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63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诊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剖腹探查诊断,研究组患者采用腹部CT诊断,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参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88.1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研究组患者的确诊率为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采用腹部CT检查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确诊率比较高,检查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腹部CT诊断;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104-02
作为一种急腹症,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病具有病情进展快、病情危急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疾病指的是患者的肠系膜血管中落入了栓子,出现急性完全性血管闭塞,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肠系膜血供应,进而产生肠壁肌肉长急性缺血、功能障碍、坏死等[2]。因此对于该疾病来说,需要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原则。本文主要是对于我院急诊室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采用腹部CT诊断,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检查都确诊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本次研究是在患者及其家属已知且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2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7±6.38)岁。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剖腹探查诊断,患者呈平卧位,根据患者病灶部位的具体位置选择切口,并进行切口探查[3]。研究组患者采用腹部CT诊断,患者呈仰卧位,用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当完成扫描之后使用SIEMENS软件对患者的扫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做多平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等重建血管成像[4]。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和分析剖腹探查诊断和腹部CT诊断的确诊率,以及患者在检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
参照组42例患者中,34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确诊率为88.10%(37/42);研究组42例患者中,所有患者都被确诊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确诊率为100%(42/42)。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采用腹部CT检查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参照组42例患者在检查后,3例出现感染,2例出现腹腔内出血,1例出现血栓,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6/42);研究组42例患者在检查后,都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0/42)。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却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在治疗中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及时的确诊,这样才能够快速的进行有效治疗,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5]。当确诊之后,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将已经坏死的肠系膜和血管切除,帮助患者肠系膜血供尽快恢复,这对增强患者的抢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常规的临床诊断中,主要是采用肠系膜血管造影和剖腹探查诊断,这两种诊断方式都是有创诊断,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对于剖腹探查方式来说,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引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临床诊治中也逐渐加强对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各项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广泛的应用CT技术。同时在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中显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腹部CT也能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在腹部CT诊断结果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表现主要为直接和间接征象,其中间接征象主要包括腹腔积液、肠系膜积液、肠壁纸样改变、肠腔扩张、肠壁增厚等非特征性表现。在本次调查延吉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腹部CT诊断,其确诊率为100%,要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8.10%。而且在临床诊断之后,参照组的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而研究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综上所述,采用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确诊率比较高,检查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祥.急诊腹部CT在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6:799-800.
[2]汪良芝,陈明.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J].吉林医学,2011,31:6548-6549.
[3]符江峰.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3,09:665-667.
[4]杨乐华.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7:92-93.
[5]颜显杰,李文,杨桂汉.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2:1348-1349.
论文作者:赵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肠系膜论文; 患者论文; 栓塞论文; 血管论文; 腹部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较高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