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层”式综合体建筑空间城市性设计的探讨论文_涂万龙

“多首层”式综合体建筑空间城市性设计的探讨论文_涂万龙

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10

摘要:中国城镇化的深入致使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呈立体化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将以紧凑、集约型空间发展方式为主,“多首层”综合体建筑可有效解决城市空间与相邻建筑物空间的联系问题。本文将分析“多首层”式综合体建筑空间城市性设计的有关问题,阐述“多首层”式综合体的基本内容与需求,以及基本特征,建筑方式等内容。

关键词:“多首层”;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城市性

前言: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满足当代人口聚集的发展需求,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综合体在众多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大量分布,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城市综合体也逐渐兴起。为城市中心区的人们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解决人口增多与土地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提升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一、“多首层”式综合体基本综述

“多首层”式综合体指在综合体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体,在地面层以外还有一个或多个建筑标高与城市空间的其他建筑空间直接连通,人们可从地下层、地面层、空中层进入建筑综合体,或城市空间内。“多首层”建筑的产生的基本需求包括:步行空间的需求、开发商业的需求、便捷通勤的需求、人车立体分流的需求。

在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迅速集中到城市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区发展越加密集。城市中心高密度发展可充分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资源,减少新土地的利用。其次,人口过于集中,单位面积的城市土地承载人口也不断增加,采用“多首层”式综合体,可增强城市的经济价值,减少城市向外扩张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建筑将商业、办公、酒店、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集为一体,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在建筑内,人们的实际需求可以在步行范围内得到满足,实现一站式的生活服务[1]。

二、“多首层”式综合体基本特征

(一)地下层空间形态

将不同建筑地下层空间相互连通形成地下空间网络,人们可不受气候的影响,自由穿梭于不同建筑之间。在上海虹桥天街商业中,地下二层全部为商业,A-Mall与B-Mall之间设有穿过城市道路的通道,两侧设有商业街,并连接地下车库,使二者相互补充。

或采取地下层与地铁站结合的设计,城市综合体设计时会与地铁口连接,引入大量客流,为出站或进展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缩短人们出行时间。以及,地下层与下沉广场结合。下沉广场可缓解地下空间缺少天然采光的缺点,让人们忘记自己身处地下。

(二)空中层、屋顶层空间设计

结合空中步行系统设计。通常该入口位于建筑的二层或三层,如上海陆家嘴、香港中环等地区。空中步行系统往往承载了众多的步行人流,明显提升交通的便利性。

结合坡地将人流分层引入。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场所,利用地形的高差条件,合理设计入口。香港中环太古广场的南侧是公园山体,北侧是金钟道,场地南北高差达五层,在裙房顶营造了一个屋顶广场,既是车库出入口,也可以作为临时停车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多首层”式综合体建筑空间城市性设计的探讨

(一)空间形态设计

1.城市设计环节

城市设计控制中包含功能规模、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以及低碳生态、城市防灾减灾等各种方面。以“多首层”式综合体为基础,设计控制的主要因素在地下、地面、二层或更高层。

2.公共空间设计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边地块的使用功能,让基地与空间地块共同发展。其中,地下空间是连接二者的主要途径,如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等。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连接,拒绝彼此形成孤岛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地下通道复合利用。基地建筑与周边地块的交通枢纽、地铁站等地连通,由于人流量较大,因此采用复合开发的方法形成连续的地下活力空间。地下通道开发常见的案例是商业街[2]。

地下空间整体利用。将相邻的地下空间整体打通,将地下商业、交通、展览、停车等众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形成整体开发的局势。

地面空间的利用。“多首层”式综合体建筑常常与城市其他建筑或交通枢纽连接,形成人流与地块共享的局面。因此在设计中,可采用视觉通廊的方式,将相邻的几个地块连接起来,通过林荫路、地面铺砖等方式形成视觉暗示,让人们自然的按照指示方向流动,进而提升地面空间的活力。

(二)建筑设计环节

1.地下空间渗透设计

地下连接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统一设置步行系统的标高,避免人流行走时的起伏,减少不适感;通道两侧应以商业性、展示柜、文化设施等方式与空间形成良好的衔接,避免明亮的建筑与地下清冷的通道之间形成对比;地下步行系统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应保持便利的条件;应结合下沉广场、综合体中庭设计空间等提供休息场所。

在实践中多分成两种类型:单纯通道型。仅通过通道来连接不同的地块,通道与综合体之间有门分隔。通道结合商业、展览展示空间。在连接权属性相同的地段多采用该种连接方式,用于扩大商业面积,增加展览空间。

2.地面空间渗透设计

在地面空间渗透设计过程中,多体现在地面层出入口上。可以分成:凸出型,建筑形体向外凸出,形成入口空间。凹入型,以凹入的建筑体量形成入口空间。嵌入型,在地面层潜入新的体量作为入口,并与城市空间形成“灰空间”。架空型,将底层架空形成内广场,当人们进入广场后再按照指示分流走向入口。街区型,以开放的街道形成渗透综合体,如北京三里屯、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等。

3.空中、屋顶空间渗透设计

在设计中,可采用综合体与连廊连接的方式,形成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渗透。其中,垂直进入型更便于管理,可实现24小时对外开放。如过节通道、坡梯等,人们可在任意时间段进入开放式连廊。

平台、退台的设计方式,即空中连廊、自动扶梯、坡道等方式抵达综合体的屋顶或退台空间,实现空间的渗透。其中,独立型平台最为便利,可水平方向进入综合体空中空间。

结论:综上所述,“多首层”式综合体的运用有效缓解当前紧张的人地压力,增加公共面积。在设计中,多采用地下层、地面层、空中层三种方式实现城市空间与综合体空间的连接,增强公共面积使用概率。

参考文献:

[1]朱国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屋顶利用设计策略初探[J].价值工程,2018,37(30):242-244.

[2]李文竹,黄思佳,刘伟,刘明.Hill City城市“峰”景 基于“安居成都”研究的城市综合体设计[J].规划师,2018,34(09):145.

论文作者:涂万龙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多首层”式综合体建筑空间城市性设计的探讨论文_涂万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