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 对急诊应用体外循环抢救危重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3月至2013年2月应用体外循环抢救和治疗危重心血管患者69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33.0岁;其中有7例患者在病房或ICU发生心搏骤停,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手术室或介入导管室心搏骤停5例,术中出现心脏、大血管损伤8例,5例婴幼儿术前呼吸困难、肺炎、心衰需急诊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5例,心血管术后左房和左室破裂、右室出血、残留瓣组织影响人工瓣活动等15例,介入治疗出现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4例,介入封堵治疗出现意外6例。对69例患者实施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和治疗,其中浅低温51例,中低温12例,深低温低流量3例,3例左心辅助转流;有3例患者行主动脉和左房插管左心流转,4例股-股体外循环,62例常规插管急诊体外循环。结果 69例危重心血管患者经治疗后成活63例,有效率92%,对63例患者术后进行2~7年随访记录,患者均生存良好。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在抢救危重心血管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加强急诊体外循环技术改良及围术期处理,可使急诊体外循环作为心肺复苏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在急救领域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外循环;急诊;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mergency application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rescui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f cardiovascular clinical effect assessment.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13 application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rescue and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69 cases of cardiovascular,45 patients with male,24 patients with female,mean age,33.0 years;Including 7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ward or cardiac arrest occurred in the ICU,14 cases of 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transplantation,operating room or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cardiac arrest in 5 cases,heart and great vessels injury in 8 cases,5 cas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reoperative Results 69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 of 63 cases of cardiovascular,effective rate was 92%,to 2 ~ 7 years of 63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cords,were well survival patients.Conclusions emergency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rescui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strengthening emergency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perioperative treatment,can make the emergency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rescu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g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pplications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急诊体外循环技术在成为心脏大血管手术安全辅助手法的同时,也逐渐应用于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尤其是对于心搏骤停的危重心血管患者心肺脑复苏急救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至2013年2月应用体外循环抢救和治疗危重心血管患者69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8个月至79岁,平均年龄33.0岁;其中有7例患者在病房或ICU发生心搏骤停,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手术室或介入导管室心搏骤停5例,术中出现心脏、大血管损伤8例,5例婴幼儿术前呼吸困难、肺炎、心衰需急诊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5例,心血管术后左房和左室破裂、右室出血、残留瓣组织影响人工瓣活动等15例,介入治疗出现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4例,介入封堵治疗出现意外6例。
1.2 急诊体外循环方法
对69例患者实施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和治疗,其中浅低温51例,中低温12例,深低温低流量3例,3例左心辅助转流;有3例患者行主动脉和左房插管左心流转,4例股-股体外循环,62例常规插管急诊体外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67例患者顺利脱机,其中有7例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2例患者不能停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为36~455min,其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在21~96min之间的有45例患者,为阻断主动脉患者24例。所有患者中急救成活63例,成活率92%,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心肺功能衰竭无法停脱机,1例术后14d死于急性肾功衰竭,1例术后3d死于心功能衰竭,1例术后7d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术后主动脉出血不到12h死亡。成活的63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全部生存良好。
3 讨论
3.1 急诊体外循环在抢救危重心血管患者中的作用及应用时机
利用人工心泵能有效替代或辅助患者心脏搏动,使患者机体循环功能得以维持,为外科手术或内科的抢救治疗创造条件;采用人工肺有利于患者体内血液及时获取良好的氧合,并排除二氧化碳,确保组织氧合;术野失血重新回收人工心肺机经过氧合、消泡、过滤后被复灌入人体内,以维持患者体内有效循环血量;对患者体内血液进行稀释,这样可改善人体组织微循环灌注,稀释血液的同时也稀释了血液内的有害介质;利用急诊体外循环能维持患者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急救危重心血管患者在接受急诊体外循环时,除了上述功效,同时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得以处置和调控。
及时建立体外循环,能快速解除危重患者急救危机状态,同时对体外循环技术进行改良,并加强围术期处理,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急救和治疗成功率。随着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应用,经皮穿刺体外循环技术、膜肺和离心泵、表面肝素涂层管道及LABP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2 改良体外循环技术提高治愈率
①亚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应用低温技术能降低氧耗,保护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并能防止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发生脑并发症和迟发性组织神经元死亡。采用亚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可加强患者心肌保护,有利于患者术后较快恢复心功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维持患者较高平均动脉压,促进脑组织灌注。在对危重患者抢救时,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度升高,亚低温还可抑制高血糖反应;降低患者皮质醇含量,抑制胰岛素抵抗,避免患者术中或术后血糖浓度突增;还可抑制儿茶酚胺的剧烈波动,减少糖酵解,减少乳酸生成,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机率;而且能降低全身及脑组织温度,减少术后继发性脑损伤机率。
②IABP应用。IABP可应用在急诊体外循环前后,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患者左室后负荷,增加冠脉灌注量,还可增加患者心肌氧供,减少氧耗,改善患者术前状态,促进术后的平稳恢复。
③超滤和改良超滤在急诊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急诊危重患者术后应用超滤和改良超滤,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本组中采用超滤和改良超滤的37例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
3.3 急诊体外循环在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介入治疗和CABG的普及,体外循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由于危重患者急诊体外循环时间紧迫,必须分秒必争做好机器准备,常备成人、小儿急诊体外循环急救包各1套,确保5min内安装好机器,进而提高急诊体外循环工作质量和急诊应急能力,为患者争取每一秒生还机率。
①用乳酸林格氏液加万汶预充体外循环管道,达到扩张细胞外液、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补充电解质等预防休克作用,并可提高胶体渗透压。可在充分排气、肝素化后开始流转乳酸林格氏液,其他药物在流转中加入即可。
②针对不同状况患者加入不同需要。如大出血或贫血患者需加入库血;心衰或肺动脉高压患者需加入血蛋白,从而提高胶体渗透压,作心肺功能保护,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③加强患者抗休克处理。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抗休克处理,以缩短患者休克时间,避免机体其它器官缺血损伤等。
④患者出现急性大出血,要先安装心内学业回收系统,待患者全身肝素化后对失血进行回收。
⑤停机后运用联合超滤,这样可快速滤出体内多余水分,提高人体红细胞比容及血浆胶体渗透压,同时滤出中小分子炎症介质和乳酸等,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各脏器功能。
⑥对于严重心脏心搏骤停却难以复苏时,采用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具有较好的效果。应在患者血流动力学在药物支持下基本正常和缺血的S-T段基本恢复正常作为适宜的停机时机。
⑦急诊体外循环后要适当加大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药量,延长呼吸机复制时间,确保能充分供氧,并及时合理应用扩充血管和正性肌力药物,避免发生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高血糖及低氧血症,对于特殊患者术后要采取人工冬眠等手段。
参考文献:
[1]宁晓华,于平,黎京芳,等.急症体外循环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症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2(43).
[2]景卫,高慎强,姜冠华.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2,10(1).
作者简介:杨帆(1983-),男,汉族,四川省泸州市县人,研究生,医师,从事急诊外科工作。
论文作者:杨帆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体外循环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危重论文; 术后论文; 心血管论文; 低温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