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1600)
【摘要】目的:分析经腹膜前间隙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开放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腹膜前间隙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对比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IH)治疗中应用TAPP术治疗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与开放疝修补术无显著差异,值得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经腹膜前间隙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开放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150-02
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IH)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患,泛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进而形成的包块现象[1]。为进一步探究TAPP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特选取50例IH患者通过TAPP和开放疝修补术进行对比,以此为临床早期制定诊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且由临床确诊为IH的患者5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22例,女3例,年龄24~63岁,平均(43.18±2.12)岁,患病位置:右侧19例,左侧6例;对照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23~65岁,平均(43.36±2.15)岁,患病位置:右侧18例,左侧7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家属知情同意;②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5]中关于IH的相关诊断标准;③身体耐受能够正常进行手术。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管功能障碍;②合并言语、意识障碍;③身体耐受性差;④临床资料不全;⑤合并严重心肾功能障碍和精神性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放疝修补术治疗,方法为:取患者仰卧位,行全身麻醉,于患者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做一6cm左右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肌肉和组织,充分暴力疝囊,将高位疝囊游离,横向切断,缝合残端,使用补片修复疝环口,固定补片,术后逐层关闭切口并缝合。观察组采用TAPP术治疗,方法为:取患者仰卧位,行全身麻醉,于患者脐上0.5cm做一弧形切口,常规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并于左右测腹直肌外缘平脐处放置长度5mm套针,待腹膜切开后常规分离直疝和未进入阴囊的斜疝,若斜疝已深入阴囊,则在内环结扎疝囊后将其切断,术后补片覆盖并使用螺旋钉固定补片[2]。以上手术操作均按《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3]相关操作要求进行。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变化,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评定标准为: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恶化和加重。③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开放疝修补术是既往临床治疗IH的主要方法,但其临床应用效果不佳,患者术后副作用较大且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无法满足现阶段患者心理需求[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且两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和以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TAPP术具有很高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综上所述,TAPP应用于IH中较腹腔镜疝修补术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其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金鑫.应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11):1250-1253.
[2]周华友.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综述,2016,22(15):3087-3089.
[3]王琪.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和经内环入路Kugel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11):1258-1261.
论文作者:宋仁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腹股沟论文; 腹膜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修补术论文; 两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