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霞[1]2003年在《黄粉虫生物饲料及品种选育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温度、密度、幼虫生长速率转折点、饲料含水量、生物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应用杂交和辐照处理技术对黄粉虫种群后代的影响和品种选育的意义。采用黄粉虫幼虫为原料,研究了其蛋白质提取分离的基本条件。结果表明,黄粉虫在20~32℃温度范围内,幼虫各龄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龄数减少,但是在35℃时,幼虫生长极其缓慢,发育历期延长。密度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长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幼虫孵化到生长30d内,高密度处理的幼虫平均体重大于低密度处理的幼虫;二是其后的时间内,低密度的幼虫生长要快得多,体重增幅较大,中间密度的幼虫体重增加相近,因此,在工厂化生产中应先采用0~30d内高密度养殖,30d后将密度降低为4.7~7.9头/cm2。黄粉虫幼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长速率不一致,30d内的幼虫,体重增加缓慢,随后快速增加,低温条件下(15℃),生长速率转折点出现在60d左右。在黄粉虫生长适温(20~32℃)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幼虫生长发育越快,体重增加显着,生长速率转折点出现越早,20℃下,出现在84d;25℃,74d;30℃, 56~60d;32℃ 70d。不同含水量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的影响,整个生长情况是幼虫体重随着饲料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高含水量(30%~35%)的处理组幼虫生长较快,体重增加较大,但死亡率较高;低含水量(5%~10%)的处理组幼虫生长缓慢,生长周期较长。因此认为饲料保持适宜的含水量(15%~20%)有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并有利于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利用酸化、碱化、酶法处理玉米秸粉、花生秧粉及地瓜秧粉,并进行发酵处理,饲喂黄粉虫小幼虫、中龄幼虫。生物饲料饲喂中龄幼虫的效果普遍优于小幼虫,生物饲料饲喂的小幼虫生长缓慢,与对照饲料麸皮相比,差异显着;中龄幼虫生长发育较好,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不同秸秆之间花生秧粉、地瓜秧粉饲喂效果优于玉米秸粉,同一生物饲料不同处理组相比,酶处理和碱处理优于酸处理的饲喂效果。黄粉虫(♀)、黑粉虫(♂)的杂交后代中,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WP=8>于黄粉虫的性状特征;黑粉虫(♀)、黄粉虫(♂)的杂交后代中,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黑粉虫的性状特征。F1代个体较大,生长发育较快,与正常个体差异显着。比较后代中不同表现型的个体,选出优势个体,及时留种,将这些变异个体的遗传性逐步固定下来,并摸索了黄粉虫、黑粉虫基因组DNA分子的制备方法,为将来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鉴定黄粉虫、黑粉虫及其杂交后代奠定了基础。辐照处理后的黄粉虫卵,处理剂量大的1、2处理,虫卵不能孵化,少数孵化出的幼虫亦不能正常生长;小剂量处理的卵能孵化,但与对照组相比,幼虫生长缓慢,个体较小。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叁种虫态均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其含量分别达到47.4%,50.7%,53.4%和34.1%,36.2%,30.9%,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达到42.21%,43.83%和44.01%。黄粉虫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黄粉虫的脂肪酸以C16-C18脂肪酸为主。本实验采用碱提取酸沉淀的方法分离得到蛋白质
黄琼[2]2010年在《两种色型黄粉虫的选育及其主要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昆虫被誉为当今地球上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最大生物资源之一。我国昆虫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昆虫资源,无疑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黄粉虫作为我国传统的饲用和食用昆虫之一,其食物来源广泛、生活力强、易于人工饲养、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营养丰富,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作饲养畜禽和其它一些特种经济动物的饲料(或饵料),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食品和医疗保健方面,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我国黄粉虫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山东、河北等地已形成以黄粉虫养殖和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产业链,而种虫质量退化已成为制约黄粉虫产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围绕这一严重制约黄粉虫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对黄粉虫的品系选育及2种不同品系黄粉虫的生长发育性状、繁殖能力、抗逆性、营养价值及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同工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同时也对这2种品系黄粉虫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经过连续12代的自然选育,获得了遗传性状稳定的黄、黑2种色型黄粉虫。2.黑色型黄粉虫比黄色型黄粉虫发育更快、更整齐。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共历经12-15龄,黄色型黄粉虫幼虫共历经12-17龄,但这2种色型黄粉虫幼虫所历经的虫龄数均以14龄居多。黄、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虫龄数为14的比例分别为27%和53%;其中,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历期明显短于黄色型幼虫,虫龄数按14计,黄、黑2色型黄粉虫的幼虫历期分别为154.3±7.9d和134.1±3.2d。此外,这2种色型黄粉虫卵和蛹的历期分别约为7d和10d;它们的孵化率、化蛹率分别约为83%和97%,羽化率均为81%以上。3. 2种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的存活率、体重及体重增长率均差异不显着;但黄色型黄粉虫幼虫对饲料的平均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同日龄黑色型幼虫。其中,黄色型黄粉虫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分别为66.5±0.1、52.3±1.2和33.6±0.7,而黑色型黄粉虫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则分别为62.1±0.2、47.8±0.2和29.1±0.2。4.常规饲养条件下,2种色型黄粉虫成虫的雌、雄性比无显着差异,但黄色型雌成虫的累积产卵量明显高于黑色型雌成虫。并且,相同试验条件下,2种色型黄粉虫雌成虫的初始产卵日龄、产卵历期和产卵量日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常规饲养条件下,2种色型黄粉虫雌成虫的初始产卵日龄为4日龄,产卵高峰在羽化后的第14-44d;黄、黑2色型黄粉虫的累积产卵量分别为625.5±25.5粒/雌和529.9±17.4粒/雌。5. 2种色型黄粉虫的耐热、耐寒性差异明显。耐热性试验表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及成虫对试验高温(45℃)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同日龄的黄色型幼虫、蛹和成虫;同时,耐寒性试验表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和蛹对试验低温(-25℃)的耐受性也明显高于同日龄黄色型幼虫和蛹,但相同日龄的2种色型黄粉虫成虫对试验低温(-25℃)的耐受性差异不显着。6. 2种色型黄粉虫抗药性差异显着。本文以不同浓度梯度的苦参碱杀虫剂为供试药剂,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对苦参碱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同日龄的黄色型幼虫和成虫。在处理后72h,苦参碱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60日龄幼虫的毒杀中浓度(LC50)分别为107.63mg.ML-1和178.63mg.ML-1;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7日龄成虫的毒杀中浓度(LC50)分别为95.89mg.ML-1和162.54mg.ML-1.7. 2种色型黄粉虫的抗病性也差异明显。本文以脂多糖(LPS)作为供试致病因子,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的抗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注射5μL相同浓度(0.5-2.0mg·ML-1)的LPS溶液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同日龄的黄色型幼虫、蛹和成虫。由此可见,黑色型黄粉虫对LPS的耐受性明显高于黄色型黄粉虫。8.营养成分分析表明,2种色型黄粉虫的营养成分丰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开发利用价值。2种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的蛋白质含量约为干重的48%-63%,其中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约占总氨基酸的48%-49%;同时,还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K、Na、Ca、Mg、Fe、Cu、Mn、Zn、Se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此外,2种色型黄粉虫的营养组成还各具特点:黄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粗蛋白、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黑色型幼虫和成虫,而黑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的粗脂肪含量又明显高于黄色型幼虫、蛹和成虫。9. 2种色型黄粉虫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黄、黑2色型黄粉虫同一发育阶段的同工酶酶谱具有相似相异性。除SOD同工酶外,这2种色型黄粉虫其余同工酶POD、EST、COD、MPO和DPO)的酶谱均存在差异,其中尤以它们的EST、POD和MPO同工酶酶谱差异最明显,可考虑作为黄粉虫种下分类的工具酶。10. 2种色型黄粉虫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同工酶酶活检测表明,在常规饲养条件下,黑色型黄粉虫的多数供试同工酶活性均大于同日龄的黄色型黄粉虫;同时,在试验低温(-25℃)、高温(45℃)或杀虫剂(苦参碱)协迫下,2种色型黄粉虫的多数保护酶和解毒酶均被抑制,而它们的防御酶却被激活。此外,在上述逆境因子协迫下,相同日龄的黄、黑2色型黄粉虫,它们的同一种保护酶(或解毒酶)活性抑制率及同一种防御酶活性增长率均有所不同。11.黄、黑2色型黄粉虫逆境协迫相关基因核心片段克隆与序列分析表明,2种色型黄粉虫间,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酚氧化酶原(PPO)和抗冻蛋白(AFP)基因的序列同源性都很高,但它们的这3个基因序列中仍存在一定的碱基差异。12.黄、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的热休克蛋白(HSP)基因和抗冻蛋白(AFP)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在试验低温(或高温)协迫下,黑色型黄粉虫幼虫的AFPmRNA(或HSPmRNA)表达量均显着提高,而同日龄的黄色型黄粉虫幼虫的AFPmRNA(或HSPmRNA)表达量却无显着增加;同时,与同日龄黄色型黄粉虫幼虫相比较,黑色型黄粉虫幼虫的AFP(或HSP)对试验低温(或试验高温)表现出更强的应答。
王清春[3]2017年在《黄粉虫取食利用浮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浮萍为主要原料,制备黄粉虫人工饲料,建立浮萍-黄粉虫生物链关系。通过研究黄粉虫取食浮萍的各种最适生物学条件、幼虫肠道细菌组成变化以及虫体资源成分的变化,为利用黄粉虫转化处理浮萍提供科学依据,开拓浮萍利用新途径,探索富营养有机污水治理的生物系统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粉虫人工饲料的研究。人工饲料配方设计,通过比较不同比例的浮萍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结果:―50%浮萍:50%麦麸‖饲喂的黄粉虫幼虫的饲料利用率、生物量增长率、饲料转化率都高于其他处理组,幼虫的死亡率最低,为最佳浮萍基人工饲料。2、不同含水量的人工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含水量的浮萍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可知当浮萍基人工饲料的含水量保持为18%时,幼虫的生物量增长率、饲料利用率均最高,幼虫死亡率最低,是浮萍基人工饲料的最佳湿度范围。3、人工饲料条件下不同密度的黄粉虫幼虫生长情况比较。通过比较在不同虫体密度下黄粉虫取食浮萍饲料的情况,可知:当虫体密度为0.56头/cm3-1.12头/cm3时,幼虫的生物量增长率最高,保持在39.90%-39.73%范围内。伴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幼虫生物量增长率逐渐下降,当幼虫密度为3.36头/cm3时,幼虫的生物量增长率降至4.25%。同时,幼虫的饲料利用率也表现出和生物量增率大体相同的趋势,所以,本试验认为虫体最佳密度为1.12头/cm3。4、通过研究用浮萍代替豆饼作为黄粉虫成虫的饲料蛋白源,可知:相比于豆饼,用浮萍作为黄粉虫成虫的饲料蛋白源,可使黄粉虫成虫的平均寿命延长5d,单雌产卵量增加124粒,产卵天数延长约7d。5、通过比较取食浮萍饲料和纯麦麸饲料的黄粉虫幼虫虫体资源成分组成及含量可知:取食浮萍饲料的幼虫虫体中:蛋白质含量为61.7%、粗脂肪含量9.7%、粗纤维含量为10.8%、含灰9.3%;取食纯麦麸饲料的黄粉虫幼虫体中:蛋白质占52.6%、粗脂肪占29.9%、粗纤维占4.6%、灰分占3.5%。此外,两种饲料饲喂的幼虫体内的氨基酸种类都较为丰富,均有17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分别是浮萍组69.21%纯麦麸组69.25%,都大于标准60%;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是浮萍饲料组32.32%、纯麦麸组40.90%,均在40%左右。6、黄粉虫肠道细菌的研究。分别比较取食浮萍饲料和纯麦麸饲料的黄粉虫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可得知:以纯麦麸为饲料的黄粉虫幼虫肠道菌群种类相对单一,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而取食浮萍饲料的幼虫肠道细菌种类有所增加,不仅包括芽孢杆菌属、短波单胞属,同时含有沙雷氏菌属、金黄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黄粉虫利用浮萍的内在机制提供参考。
张宗舟[4]2003年在《菜籽饼生物脱毒的微生物筛选复配、脱毒机理与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酵法菜籽饼脱毒方法主要指微生物脱毒方法。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生长快,易培养,且酶系复杂,几乎可以分解一切天然物质。用微生物制剂进行菜籽饼脱毒,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酶系复杂,分解硫甙的芥子酶多样,能够水解复杂多变的硫甙。第二,分解中间产物的酶系复杂,能将其彻底分解,并合成微生物自身物质。第叁,菜籽饼的其它抗营养因子也能被微生物分解,如植酸、单宁、纤维素、芥子碱等,大大地改变菜籽饼的口感,提高菜籽饼的营养成分的利用率。第四,微生物利用自身代谢作用,可以产生香味物质或香味物质的前体物质,提高菜籽饼脱毒后的香味,所以作者认为微生物脱毒方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脱毒方法,应该发展广大。 作者通过一年的室内微生物分离、纯化与脱毒试验和一年的养殖试验,研究了土壤中菜籽饼脱毒微生物的富集和筛选、初选的四十多种微生物纯种的菜籽饼脱毒、属内属间霉菌复配的菜籽饼脱毒、筛选复配FDMRM-1的脱毒效果试验和用FDMRM-1生产的脱毒菜籽饼进行的养殖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菜籽饼为发酵基质,对A类土、B类土、C类土中菜籽饼脱毒微生物进行富集。在富集过程中A类土的菜籽饼脱毒结果比较理想,GS脱毒率98.4%。总体脱毒效果是A类土>B类土>C类土。细菌总数,在A类土中经富集后,增殖4.5倍;在B类土中增殖4.0倍;在C类土中增殖3.4倍。霉菌总数在A类土中经富集后,增殖了10.01倍;在B类土中增殖了11.71倍;在C类土中增殖了11.66倍。放线菌总数在A类土中增殖了1.5倍,在B类土中增殖了2.8倍;在C类土中增殖了3.3倍。酵母菌总数在A类土中增殖了4.0倍;在B类土中增殖7.5倍,在C类土中增殖了9倍。根据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初步认为GS的脱毒率与脱毒微生物的数量的呈正相关,霉菌的脱毒作用>细菌的脱毒作用>放线菌的脱毒作用。并从富集的土壤中分离纯化了四十多种微生物将用于FDMRM的研制。 2.菜籽饼中的主要有毒成分硫代葡萄糖甙有多种结构,在同一样品中多种结构并存。不同品种菜籽饼的硫甙含量与组成不同,同一品种菜籽饼的不同样品的硫甙含量与组成也有差异,这是因为菜籽饼的硫甙含量与组成不仅取决于菜籽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受油菜的栽培条件、菜籽的贮藏条件、油脂的加工条件和菜籽饼贮存条件的影响。也就是对某一菜籽饼品种来说,它的硫甙是复杂多变的。 3.对硫甙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可能含有某一类或若干类芥子酶,它只能降解菜籽饼中结构与其相适应的某一种或几种硫甙,结构不相适应的硫甙不能降解。某一微生物的硫甙降解率的最高值(或理论值),应该是相对应的硫甙在总硫甙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微生物所分泌的芥子酶系不同,在同一样品的菜籽饼上的GS降解率不同。同一微生物在不同菜籽饼样品上的GS降解率也不同(因不同样品硫贰组成有差异)。菜籽饼脱毒微生物复配的实质是一种芥子酶的复配,由于复配后芥子酶系类型增加,则对应结构的硫贰在总硫贰中所占比例增加,硫贰降解率也就会相应增加。所以属内霉菌复配,GS降解率有所提高,属间霉菌复配,GS降解率又有大幅度提高。远缘多微生物复配,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脱毒效果,GS降解率达到了99%以上,植酸、单片、纤维素也有很大程度的降解。不同微生物间的芥子酶结构与性能有不同程度的重迭现象。如在甲微生物中芥子酶的结构类型是abc叁类,而在乙微生物中芥子酶的结构类型是abd,说明有ab的重迭,它们的硫贰降解率的差异主要是在ab百分比基础上。与d的差异。微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芥子酶结构差异越大,芥子酶结构的重迭现象越少,或越轻,成为远缘微生物复配的理论基础。 在远缘多微生物复配过程中加入了白地霉、酵母菌等四种微生物,它们的GS脱毒率不高,但可以利用无机态氮合成菌体蛋白,使得菜籽饼脱毒之后蛋白质含量提高到39.2%,从而提高了脱毒饼的营养价值。 4.以FDMRM一1为脱毒菌剂(远缘多微生物复配)进行了菜籽饼生物脱毒过程中的微生态研究。证明了在发酵过程中,发酵的环境温度不同,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状态不同、发酵品温变化也不同。环境温度在25℃条件下品温变化较理想、GS的降解率%.8%。 5.提出了菜籽饼脱毒微生物的交替培养分离法,也就是分离霉菌用察氏培养基一RSM培养基交替培养:分离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脉培养基一RSM培养基交替培养;分离酵母菌用麦芽汁培养基一RSM培养基交替培养,可以事半而功倍。 6.用FDMRM一1发酵生产的脱毒饼代替100%豆饼粉加入猪饲料中进行猪的育肥,日增重5079,料肉比3.30:1,和对照(加入豆饼粉)的饲料饲养效果十分接近(P>0.01)。月同体品质与内脏重量也基本正常,说明在育肥猪饲料中这种脱毒饼能完全代替豆饼粉,可以大大降低饲料成本。 7.用FDMRM一1发酵生产的脱毒饼饲养黄粉虫连续叁代,无致畸作用。脱毒饼在黄粉虫饲料中添加量不受限制,可依饲料配比确定。既可降低饲料成本,又可提高饲料营养,加快幼虫生长速度,增加产卵量,可以明显地提高养虫效益。
黄渭[5]2013年在《酸模作为黄粉虫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属鞘翅目、拟步甲科,世界性分布,原产于南美洲,又称面包虫。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我国,由于其生活力强,易饲养,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含量丰富,其中粗蛋白可达54.25%,粗脂肪可达28.90%,黄粉虫的资源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发掘和重视。黄粉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养殖成本的升高是黄粉虫产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的限制因素。酸模(Rumex acetosa L.)属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山菠菜、野菠菜。酸模具有耐盐碱、耐旱涝、速生高产、利用年限长等特点,并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粗蛋白的含量高达35.78%,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利用酸模作为黄粉虫饲料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研究饲喂酸模食料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的影响,以及生产成本收益的讨论,初步探讨利用酸模作为黄粉虫饲料的可行性,为扩大黄粉虫饲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黄粉虫龄期界定:在25℃条件下,观察到黄粉虫幼虫的龄数为15龄。2.最佳酸模配方试验的试虫筛选试验得出:11龄黄粉虫生长发育速率较快,虫体生物增量最大,可作为筛选最佳酸模配方的试虫。3.通过对饲喂不同比例的酸模饲料黄粉虫的试验得出:以60%酸模+40%麦麸为比例的饲料饲喂黄粉虫,其虫体生物量增率、饲料利用率、饲料转化率均为最高,且死亡率最低。所以60%酸模+40%麦麸的饲料为最佳饲料。4.利用最佳配方酸模饲料与实际生产中白菜饲料饲喂黄粉虫的相关生产指标比较得出:9龄时,虫体生物量增率(F_1,4=0.141, p=0.7265),饲料利用率(F_1,4=3.699,p=0.128)饲料转化率(F_1,4=0.135, p=0.7318),酸模饲料与白菜饲料无显着差异,其它14个龄期中白菜饲料优于酸模饲料。5.对两种饲料饲喂黄粉虫幼虫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指标比较得出: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饲喂白菜饲料黄粉虫为56.58%,饲喂酸模饲料黄粉虫为61.60%;脂肪含量:饲喂白菜饲料黄粉虫为28.20%,饲喂酸模饲料黄粉虫为21.30%;总糖含量:饲喂白菜饲料黄粉虫为0.19%,饲喂酸模饲料黄粉虫为0.23%;灰分含量:饲喂白菜饲料黄粉虫为3.50%,饲喂酸模饲料黄粉虫为2.87%。两种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蛋白质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较为齐全。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均高于标准指标4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均高于标准指标60%。从饲喂白菜饲料的黄粉虫幼虫肠道内分离纯化出7个菌株,分别属于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巨大芽孢杆菌(B. megaterium)、沙雷菌属(Serratia)、微杆菌属(Mycobacterium)、球形芽孢杆菌(B. sphaericu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从饲喂酸模饲料的黄粉虫幼虫肠道消化道内分离纯化出8个菌株,其中7种与饲喂白菜饲料的幼虫肠道细菌相同,1种不同为李斯特菌属(Listeria)。两种饲料饲喂黄粉虫幼虫的各项生化指标相差不大,饲喂酸模饲料的黄粉虫肠道细菌多1种。5.通过成本核算,利用酸模饲料养殖黄粉虫,每生产1kg商品虫比饲喂白菜饲料成本降低2.34元,降低14.1%。综上所述,饲喂酸模饲料的黄粉虫与饲喂白菜饲料的黄粉虫品质无明显差异,在饲养成本上降低14.1%,因此从理论上,酸模作为黄粉虫饲料是可行的。
奚增军[6]2016年在《补充营养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探究补充营养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为改良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幼虫品质、提高成虫繁殖力以及大规模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蜂蜜等营养物质对幼虫的影响;不同时期补充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蜂蜜、蜂王浆等营养物质对成虫繁殖特性的影响;利用补充营养后的幼虫来降解玉米秸秆、食品垃圾、泡沫等生活垃圾。研究结果如下:1.补充营养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对比饲养试验,研究在黄粉虫幼虫期分别补充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蜂蜜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不同浓度营养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与其它试验组相比,补充10%蔗糖组、葡萄糖组和蜂蜜组的幼虫体重为236~247mg,体长31~33mm,幼虫历期83~88d,饲料利用率在27%~29%,幼虫含水量58%~63%,粗蛋白质含量59%~66%,化蛹率达95%~97%,羽化率92%~93%,且羽化整齐,显着好于其它浓度(P<0.05)。从经济方面考虑,补充蜂蜜组的成本较高,补充10%葡萄糖和10%蔗糖可以用于生产中。2.不同时期补饲营养对成虫繁殖特性的影响研究在黄粉虫不同发育时期补充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蜂蜜对成虫的繁殖力(寿命,产卵量等)的影响。试验表明幼虫和成虫期增补营养组的繁殖力大于成虫期增补营养组差异不显着(P>0.05);成虫期补充营养组的繁殖力大于幼虫期补充营养组差异显着(P<0.05)。在不同期间补饲相同浓度营养对黄粉虫卵的孵化差异不显着(P>0.05);同一期间补饲不同浓度营养对黄粉虫卵的孵化差异显着(P<0.05)。成虫期补充10%葡萄糖组的产卵量与其它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雌成虫的寿命136.72d,雄成虫138.54d,最佳的产卵期是羽化后10~55d,孵化率达94.29%。3.蜂王浆对成虫繁殖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对比饲养试验,研究在黄粉虫成虫期补充不同浓度的蜂王浆对成虫繁殖特性的影响。蜂王浆最佳补饲量为2%,产卵量最好,且显着高于对照组80.24%、有效地提高孵化率10%,延长成虫寿命50d,最佳产卵期为羽化后10~60d,最佳补饲期为羽化后1~60d。通过增补蜂王浆黄粉虫的产卵速率加快、卵孵化率增高、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提高。4.黄粉虫幼虫对生活垃圾的降解用补充营养至40d的幼虫降解玉米秸秆、食品垃圾、泡沫等生活垃圾。10%葡萄糖组降解玉米秸秆利润提高40.21%,10%蔗糖组提高36.41%;10%葡萄糖组降解食品垃圾利润提高78.38%,10%蔗糖组提高79.15%;10%葡萄糖组降解泡沫利润提高53.73%,10%蔗糖组提高50.00%。用补充营养后的黄粉虫降解玉米秸秆虫料比为1:6,降解食品垃圾虫料比为1:5,降解泡沫虫料比为1:7。
吉志新[7]2007年在《两种色型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杂交性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原产于美洲,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在1952年由北京动物园首次从前苏联引进。黄粉虫既是一种大型仓贮害虫,又为极具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昆虫。本文研究了黄粉虫两种色型在同工酶方面表现的差异,杂交后代的经济性状等,并对黄粉虫虫体及虫粪的利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经过连续实生选种提纯,黄色型及黑色型黄粉虫表现型稳定,经同功酶分析后认为,一个种内的黄色型黄粉虫、黑色型黄粉虫种间的相似系数较高,四个虫态均在2/9以上,POD、EST同工酶相似系数基本可以反映形态学上的相似性,黄色型黄粉虫及黑色型黄粉虫同工酶酶谱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相似性系数分析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其SOD同工酶活性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同时由此可确定两个色型的黄粉虫为具有不同性状的两个品种,可进一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育种研究。黄粉虫经品系间杂交以后,并不是所有的指标均是杂交组合具有优势,黑色型亲本在油脂含量及耐低温的特性方面均极显着的高于杂交组合,杂交组合B♀×Y~♂的杂种1代在个体大小、繁殖率、抗逆性等方面较两个亲本相比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其蛋白质含量低于自交组合Y~♀×Y~♂;杂交组合Y~♀×B~♂的杂种1代在个体大小、繁殖率、抗逆性等方面较两个亲本相比差异不显着,但其蛋白质含量较其它处理相比达到极显着水平。将黄粉虫进行杂交后,根据体色进行分级,并分别测定各级虫体油脂及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与体色的遗传相关,并呈回归关系,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随体色性状的遗传而遗传,并呈回归关系,即杂交代数越多分级越细,中间级的蛋白质含量越高。组合杂交一代黄粉虫全世代及成虫有效积温回归方程表现为,黄(♀)、黑(♂)的杂交后代中,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黄色型的性状特征;黑粉虫(♀)、黄粉虫(♂)的杂交后代中,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黑色型的性状特征。用米曲酶降解黄粉虫虫粉,在pH=6.0,固液比1:1.9,降解温度30℃的条件下生成的复合氨基酸量最高,含氮量达到4.234g/100g,用微生物发酵法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量为酶解法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量的1.44倍,为酸解法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量的0.88倍。油脂在氨基酸提取过程中同时被提取出来,用微生物发酵法提取出的油的量最多,可达19.9 g/100g,酶解法油脂产量也很高,但在生产中成本较高。营养基中搀入适量的黄粉虫粪,添加虫粪提取液160-320倍的平菇菌丝粗壮,生长速度达1.0cm /天以上;添加干虫粪,粪料比为1:12.5的培养料最适合平菇栽培。几丁质的提取过程中,蟹壳、虾壳消耗盐酸的量明显高于黄粉虫虫壳、虫蜕消耗盐酸的量,黄粉虫体壁几丁质含量显着高于虾、蟹壳。虫蜕中几丁质的含量在37.77%,提取中残留低,对环境污染小;在农药复配中,以0.1%黄粉虫几丁质作助剂的药液杀虫效果最好,可降低农药药量18%以上。
吴福中[8]2007年在《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的优化和几丁质含量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黄粉虫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对黄粉虫幼虫饲养所需要的温度、饲料含水量、光照、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以及几丁质含量进行研究,为黄粉虫规模化的繁殖饲养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15℃~35℃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5℃的温度处理比其它温度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体重差异显着,25℃处理的平均虫体重量是15℃、20℃、30℃、35℃处理的平均虫体重量的1.45倍、1.21倍、1.17倍和1.64倍。说明黄粉虫幼虫在25℃的环境中饲养,对虫体重量增加最明显,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2.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料含水量为5%~25%5个湿度处理,研究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含水量为20%的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体重作用最明显,饲料含水量为20%的处理分别是饲料含水量为5%、10%、15%、25%和对照组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1.48倍、1.39倍、1.16倍、1.36倍和1.59倍。说明湿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增加作用比较显着,饲料含水量为20%是黄粉虫幼虫最适宜的湿度。3.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养密度为0.24头/cm~2~1.41头/cm~2 6个饲养密度处理,研究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密度为1.18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长较其它组密度处理差异显着,是饲养密度为0.24头/cm~2、0.47头/cm~2、0.71头/cm~2、0.94头/cm~2、1.41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5.6倍、2.85倍、1.97倍、1.33倍和1.14倍,说明黄粉虫幼虫生长最适宜的密度为1.18头/cm~2。在夏季饲养可稍低于1.18头/cm~2进行饲养;在冬季可以稍高于1.18头/cm~2进行饲养。4.光照对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设置了室外自然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室内阴暗叁个处理,研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阴暗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增加效果显着,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分别是室外自然光照和室内自然光照的1.92倍和1.33倍,说明黄粉虫幼虫生长趋向于黑暗或光线较暗的环境。5.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麦麸、玉米粉、大豆粉等常规饲料处理组中,以麦麸和玉米粉混合饲料对黄粉虫幼虫体重增长较其它处理差异显着。玉米粉和麦麸处理组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虫体重是麦麸、玉米粉、大豆粉、大豆粉和麦麸、玉米粉和大豆粉的1.16倍、1.33倍、1.86倍、1.57倍和1.42倍。说明在常规饲料中,麦麸和玉米粉混合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效果较好。在复合饲料四个处理中,以复合饲料A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较其它叁组复合饲料差异显着,复合饲料A处理组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虫体重是复合饲料B、复合饲料C和复合饲料D处理组的1.30倍、1.44倍和1.64倍。说明复合饲料A饲养黄粉虫幼虫要优于其它叁组复合饲料,够提供最适合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怀牛膝混合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能够加速黄粉虫幼虫的蜕皮和化蛹,影响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加。含有怀牛膝不同含量的混合饲料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趋食行为、取食量、增重和营养转化率,均小于对照组,说明黄粉虫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怀牛膝的影响。6.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营养效应研究在麦麸、玉米粉、大豆粉等常规饲料处理中,营养转化率大小是麦麸和玉米粉>麦麸>玉米粉和大豆粉>太豆粉和麦麸>玉米粉>大豆粉,饲料利用率大小是麦麸和大豆粉>玉米粉和大豆粉>玉米粉>麦麸>麦麸和玉米粉>大豆粉。在复合饲料中,营养转化率、饲料利用率的大小都是复合饲料A>复合饲料B>复合饲料C>复合饲料D。说明在常规饲料中以麦麸和玉米粉的混合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效应最好:在复合饲料中以复合饲料A对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效应最好。7.黄粉虫幼虫基因组DNA的提取研究黄粉虫、黑粉虫幼虫基因组DNA提取产量较高,纯度也较好,DNA条带较清楚。黄粉虫和黑粉虫的DNA条带有差异,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区分黄粉虫、黑粉虫。8.黄粉虫几丁质含量的研究从黄粉虫幼虫的体壁、成虫、蜕和蛹壳中提取的壳聚糖样品为白色透明薄膜状固体产物,黄粉虫蛹壳、蜕、成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13.77%、18_35%、11.26%和4.36%。黄粉虫幼虫的蜕中几丁质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黄粉虫的蛹壳,黄粉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百分含量最低。
刘英春[9]2014年在《叁种昆虫干粉对断奶仔猪血清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及生化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快速发展的规模化养猪业对饲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加,蛋白质饲料原料的缺口越来越大,所以开发可再生蛋白质饲料资源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昆虫是一类富含高品质蛋白质的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本研究评价了黄粉虫、蝇蛆和大麦虫的干粉对14日龄断奶仔猪血清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生化参数的影响,旨在为养猪生产中昆虫蛋白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在56d的试验期内,断奶仔猪血清GH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大麦虫和蝇蛆可以降低仔猪血清SS水平(P>0.05),黄粉虫、蝇蛆和大麦虫组血清IGF-1水平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蝇蛆和大麦虫可以显着提高血清IL-2水平(P<0.05),大麦虫可极显着提高血清IL-10水平(P<0.01),大麦虫与蝇蛆组血清TNF-α水平略有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粉虫和大麦虫可极显着降低血清CK活性(P<0.01);3个试验组血清GGT活性略有降低(P>0.05);蝇蛆组和大麦虫组CHE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提示肝脏功能和健康得到改善;3个试验组血清GLU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UA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试验期前4周,黄粉虫组仔猪的脂类代谢活跃(P<0.05)。综上所述,3种昆虫对断奶仔猪的GS、SS和IGF-1分泌均有促进作用,其中蝇蛆和大麦虫的效果较好;3种昆虫对断奶仔猪IL-2、IL-10和TNF-α的分泌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大麦虫的效果最好;3种昆虫对断奶仔猪的生化参数均有积极作用,提示其可以改变断奶仔猪的机体代谢。
参考文献:
[1]. 黄粉虫生物饲料及品种选育的初步研究[D]. 崔俊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两种色型黄粉虫的选育及其主要性状的比较研究[D]. 黄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3]. 黄粉虫取食利用浮萍的研究[D]. 王清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4]. 菜籽饼生物脱毒的微生物筛选复配、脱毒机理与应用效果研究[D]. 张宗舟.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5]. 酸模作为黄粉虫饲料的研究[D]. 黄渭.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6]. 补充营养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D]. 奚增军. 延安大学. 2016
[7]. 两种色型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杂交性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的研究[D]. 吉志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的优化和几丁质含量的研究[D]. 吴福中.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9]. 叁种昆虫干粉对断奶仔猪血清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及生化参数的影响[D]. 刘英春. 湖南农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