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意义”,美丽的意外--“云南宋会”教学导论_云南的歌会论文

特殊的“意义”,美丽的意外--“云南宋会”教学导论_云南的歌会论文

特别的“意思”,美丽的意外——《云南的歌会》教学概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说论文,云南论文,歌会论文,意外论文,美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不少的语文课堂往往对形式的关注甚于对文本本身的关照,注重技术的表演而欠缺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或有“言”无“文”,或有“文”无“言”。那么,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究竟在哪里?

我个人以为,引领学生感受智慧诗意的言语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其途径之一就是文本细读,“文”、“言”结合,引领学生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再由“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回。我对《云南的歌会》的设计和教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

特别的“意思”

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信息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4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很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话题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之一:发现“意思”

【问题1】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解说】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三个场景后教师提出该问题。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画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关键句引导他们潜入字里行间去玩味其中意味,领悟作家情思。

教学板块之二:没“意思”

【问题2】有人认为没“意思”,理由是第4段自然环境的描写太多了,冲淡了“歌会”的主题,宜将第4段描写自然环境的部分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解说】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地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在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4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到“点”、“面”结合的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方面,还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曲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在于他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这便是沈老“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

教学板块之三:作家的“意思”

【问题3】“活”在何处?

【解说】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将省略的这段文字引出,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自己所谓的“意思”是“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在这个环节里,仍然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和把玩蕴含在其中的意味,从而达到“文”、“言”结合的理想境界。

教学板块之四:无声的结语

【字幕呈现】在感受这些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仅存活于沈从文的“记忆”中,只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读着这些至情至性的文字,我们能隐隐地触摸到作家深藏内心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动正在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沧桑的灵魂,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是沈从文让我们看到了这些鲜活的生命。站在来路与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应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谢谢!

【解说】抓住原题《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的“记忆”二字,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深层情感并反思我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从而达到语文与生活与生命的交融,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同时,这种“字幕式”的渐次呈现文字的结尾方式是十分特别的。没有音乐伴奏,没有教师讲解,没有学生朗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文字中,完全进入体验的状态,让文字自然流入学生的心灵,去浸润他们的灵魂,这种无声无言的境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和持久。

美丽的意外

刚上课,我把“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有意思,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男生却唱反调说:“我觉得没意思。”

本来水到渠成的课堂一下子遭到了当头棒喝,我一时语塞,但我心里明白,这个意外如果处理不好,这堂课将会“死得很难看”。

我强作镇静,微笑着请该男生说说理由。该生的理由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这篇文章与我们的生活没什么联系,所以我觉得没意思。”

好个“生活”!这不就是我本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吗?我就是想让学生联系文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来反思时下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生活的智慧。

机会终于来了,我说:“这位同学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实在可贵!他认为判定一部作品是否有意思,要看它是否与我们的生活有联系,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且极具前瞻性的。那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它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联系?有没有意思?意思在哪里?”

据我的经验,教师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点为我所用,就可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几个学生找到了有意思的地方细细品读之后,刚才那位男生又举起手来:“我也发现了一处,挺有意思的。”“在哪里呢?”我满怀希冀地问。他说:“第2段最后写这个妇女唱赢了之后‘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在我的印象中,解口渴一般是喝水,她却是喝酒,而且还是个女的,说明这个地方的妇女是十分洒脱和豪爽的。”

这是一个架构整个课堂使其前后贯通的绝好契机,我继续启发说:“这位同学通过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发现了文中妇女生活状态的独特之处,在自己现实生活经验与他人生活状态的碰撞中发现了‘意思’,这是一种十分了不起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那么,大家有这样的发现吗?”

前排一位女生说:“第5段中间部分写了各种各样身份的人,其中有很多做小生意的,按我们现在的思维,他们应该去做生意赚钱,可是他们却来这里唱歌。这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观念不一样。”

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沈从文先生不厌其烦地一再提到他们的职业,意在表明他们能从紧张的现实的物质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享受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真可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那么,大家现在也像他们一样潇洒吧?”后排一位高个子女生站起来说:“老师,别提了,简直是惨不忍睹啊!我们成天被父母逼着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我真羡慕文中这些小生意人。”我被学生真诚的自白深深地打动,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有深深地叹息着——“唉!”

这个带有自我情感的情绪性评价,引来全场一片善意的笑声。也轻轻叩开了困扰师生交流的情感之门,使整个课堂开始笼罩在“心心相惜”的浓情倾诉之中。……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这个本来蕴藏着危机的环节却极其自然地打通了预设与生成的艰难的教学路径,使整个课堂前后贯通水乳交融不露痕迹。真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啊!

标签:;  ;  ;  ;  

特殊的“意义”,美丽的意外--“云南宋会”教学导论_云南的歌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