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刍议论文

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刍议论文

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刍议

胡忠均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提炼,是面对国际两大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经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一思想,正在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联合国曾多次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决议,充分说明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哲学构建,有着深层的哲学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共建、共有、共享创造了认识论上的理论基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诉求体现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实践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曾经指出,要消灭分工,只有形成真正的共同体,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他们力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的大力驳斥,希望通过这一虚幻的共同体,经过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最终实现真正共同体的构建。要实现这一过渡,就要消灭私有制,消除两极分化,使其在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达成共识,这和当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具有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本体论构建

黑格尔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2]在黑格尔的视野中,国家就是绝对精神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遵循理性而产生的绝对精神的共同体。尽管是理性的最高表述,但还是一种理性的共同追求,理性的精神世界,是虚幻的共同体世界。只有回到人本身的主观世界和实践活动,而不是客观的绝对精神,才具备构建现实的共同体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洞察当时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认识程度。他所提出的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形成了马克思视野下的社会发展共同体,这是马克思在人学视阈下开辟的唯物史观的共同体范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我国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提高,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思想是在新时代下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发展和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无一不说明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由“虚幻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继承和发展。但要实现真正的人类共同体,还要消除异端的共同体的异化,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从抽象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要重视人的作用,特别是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把传统本体论所指向的认识对象转变为人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全面地论证现实世界的属人性及其本质。马克思指出,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人的主体性作用,是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否认的。现实共同体的构建就是现实的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一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留住人的优秀传统,扬弃人的历史轨迹,扫除发展中的桎梏,又不囿于经济的局限,构筑文化的认同和意识形态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认识论上的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和升华。当今的世界各国,发展极度不平衡,在产品过剩和人员短缺的问题上,仅仅依靠自己的国力是很难解决的,这就需要各国相互补给,加强资源整合的力度和人才输送的机制,消除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带来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财政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发展,包括技术的合作、生产的合作、资源的合作等,实现利益的共同性,真正实现从“自由人联合体”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1 各组患者血清AFP、CA125、TK1水平检测 肝癌组患者血清AFP、CA125、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来源自然,因此,诞生、发展和回归自然过程的一切都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问题,这就是人文哲学也称之为人本哲学的原因。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矛盾论构建

矛盾是什么?恩格斯说:“一个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它本身有“不变”和“变”的对立,——这就是矛盾。”[4]这说明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对立性就是斗争性。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社会形态之中,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这种差异性也是存在的。正因为这样,就很难有共同的利益,很难形成共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追求或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保证每个国家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害,决不能以一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标准去要求另一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标准。在国家交往中,要坚持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的原则,反对武力威胁、强权独霸、弱肉强食的做法或冷战思维。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斗争是在同一性下的斗争,同一是在斗争性之中的同一。正是这种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得以形成。不能为了发展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也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强加于别人,而是在斗争中找到同一,在同一中斗争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人类共识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6]正是在这种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挑战与问题的实践进程中,极大地促成并巩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是对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现实利益进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利益”的共有,就实现了“命运共同体”。

将模糊自适应PID调速系统与没加入智能算法的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系统进行比较,响应对比结果如图5所示。

即使矛盾不断,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困难重重,但这是历史的趋势,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必然,是辩证法的矛盾论的发展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实践中认识体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充分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彰显出中国驾驭资本逻辑的自信,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就认识论角度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理性的范畴,是《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具体的实践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认识逻辑下产生的实践逻辑。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论构建

牛哞悠长,挽篮入园,随心所欲采摘时鲜。拾级而上,山坡有亲子厨房。厂房车间式开放厨房,石垒砖砌灶台,铁锅劈柴烟囱,炊具一应俱全。可一试身手卖弄厨艺,亦可请教村夫农妇烹饪窍门。可见反客为主非诳语,此处可学故人邀诗人,把盏话桑麻。

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确认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要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能力,展示人的才华,让人的优越性和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化认识。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也是历史前进的开创者。重视人的作用就是要把人放在主要地位,充分体现人的人本作用,人的主体和人本身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在对共同体的研究上采用的是历史与逻辑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在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形成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体,不过这种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现实反映,终将成为真正共同体的桎梏。随着阶级的瓦解,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文化领域达到了一定的认同,就会逐渐走向现实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在建立人类共同命运的现实基础上,即使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领域、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生产生活,但意识的同一性不囿于历史的发展程度,而是达到了认识的最高境界,形成了共同的理性认识,共同的发展认识。

风影安静了下来,他在一下一下地扫着阶前落叶。秋风乍起,天气见凉了,师父一声不响地走了过来,远远地就看见他了,待走近了才站定,像一尊佛一样拈花微笑。风影叫了一声师父,手中的扫把并没有停下来。了空问你会下棋吗,风影摇了摇头,了空又问你喜欢下棋吗,风影又摇了摇头,说不喜欢打打杀杀,更不喜欢暗中下手,置对方于死地。了空说,风影,你有一颗菩提心,可下棋能培养人的静气,当初师父一眼就看出来了,你的心静,与佛有缘。人的静气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可以滋养的。来吧,师父教你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7]这说明,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包括了很多必要的要素,正视这些要素的协调发展,相互渗透,彼此联系,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也是如同生态的生命共同体一样,有着严格意义上的构成要素。正视政治上的守望相助、对外关系上的开放包容、文化上的形影相依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相依相存,才能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义

黑格尔在其主要著作《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曾指出,战争是社会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当时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意境,因为黑格尔时代的哲学把握住那个时代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各国快速发展,在资源的开采和能源的竞争上难免会发生冲突,一旦冲突激化,难免会形成弱肉强食的不良秩序,不利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然而,现在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网格式发展、资源共享的发展新阶段,这种发展需要合作,包括资源的合作、经济的合作、人才的合作、技术的合作等。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孤军奋战必将徒劳无功。合作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赢的成果是合作的量化体现。时代呼唤全球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诉求。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把握时代背景,关注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大力倡导人类共建、共商、共赢的发展方式,加强资源整合、技术合作、知识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单一治理的方案,在主体性上,更加强调公共性,开启人类治理全球的新篇章,对全球的共同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采访当天,正好遇到台风,而炜冈的会议室也成为村里80余名村民暂时的避难场。细问之下我们了解到,其实每年台风来袭,炜冈都会腾出专门的房间为村民遮风避雨,这所谓的“习惯”正是公司的一份责任使然。实则,于炜冈而言,对于责任的认知并不止于此,其或可分为对客户的责任、行业责任,以及社会责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提出了一整套具体性实施方案,高瞻远瞩,具有世界意义。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最大的实际,这是一条跨越全球的建设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缩影,是带动沿线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切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路径肯綮,是世界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新辟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5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2-67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119.

[6]人民日报评论员: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论学习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EB/OL].(2017-0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20/c409499-29037772.html.

[7]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EB/OL].(2017-09-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06/c413700-29519543.html.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1.026

(作者单位:无锡皓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标签:;  ;  ;  ;  ;  ;  

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刍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