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益 赵育刚
(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 目的:观察内收对掌位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1组应用该法治疗骨折,1组进行外展位复位治疗;并对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经过内收对掌位复位的病人均获治愈。结论:内收对掌位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关键词】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141-03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或合并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此类骨折多由间接暴力造成;其骨折好发部位为掌骨基底1CM处。多为横形和粉碎形骨折,甚至合并脱位。临床中常采用传统外展位固定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虽然复位容易,但是由于受伤部位的特殊性,固定后患者很难保证拇指不动,造成固定难以稳定,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
为了检验内收对掌位固定治疗的效果,自2008年以来,我先后收治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2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外展位固定治疗与内收对掌位固定治疗。
1.临床资料
治疗组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56岁,中位数38岁,对照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1~54岁中位数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
组别性别年龄中位数(岁)病程(周)发病部位
男女左手 右手
治疗组8 3 38.55±12 9
对照组9 2 355±13 8
2.临床表现
拇指基底部突出,青紫,肿胀,疼痛,屈伸功能受限。通过摄片确诊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向桡背侧成角,并有移位。
3.治疗方法
3.1 复位对比
对于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后成角,移位或合并脱位者,整复时,患者取坐位。
3.1.1内收对掌位复位
一助手握住前臂下段固定,术者一手握患指,拇指按在骨折远端背侧,将骨折对抗牵引,同时两拇指向下按压骨折两断端,当成角畸形消失,局部平正时骨折已复位。但不可放松牵引,否则骨折容易再移位或关节再脱位,要在牵引下及时固定。
3.1.2外展位复位
术者一手握持腕部,并将拇指放在骨折部的背面,另一手握持第一掌骨关节部,两手对抗牵引,并逐渐使掌骨头外展,但不要使指骨外展,放在骨折部背侧的拇指用力压迫成角畸形处,骨折很容易复位,用30度弧形外展夹板固定。
3.2 固定
3.2.1内收对掌位固定
骨折复位后在保持牵引下进行固定。首先在患侧手掌心里垫些纱布或棉花然后在骨折部背桡侧也就是成角畸形的顶部压一小棉垫后开始固定,外层放置一小长方形纸垫(长约5cm,宽约3~5cm)即可,固定过程中仍牵引患指,不要使其外展,最后将患指固定在内收对掌位置上。夹板固定4~6周,未固定的手指,应作伸屈活动和锻炼。
3.2.2外展位固定
用宽2公分、厚2毫米、长由第一指掌关节至腕上5公分处的30度弧形木质或铝质夹板将第一掌骨固定于外展位,拇指在屈曲对掌位。固定方法:用一小平垫放在第一掌骨基底部背侧(即骨折成角处)另一小平垫放在第一掌骨头掌侧,用以限制掌骨头掌侧屈曲30度弧形夹板的成角处正对腕关节,放在第一掌骨的背侧及前背的桡侧。用宽胶布将夹板近端固定在手腕及前背的桡侧,用另一条胶布将第一掌骨头掌侧的小平垫环绕固定在夹板的远端,使第一掌骨保持外展位,再用绷带包扎固定。夹板固定4~6周,未固定的手指,应伸屈活动和锻炼,但由于肌肉的收缩和不经意的用力容易造成骨折移位,造成治疗固定失败。
3.3 辅助治疗
早期口服何氏肿痛宁胶囊1天3次,1次3粒,中期口服接骨续筋胶囊1天3次,1次3粒。
每周复查一次,4周拆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6周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4.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治疗组11 10 1 0 0
对照组11 6 3 1 1
痊愈:骨折对位对线好,活动功能未受限;
显效:骨折对位对线较好,活动功能轻度受限;
有效:骨折对位对线有轻度成角,活动有外展功能受限;
无效:骨折对位对线差,活动障碍。反复复位固定失败。转为内收对掌位复位固定成功。
我们也对进行抽样治疗的22人进行半年回访,其中3例失访(其中治疗组1人与对照组2人),余19例(其中包括再修复的1例),结果18例拇指活动自如,拇指外形正常,X线提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对位对线好,骨折线已模糊;关节间隙正常。1例(对照组)骨折轻度成角,外展功能受限;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均达治愈标准。
根据我对该类骨折的对比,发现运用内收对掌位进行治疗效果更好,所产生的副作用更小,更利于病人骨折的恢复。
4.病例
张*** 男 41岁 警察。
患者于2014年4月16日因踢足球不慎摔倒致伤右手,即感右拇指肿胀,疼痛,畸形来我院就诊。查体:右手拇指底部突出,青紫,肿胀,疼痛,畸形,屈伸功能受限,可闻及骨擦音,DR示:右手第一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向桡背侧成角,并有移位。
患者先是到我院门诊治疗,治疗失败,后转到我处进行内收对掌位治疗。
治疗方法:术者用一手牵引患者,把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骨折远端的背侧和掌侧。拇指按在远折端的角顶处,拇食二指一起用力牵引,在牵引的同时拇指按住顶端用力向掌尺侧按压,把成角和错位的骨折拉开复平,然后在角顶处垫一棉垫作内收对掌位固定。手法整复后基本对线对位,在第一次复查时对位对线良好,手有些肿内服我院肿痛宁肿囊,在第二次复查时手消肿,对位对线良好,每周复查一次四周拆除固定物进行功能锻炼,七周时骨折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正常。如图示。
治愈后
5.讨论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或合并脱位,在临床上有时竞被误认为“小伤”而草率处理。其结果会发生手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此骨折是在跌倒时拇指触地或拇指屈曲时掌骨头部着地,暴力沿纵轴传至掌骨近段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发生骨折,距掌骨基低部远侧1厘米处,由于拇长展肌、大鱼际肌及拇收肌的牵拉,而致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内侧移位,拇长展肌将骨折近端拉向背侧及外侧,使骨折形成向背、桡侧成角畸形,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型,严重合并脱位,由于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后多向背桡侧成角畸形,故一般均采用外展法固定。此固定方法在临床观察中(1)骨折位置稳定差,导致反复整复;(2)在拇指背侧骨折处容易引起压疮,病人痛苦难以忍受;(3)固定失败导致手术内固定;(4)骨折愈合后仍经常出现轻度成角,有时拇指外展功能轻度受限。我改用内收对掌方法固定经临床我多年观察比较,这种现象已近于避免骨折愈合后局部无成角畸形,关节功能正常,病人痛苦少,病人乐于接受;此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适宜推广运用。
论文作者:蔡新益,赵育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掌骨论文; 基底论文; 拇指论文; 外展论文; 夹板论文; 功能论文; 放在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