投入其中。
指导时重在诱发学生的情感外射。如今的中学生已经开始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并已能在诸多事物中赋予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审美标准亦较有尺度。因此作文指导时应注重诱导学生的情感外射。可采用这些方式:①再造形象诱发。作文前对要写的人和事加以归纳概括,对生动感人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重点的描绘复述,引起感情冲动。②哲理诱发。作文前对所写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发掘蕴蓄于事物中的哲理性,达到诱发情愫的目的。③美感诱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文前,对所写的内容点明其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诱发其表达欲。④环境熏陶诱发。教师按作文要求,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体验,让学生心感身受,让美直接撩拨感情的琴弦。
评估时重在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总是站在大海彼岸呼唤人们的理解。这种理解常以感情的沟通和谐为满足。因此沟通师生情感渠道,通过情感对流,能激兴求趣。笔者在作文评估时或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评语,这种评语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学生干涸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或采用商讨式的评语,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和否定,把师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从而获得了一种民主作风;或采用幽默委婉式的评语,以机智的俏皮取代简单的挖苦讽刺和粗暴的逼迫,从而造成了一种愉悦的心态,由这种心态支配的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师的主张。
二、高峰体验原则——高峰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强度的情绪体验。高峰体验能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一篇精彩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褒奖,从此就对作文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以至于终生从事写作。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在习作过程中,老是经受着失败和挫折的苦恼,或者感受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一直处于压抑自卑的状态,因而渴望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在习作教学中创设条件,让其获得高峰体验。
1.设置竞争舞台。在作文教学中,如果缺乏竞争氛围,那就无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争取成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竞争舞台。如我们针对中学生开始塑造并完善个体在群体中的形象这一心理特征,开设的口头作文课。学生的每次口头作文都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有的甚至先写在纸上,记在心里,争取在班上一举成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评出口头作文的最佳者。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推动写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2.利用赏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罗森塔尔所进行的“智商”特别高的优秀生的编班实验,用一种权威性的语言使那些学生获得优异发展就是明证。鉴乎此,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应是冷漠的纯客观的刻板评估,而应努力发掘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下醒目评语。公然赏识性的评语亦不能言过其实,有时越是好文章越要提出高要求,使学生既得到鼓励又不自我陶醉。如果我们把这种赏识看作一种正效应,那么更要避免那种恶语伤人的负作用,让每个差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3.突破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每个学生如果长期受这种心理束缚,那么在集体中就难以冒尖,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有位学生爱好作文,但缺乏自己的特色。一次他参加作文竞赛,题目是“业精于勤荒于嬉”。他从“勤”字入笔,堆砌事例,写得平淡如水。后经建议,他反弹琵琶,为“嬉”叫一声“屈”,果然获奖。一个小小的成功使他尝到了突破从众心理,发挥创造精神的甜头。
三、需要原则——变作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获得。”(代尔·卡耐基)满足需要这是人们行动的目的,也是人们乐意采取行动的兴趣之源。因此,提示需要,就可使之与目的、行动、兴趣构成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如图所示:
兴趣导致人的行动,行动实现目的,实现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反之,需要生成目的,目的推动着人的行动,行动更强化人的兴趣。从这种内在的深刻联系中,不难发现需要乃兴趣之源。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或是采用单一的命题方式和课堂封闭式的方式,把学生主体囚禁在课本和课桌上,限制在命题的框子里,往往脱离社会和生活,闭塞了学生的信息通道;或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盲目地多作多练,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心态。为了寻求“得分点”,惴惴不安地训练写作模式,使作文失去了表达的需要和少年的灵性。其实,教师应当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努力创设为需要而写作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吐为快、非写出来不可的愿望。如笔者曾让学生收集到一些诸如“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的民谣,要求学生以《“现代民谣”的一点忧思》为题作文,结果学生写出许多见解深刻、观点鲜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