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解读企业商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六大报告论文,商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大精神新在哪里?十六大精神新在哪里?不同人从不同方面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十六大报告中间,对一个非常影响我们企业发展的问题,做了一个非常清楚的回答,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应该说这一次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上,是党的报告中论述最多的一次,而且重新考虑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看到政府和企业关系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问题。
十六大报告里面第一次没有把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标题提出来,而是探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实际上从更高的层次考虑企业的问题,也就是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关系。那么未来我们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怎么重新界定?我理解十六大报告里面各个方面的论述,未来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十大要点。
第一,政府不再作为对企业进行资源配制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不是政府。政府要退出资源配置的功能,未来资源配置的功能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这个问题十六大报告中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一般认为有三种资源政府还要配置,一个是土地,一个是公共建设项目,一个是政府消费。但是需要政府配置资源,也不能用行政的方式,而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那就是土地不能批条子,必须拍卖;公共建设项目不能审批,必须招标;政府消费必须走向政府采购,所以全部都是市场化方式,因为这是世贸组织对我们的要求。所以应该说第一个要点政府不再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存在,要交给市场配置,85%以上要市场配置,政府即便配置资源,也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这样做对企业的放开、减少行政干预有非常好的作用。
十六大报告中的几个“更加”:“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大报告中的“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二,政府不再作为企业制度设计主体存在,政府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估计十六大以后,公司法就应该修改。原先好多应该企业自己做的事,却由政府做了,因为那时我们政府还是企业制度设计主体。未来企业制度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而不再是政府。
第三,政府不能再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代表存在,导致有的企业有政府背景,有的企业没有政府背景,最后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比如说四大国有银行,明明大家知道它的呆坏帐比率很高,却
所以政府必须作为国家的利益退出去,这一次涉及到这一点。我们要构造一个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专门管国有资产,要设立这些机构,这就涉及到这个机构放在哪里。我主张放在政府以外,即它不是政府体系,但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可以管国有资产。
目前国外的做法就是管国有资产的机构基本上都是非政府法定机构,有的可能属于政府系列,因为政府不能作为某些企业的后台老板出现,必须退出去。
这一条还有一定难度,也是十六大以后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将会出现。
第四,政府对企业剩余的收取要由政府的服务来确定。所谓剩余的收取,就是税收。那么政府对企业剩余的收取,要以政府的服务界定,政府到底收多少税,多少费,什么界定,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决定。
有一种说法,因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所以税率提高,这是错误的。任何国家收取税率都不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而是根据服务好不好来收。政府要告
诉企业拿钱干什么,做了什么事情。十六大对此做了非常清楚的界定,这是所谓第四个要点。
第五,政府对企业的挤出效应必须受到约束。什么是挤出效应?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
虽然我们说加大政府投资,但是要注意政府的投资方向,政府投资方向应该在公共设施服务上,商务性质的投资应该交给企业来做。一句话,就是政府不能再抱着好项目不放了。
第六,政府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政府是服务性政府。现在国际上提出服务性政府,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公共部门,是为企业服务的。如果这个关系界定不清楚,我们企业很难得以快速发展,小康也很难形成。
所以政府是服务性政府,这是要点之一。但很多政府部门还存在“再大是企业,再小是政府”的观念,认为政府不是服务,而是要管企业,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接受政府是服务性观念,十六大反复强调这一点,尤其是政府是服务企业的。
美国政府在这点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政府是服务政府,尤其对企业来讲。比如五年前美国政府要强行支解微软,后来又不约束微软了,其实就是在为企业服务。五年前支解微软是为众多IT企业好,因为微软垄断,IT产业比较好,所以要强行约束;后来除了微软,其他的企业都不怎么样,所以宣布不制约微软了,最后也是为企业服务,这是重要的决策。
第七,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是审批制度,是备案制。大量的政府审批制度要退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备案制度。这样避免了政府过多干预,抱着公共权力和部门利益不放。
尤其是目前的进出口权还要审批,可见审批的程度还是很深的。这次十六大反复强调,要解决审批问题,不能再审
批了。有的政府部门会担忧,不审批了,出了什么问题谁负责任,其实这不是政府审批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企业加大自我约束的问题,认清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的企业长期审批惯了,一下不审批可能会不自然。老说政府要盖章,不盖章就怕出问题,所以审批问题必须加速解决,2005年政府入世,要全面取消审批。十六大之后将进—步推动解决不应有的行政审批问题,这是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一个要点。
第八,政府和企业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活动主体,政府是依法管理,企业是依法经营。企业依法经营,与政府没有关系,政府依法管理,企业也要配合,都是以法律为基础,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
现在我们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还是太多,结果导致政府也很累。但政府干预的又是一些本不该政府管的“闲事”,而该管的如提供外部环境却没有做,这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不管是扩大出口还是引进外资,还是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只需提供外部环境,而如何出口,如何跟外资竞争,如何安置人员上岗,如何壮大企业,这都是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各司其职。在法律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完全是两大活动主体,各司其职,这一条我们一定要掌握。
第九,不具有司法权利的政府行政机构,不能查封企业的财产。实际上政府机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司法权利的政府行政机构,一种是没有司法权利的政府行政机构,没有司法权利的政府行政机构,不能随便查封企业的财产,如果违犯法律,可以向司法机构起诉。 我们国家行政机构人代会赋予的司法机构就是海关和警察,工商税务都没有这方面的权力,这是原则问题。但是好多地方政府机构觉得什么都可以干,动不动封人家的门。实际上你可以向司法机构起诉,但不能自己动手查封。
第十,企业对政府有了完整的法律诉讼权。如果政府干预出了问题,企业完全可以起诉你,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现在企业告政府的事情不再新鲜了。加之大量的外资企业冲入中国,中国政府干预过度的话,他们也会起诉的。要不了多长时间,这种关系会建立起来,企业要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没有法律诉讼权是不行的。
所以我想学习十六大新精神到底新
在哪里?重要的一点就是重新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我们应该考虑要研究这个问题。
新型工业化重塑企业命运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这对中国企业的未来路径选择产生决定性影响。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呢?
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那么,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呢?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快速发展时期,多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代价很大。
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可以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新型工业化面临什么问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将面临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这其中又包含两个问题,即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和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化问题。
《科技智囊》曾在《大预测———中国未来20年企业商机》中提出的关于一二三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问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十六大报告的这一描述,直而且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的下降,是工业化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快速起飞阶段的重要标志。
过去20多年,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中,虽然第一产业中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9年的71%下降到了2001年的50%,但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未达到农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应该低于20%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3亿左右,其中1.4亿是第三产业吸纳的。农业人口要转移,第三产业是重要途径。今后应继续加快发展服务业,以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原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正像我们曾经在《世界工厂六大疑问》中提出的,发展对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十六大报告适时解答了这一难题。传统产业要有出路,必须要善于嫁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新型工业化这个工业化发展思路的提出,明确了我们今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依据的一些重要标准:促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的大国,要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做到高增长、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保持长期增长的势头。
经济学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证明,在经济起飞后的较长时期里,有些国家之所以可以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结构调整。增长潜力来自结构调整,持续的结构转换推动持续的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对中国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90年代初中期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电力、钢铁等)、新一代家电行业(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和商业性房地产等;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一批新的高增长行业,我们面对产业结构再一次转换、升级和加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看,住宅、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在内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产业,将成为对经济增长综合带动力最强的高增长领域。
第二,如何选择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背景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智囊》曾在《世界工厂六大疑问》一文中提到,在始于8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美国、日本、西欧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给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次调整中,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实现超常规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旨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这首先需要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支柱产业,成为有能力影响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领先产业。
我国目前已经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所以,今后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将由如何提高产量转变为提高产能。这就需要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快产品科技创新。
传统产业由于采用了先进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成果,将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哪些产业和行业机会最大?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毫无疑问将成为最具成长性的行业。目前这一态势已基本形成。据统计,一大批有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和发展,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约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一些企业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
其次,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动社会资金向房地产、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在内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产业倾斜。发达国家在向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和汽车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历史进程,也将在我国重演。
第三,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将催生出最具发展潜力、越来越大的清洁生产技术产业。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产业化基础。从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地热采暖等技术已较成熟并且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市场逐步形成并向更大规模发展。
第四,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后,我国传统产业将重显生机。2002年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纺织等6大行业成为工业增长“龙头行业”,其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6大行业中多数属于前几年不太景气的传统产业。
主题二 肯定资本与民营机遇
肯定资本会激发生产力
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学说,超越了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肯定资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贡献,明确了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阶层理论的重大突破。
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尊重劳动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学说及其政策的重大发展。
实践表明,一家企业实力的强弱,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劳动者和劳动时间的增长,而主要取决于同等的或较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期间,全国平均计算,每户私营企业的用工人数(不含企业主)由14.39人减少到11.1人,降低了29.64%,而户均注册资本额却由15.79万元增加到89.76万元,增长了4.68倍,户均实现的工业产值也由14.64万元增加到60.70万元,增长了3.15倍。这组数据说明,科学技术越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越提高,直接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相对越小。
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直接劳动既不是“第一”要素,更不是“唯一”要素,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同时,经营管理劳动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我国社会中最为稀缺的社会生活。
我们常说,中国人口众多,社会劳动者更是过多。
但是,社会劳动者由于综合素质的差异,分化成了经营者、管理者。“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蓝领”(体力劳动者)。
中国社会的劳动者过多,主要是指综合素质不高的“蓝领”劳动者过多,而“白领”则显得不足,经营者、管理者更是稀缺,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像一个优秀的乐队指挥一样,可以运用灵巧的指挥棒,指挥众多的劳动者演奏出美妙动听的协奏曲,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需要强调的是私营企业主做经营管理劳动,与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类似。不过私营企业产权清晰,利益直接,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紧密结合,权力高度集中统一。
严格的科层制管理,管理人员少而精,一人多岗,兼职兼薪,责任清楚,奖罚分明,基本上克服了“瞎指挥”、“大锅饭”等国有企业的通病,管理成本低,工作效率高。不过,风险与责任更大。
因此,同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相比较,私营企业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劳动的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特别是在实现产品从而实现价值的市场营销方面,更是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
因为,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取决于他们的私人劳动产品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即能否将产品销售出去,换回货币,完成从产品到货币转换的“惊险的跳跃”。
问题是:这个转化是个自发的市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偶然机遇和任意性的影响,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因此,他们为了推销产品,总是“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最后才能得到“千金万银”。
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就明确肯定了资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贡献,从而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物化劳动,在诸多生产要素中发挥着“血液”的作用。
我们衡量一家企业实力的强弱,主要标准不是从业人数的多少,而是资本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的高低。有鉴于此,企业主们千方百计地寻求资本,而“贷款难”则是他们近些年来发出的共同呼声。
尊重劳动,肯定资本,理所应当地要切实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一切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是私营企业主们梦寐以求的心愿。一旦实现,他们就是真正踏下心来,不必要有外国护照,更不必要向境外抽逃资金。因为,资本总是流向最安全、回报率最高的地方。
完善了私人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中国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投资之处。
要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报告重申: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
在肯定资本的同时,用“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通俗化表述,超越了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即使是资本利息,只要是合法的,
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而又主动提出申请者,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吸收到党内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结构,最充分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珍惜财富,保护财富,积累财富,使社会财富积累规模极大的提高。
我们认为,要随着劳动特点的变化不断更新,充分认识到延展人脑的生产工具的划时代意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表明,知识分子及其构成的现代复杂劳动,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与体力为主的简单劳动相对应的是追求温饱,摆脱贫困,提高收入;与脑力为主的复杂劳动相对应的是殷实富裕,增加财产,全面发展。依靠现代劳动的创造而拥有一定财产的人,是我们社会的主导阶层。
民营经济十大机遇
回顾历史,1982年年底,宪法当中第一次提出来要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三大承认了私营经济,十四大确定了私营经济的体制问题,十五大一个很大的功绩,就是承认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十六大开始,我们的民营经济又有了突破、创新和新意,大概有10个方面。
第一,关于两个毫不动摇意义的统一。确定民营经济建设进程中,真正有新意的是这句话,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就是说你一定要不停地往前进,才能统一,一停顿起来,就要发生矛盾。
第二,关于政治上先进与落后标准的问题。不能简单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这是彻底摆脱了尾巴。
第三,关于个体私营企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问题。十六大报告中不只一处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至少三次特别强调了在解放发展生产力上的重要作用,从体制的层面,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来强调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少了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构不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就无法体现,就无法发展。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做了充分的肯定和表示,这是党的历次报告当中从来没有的。
第四,提出了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这个观点以前从来没有提出来,给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我国清理了789件审批文件。
第六,从市场上讲,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打破地域封锁,所有商品自由流动,不仅是提出了一些政策探讨,也为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寻找了新的投资场所,产权市场民营企业可以搞,土地市场、劳动技术市场都可以介入。
第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企业走出去,带动劳务出口,做出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也是第一次提出来各个类型的企业走出去投资。
第八,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确定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这一次特别提出来,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低收入的水平。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就放心了。
第九,完善法律保护制度。十六大报告中三次提到保护个人财产:谈到社会阶层变革的时候,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对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合法权益都要保护;谈到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时候,要求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方针在全社会体现,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要进行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规制度,所以一块石头落了地。
第十,有一条大家平常不太注意,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要求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这一条对整个社会都是很重要的,不形成思想观念,不鼓励人们干事业,不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是不行的。
要营造一个鼓励人民干事,支持人民干事的氛围;要放手让一切资本、资产的活力竞相迸发,这是一个理念。
主题三 正视十六大报告
建设21世纪的“新唐人街”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将发展内需与参与国际竞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要求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在外部方面,国际合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我国的竞争对手日益增多。竞争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技术引进的及时性和领先性。而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彻底拆除国与国之间的技术樊篱是不可能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地走出去。
在内部方面,近年来我国科技企业“走出去”的呼声很高,许多企业蓄势待发。而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基本上处于离散状态,形不成对国际经济产生影响的
国家形象。
同时,大规模的人才外流,西方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其“人才加工厂”。这要求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走出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科学地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国际生存和发展环境;其次,要准确选择突破口,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引导全局;同时,要研究有利于“走出去”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的战略发展规划。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小组提出了创建中国海外科技创业园的构想。其基本构想是以政府支持、社会出资、企业运作的方式,搭建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创业的平台。通过几年的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有聚合效应的中国海外科技创业园全球网络架构,树立中华民族21世纪“新唐人街”(实体或虚拟的)的形象和品牌。海外科技创业园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为我国企业利用国外先进的实验设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和人才资源等开展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及技术孵化提供服务。
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及产品引进、重大项目海外招标、猎取海外人才资源以及组织海外兵团承揽国家重大项目、承接国内企业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保障。
第三,为我国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和技术劳务出口,以及分包国外科技项目、承接高技术产品加工提供服务。
第四,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产品展示、出口贸易和形象宣传等提供服务。
第五,为国内企业实现国际化和集团化目标寻求机遇。
第六,为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和新华商异地为国服务创造条件。
在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设立科技创业园,可以较好地利用国民待遇政策,长驱直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共享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有影响的著名品牌。十六大报告关于“走出去、引进来”论述的核心思想在于加强合作。设立海外科技创业园不仅符合我国和合作国乃至发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且对拉动合作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为合作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开展对华产业和技术合作创造新机遇,取得“多赢”效果。
中国每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饭碗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讲的“就业乃民生之本”,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优先是服务于充分就业这一目标的,每个人都有饭碗,每个人都有工作做,每个人都有收入,并且每个人都能维持相对有尊严的生活,这才是经济增长的首要的目标。
就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难解决的国家。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失业率高,一个是绝对数大,这两个问题都是相当惊人的。我们登记失业率只是实际失业率的一小部分,失业情况比登记失业要严重得多,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是3点多,2001年3.6,估计2002年是3.9,但是有些是该登记的没有登记。第二,就是我们所说的下岗还没有就业的这种,实际上也是失业,这部分人大概也有3%多。
那么下岗和失业有没有区别?有一点小小的区别,但是本质差不多,下岗就是失业,这是第二种失业。
第三是潜在失业,就是一些企业内部,叫富余劳动力。这些人是失业下岗的后备军,实际上我们隐性失业人口也包括富余劳动力,是不久的将来要下岗,要失业的,这一部分有多少,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估计多数的企业差不多是15%到25%。曾经听过现在有些大型企业,由于现在赚钱,就把富余劳动力掩盖下来了,如果这些部门一旦效益下降,要裁员的话,那么富余劳动力甚至可以达到三分之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不仅现在有下岗、有失业的,还有大批失业下岗的后备军。
第四是农村的失业人口。我们中国潜在失业大军太多了,估计是三分之一,大概有1个亿左右已经到城市、城镇、城郊、非农产业进行打工,但是潜在还有1个亿。如果计算它的比重来讲,远远超过25%。短时间很难解决,原因是我们中国的人口还在增长,每年新增劳动力是1500万,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也就是1000万,所以为什么我们每年经济一定要增长7-8%,我们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可以解决就业人口70万到100万,所以增加7个百分点,我们可以增加500万到1000万,但是如果我们的增长率下降,失业问题就更难解决,这个问题相当尖锐,这个问题需要多少年才能够解决,估计三十年内解决不了。因为中国的人口在三十年内还在增长,要增长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达到16亿以后,人口总量上才会逐渐地下降,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新生劳动力减少,才能逐步解决。
就业的问题政府当然有责任,但是政府不能通过行政的方法来解决就业,而必须通过创造一个很好的创业环境。
另外,我们应该把其他的一些战略和就业的战略联系起来,比如说城市化。城市化并不是为了现在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一小部分富人城市化,城市化是为了整个全体国民城市化。每一个带有梦想的,从农村来的年轻人,都应该有机会分享城市化给他们带来的就业的岗位。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随着规模的经济,市场会做得越来越大,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包括报告里谈到,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里就包括劳动力,而劳动力我们强调在统一的劳动力的市场上能够自由流动,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选择就业地点和就业机会的权利。
金融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大家知道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发生金融危机每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具体原因都不一样,根本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金融体制已经不适应这种全球化的环境。
如果我们反思中国的情况,这些问题我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说外向型企业经济,东亚这些国家,三十年来基本上是以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源,可以利用外国的市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如果进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会造成本国市场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太大。
中国银行业隐含着不少隐患,成了风险的聚集地
几大银行已经进入世界银行的前列,但是质量不高。银行业公布的不良资产,去年年底是25.37%,今年上半年不良资产有所降低,降低3个百分点。再考虑到2000年有4000多万不良资产债转股,不良资产的比重远远超过已经公布的20%多。2002年上半年不良资产的比重有所下降,主要并不是经营业绩的改善,而是银行的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就把不良资产的比例摊薄了。所以不良资产质量并不高。
这里面还隐含着支付风险,有些银行严格来说不良资产的比重相当大,不良资产中的坏账已经超过它的自有资本金,如果按照一般企业来讲,叫做资不抵债,这就是资本危机。因为我们的银行业是国家的银行,有政府的无形资产担保,一般不会出现破产。
现在金融资产的分布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我们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的比重还不大,就是说银行的贷款还是企业筹资、融资的主要来源,多年来我们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实际上就把企业的危机,企业的风险,市场的风险,集中到银行上去了,银行成为集中市场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地方。
那么一旦出现风险,风险就比较高。所以这种间接筹资方式是集中风险的方式,直接融资的方式,比如说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基金单位是风险分散的方式,我们现在风险还是比较集中,这是银行业的现状。
期货业是用来规避风险而不是用来投机的
再就是期货业,这本来是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多年来,把期货业当成一种投机场所,期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本来期货业和证券业可以说是同时起步的,但是证券业的发展相对来讲,就比较顺利。
而期货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困境,正是因为我国的期货业不发达,在参加经济全球化方面,就不能利用期货市场这种规避风险的工具,也不能够参与世界上很多重要产品的价格形成。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世界上的石油消费大国,一年要进口1000多万吨石油,但是我们没有石油期货市场,所以就不能够参与世界上石油价格的形成。
我们自己制定石油价格走势的时候,主要参考新加坡期货市场的石油期货价格。
我们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期货,不能够进行对冲,所以大家都在做东,股票指数上升大家都赚钱;股票指数下降,大家都赔钱。如果我们有指数期货,我们就有人可以坐空,这样可以起到对冲的作用,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因为期货市场不发达,加大了我们金融产品的危机,
总之我们金融市场上潜伏的危机是不容忽视的。
资本市场是信心匿乏而不是资金匮乏
至于讲到资本市场,股市最近跌得一塌糊涂,有人认为资本市场资金不足,我说不是,主要是信心不足,其实我们中国现在资金很多,我们不缺资金。现在银行有8万多亿的存款,银行资金这么多了,应该分流一部分在资本市场,这是对的,但是怎么分流,必须要有政策,必须要有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但是我们缺乏一种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因此银行资金不能够分流到股市上。
股民分流最大的问题就是信心不足,如果去年6月份进入市场的人,几乎 是80%以上被套牢了,那么这里面也隐含着不少的风险。一个是资本市场连续的滑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从国际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大,上市公司家数不少,1200多家,但是流通股票的总值只相当于GDP4.5%左右,国外一般都是到100%,我们股票三分之二是不流通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很大的流通空间,但是如果继续这样一个状况,规模的发展是很困难的。
再一点,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股票交易的数量减少了,规模缩小了。我们的股票交易的规模最大的是2000年,这一年仅仅我们国家得到的股票交易的印花税是480多亿,超过了整个农村的农业各种税的总量,去年股票交易减少了三分之一,今年还没有结束,估计今年也会减少三分之一。市场萎缩,不少券商已经从赚钱转为亏损,可以说券商的日子非常难过,好多都是赔钱的,有些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亏损严重,有些证券公司代客理财业务,也出现问题,由于是保底的,这样股票指数降低这么多,他也亏损。这里面确实隐含着不少的风险,所以说对金融风险我们不应该加以忽视。
此外体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国外的金融业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混业经营,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紧密结合。
而按照我国的法律,叫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那么就会带来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资金运用的成本比较高,跟外国比较起来就不具有优势。
另一个是在五年内,还享受一定过渡期的保护措施,这样可能在三、五年内冲击还不大,但是三年以后,可能冲击就越来越大。
现在的外资银行只限制在几个城市能够经营人民币的业务;2002年12月1日又开放五个城市。但是按照我们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二年以后,就可以让外资企业不分地区地经营人民币的业务,它可以和中国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国的机关进行借贷关系,加入世贸组织五年以后,就可以和本国的居民进行借贷关系,这样对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收入鸿沟挑战全面小康
从总体小康转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总体小康按照1980年提出的目标,人均已经达到800美元,但是总体小康中间存在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离全面小康差距还很大。有哪些差距?第一作为总体小康是平均的,但各个地区差别非常大。如果按照地区来说,上海人均已经超过4000美元,北京已经超过3000美元;如果从城市来说,深圳已经超过5000美元,大大超过我们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有些西部的城市,人均才4000人民币,差距比较大,县级差距更大。第二是城乡差距,几个数字差别很大。去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000多人民币,农村人均收入是2000多人民币,这是第一个数字;另一个数字,城乡之间的实际消费水平差别是6:1,差距相当大,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城市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的话,那么有不少的农村不仅是收入不高,而且不少的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是城市里面收入差距相当大,农村的收入差距也存在,但是不太大。如果从全国来讲,城市20%的最高收入者占有社会财富55%,20%的最低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财富只占全社会的3%,这个差距就相当大。现在不仅农村有一部分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城市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也是不高的。1978年农村温饱没有解决的农户达到30.2%,那么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扶贫、帮贫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到去年为止,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国家贫困补贴的还有3400万,而且我们脱贫标准比较低,全国平均只有625块钱,也就是一天不到2块钱,就是脱贫了,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收入比例要持平,我们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就不是3000万,恐怕要更多。城市现在低收入人 口接近2000万,补助中最低是南昌,月收入是150元,北京是高的290元,深圳最高是290到340元,那么低于这个标准全国接近2000万人口,所以我们要达到全面小康,应该是既包括东部,又包括西部,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农村,既包括中等收入户,还要包括一些低收入者,这样才能够叫做全面小康,按照这个来说,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同时我们现在总体小康水平是比较低的,以800美元作为标准,现在也就是900多。那么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最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标准是接近600美元,那么我们现在仅仅是刚刚越过最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要达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就是说我们小康水平还是不高的,还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小康水平不能够仅仅是看物质的生活需要,人们还需要有一个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要有文化生活,要有旅游,要有通讯等等,这样一些需要,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目前我们农村的贫困人口来说,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只是满足了低标准的生存需要,从生存需要来说还是低标准的,至于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还是看不到,所以说小康的标准还要扩大。
从小康来说,还不仅是个人生活问题,还有整个的生存环境的改善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逐步优化,生态保持平衡,使得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整个人类生存的质量,这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说我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也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对企业家来讲,这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也是给我们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十万亿这个数字值得记住
从去年前十个月到11月的情况来看,应当说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比原来的预期要好得多,绝大多数的指标都比人们预期的要好,在许多方面也比上一年的情况要好。
具体来说:第一,经济保持了稳定中平稳回升这样一种较快发展的良好趋势。经济增长第一季度是7.6%,第二季度是8%,第三季度是8.1%,估计四季度也是8%左右。上年的发展趋势,全年GDP的总量将第一次超过10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左右,人均GDP将可能接近1000美元,这使得我们又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新的突破,10万亿这个数字是非常值得我们记住的数字。
不论是需求指标还是供给指标,都表现出比预期、比去年要好的一种趋势。就需求指标来说,投资是去年最大的一个亮点之一,前十个月增长了24.1%,全社会的投资将有可能超过4万亿人民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力量。前9个月,在经济增长的7.9%中,投资需求的拉动,接近45%,接近三分之一是靠特别国债的拉动来实现的。上年民间投资,前几个月的城乡、个体的投资增长18%。第三个因素就是外资大量的增加,前十个月,我们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44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1%,按照去年的趋势有可能达到差不多500亿美元。第四个因素,就是银行加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前11个月的银行贷款超过1万亿,比上年多贷4000多亿,到10月末广义货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7%,狭义货币增长了12%,货币达到17%的增长。此外去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二年,实施西部开发,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以及一些大的项目和入世等,使得投资获得了一些新的增长因素。
前十个月消费需求主要指标,就是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增长8.7%。消费需求比较平稳,第一个因素是因为居民的收入还是继续增加,前九个月,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17.2%,农村的实际收入增长5.2%,应当说都是相对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第二个因素是一些新的消费亮点或者是热点在逐步地形成,这主要是汽车、住房、通讯、旅游。上年小轿车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可能超过100万辆,汽车消费现在是30%几的增长,旅游增长20%几,通讯也是增长20%几,住房也是30%几。第三个指标是出口。前十个月出口是26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6%,这个数字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也是没有的,前年第6位,上年很可能居第5位。去年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也是在这两三年中间,第一次成为正向的拉动。
就供给指标来看,今年农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灾害,但是由于结构调整的加快,加之市场调节作用的加大,粮食总量还比上年增长1%以上,农业去年有可能增长3%左右。去年前十个月,工业增长12.3%,出口区的工业成长特别快,接近五分之一的拉动力是来自于出口对于工业的拉动。投资对工业的拉动也很显著,去年以来冶金、机械、建材,都是两位数的增长。
第四个方面,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还是在不断地改善。在去年年初财政增长幅度不力的情况下,到10月份,财政收入已经增长了12.1%,已经高出10%这样一个预算要求的水平,企业的利润到10月末整个利润总额4373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3%,国家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度上升,到10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是2655亿美元,整个国家综合的实力、国际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确实明显提高了。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意味着什么?
在一次会议时,一个美国教授提了一个问题,有一家在美国的中资银行被罚款一千万美元,他不清楚谁将最终缴纳这笔罚款,是中国政府呢?还是银行的全体储户?这种浅白的困惑也同样困扰着很多人,毕竟在过去20年中,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扮演的最得力的角色是管人,其次是管事,而管自己的出资人义务,则是最糟糕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决定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将甚为深远。
财权清晰才能引入事权清晰。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能。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如果这样的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得以落实,那么许多困扰着中国经济的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而十六大报告明确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之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向进一步厘清迈进了一步,只有各级政府的财权清晰了,相应的事权才能有效落实。因此可以想象,分级所有制下国有股减持将是各级资产所有人和感兴趣的投资者之间的沪深股市场外艰苦谈判和转让的过程。
国民财富帐户的概念初步浮现。在十六大报告中,还谈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显示出中央—地方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制所覆盖的内涵,并不仅仅指国有企业中的经营性资产,而是更为宽泛,包括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土地和其他重要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资源(例如移动牌照的发放)、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其他衍生资源(例如无线电频段资源)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一国国民财富的资产方。这样,一些重不可抑的问题,例如如何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问题,就变得轻松一些,毕竟解决这个国民财富中的巨大负债,可以动用国民财富中的多方资产,例如土地资源的收益。目前土地资产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国有资源,中央政府对其的控制力是相对较弱的,地方和集体的肆意转让使得土地出让收益成为孳生腐败的温床。如果就土地能形成有效的分级所有制,粗略匡算,东南沿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土地以低至每天每平米0.1元的价格出租,中央和地方政府就可每年获得1400亿人民币的收入。因此,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是个宽泛和意义深远的概念,各级政府对自身的资产负债以及如何在有限财力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将感触更深。
履行出资人义务才能行使出资人权利。十六大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框架,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这说明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制和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直接相关,中央政府出资人职责的战略意义显然远超地方政府,这使得分级所有不至于影响“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地方“诸侯经济”搞内部市场割据和产业趋同即使在分级所有制下也仍然是不可取的。政府意识到在国有企业中,其角色首先是出资人,然后才有其他衍生权利。十六大报告中,还提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因此,结合“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框架”,再看管资产管人管事,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管人管事的权利是由履行好出资人义务、管好资产之后,通过较为规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出资人影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才能进而行使管人、管事权利。由此类推,政府履行出资人角色不充分的企业或行业,或者根本不是出资人的企业或行业,政府就不应该享有侵害其他出资人的管事或管人的权利。在一些地区,地方通过党委委派一个“企业领导”来,而企业董事会自行选举出一个“企业领导”来,两位企业领导做角力状僵持不下的情形时有发生。
企业管理要走出误区
十六大的召开,对我们未来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周密的部署,这给我们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经营环境,更广泛的运作空间和更大的商机。但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环境,关键是靠企业自己。再好的宏观环境,也有企业倒闭,再坏的宏观环境,也有企业脱颖而出。
我们往往被时下新奇的理念和一些二手的信息引导走入误区,而且我们的企业管理中间,现在流行的一些名词,也可能给我们的企业家产生一些误区。
根本不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在报纸上遍地都是,动不动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不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的只是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是在你的市场所及的范围内的竞争力,在这个市场所及的范围内,同最好的企业相比的竞争力。放大到全国,你是同全国最好的企业相比的竞争力;放到全世界,你是同国际上最好的企业相比的竞争力。所以只有一个竞争力。
有企业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不要管理,不要体制,他的竞争力就上去了,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条件都很重要。但是我们说在企业竞争力各个要素之间,有基础和非基础之分。而对企业来讲,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体制。如果体制不好,其他无从谈起。但是有了体制不等于有竞争力,所以最开始是比体制,没有体制的情况下比体制,你体制一定要搞好。
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竞争力?主要是五个一点:
第一,是该有的东西你没有,你缺的那一点;你比人家多的那一点;你比人家抢先的那一点;你比人家独特的那一点;最后你比人家好的那一点。这“五个一
点”就是核心竞争力。
CEO到底要不要?
企业是否要有CEO和独立董事?我们先说什么是CEO。CEO又叫首席执行官。中国人喜欢跟风,所以这个名字叫起来比较符合中国特色,中国人官本位,一提出首席执行官,比较适合中国特色。叫厂长不过瘾,改成总经理,总经理不过瘾叫做总裁,总裁不过瘾就改成CEO。
实际上CEO在美国比较典型,这跟美国股权制度密切相关,而美国的股权制度跟公司的融资相关联。是在股东的权利小,经理的权利大,董事会并不关心企业的状况下,企业经理班子一般实际运用了本该由董事会行使的权利,CEO就应运而生。CEO通常的说法就是半个董事长加一个总经理,这个话不完全对,但是已经行使了董事会一半的权利。
还有一种,就在这个革命的基础上,董事会的董事长开始兼任CEO。现在美国很多公司都采用这种模式,就是董事长兼CEO。但是也有问题:有些公司的董事长并不具备实际股东的背景;第二,有些公司的董事长,是由高层经营人推荐;第三,由于利益,也出现了权力很大,导致了以权谋私。
而我们的企业现在好像接到了一个新东西一样,到处都是CEO。所以,中国的企业设不设CEO,应该视情况而定,国有企业设CEO目前不具备条件,鉴于目前的政企关系、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不能够设CEO,也不宜设CEO。
所以对国有企业,目前搞CEO不具备条件,一定要搞,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但是私有企业,或者是真正的股份制企业可以设CEO,但是你必须对他的权责利有明确的界定,这里面必须有一些招。最后结论是设不设CEO不是关键,不要刻意如此。
战略决定企业成败
企业最重要的机构和部门是什么?一般会认为是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但是最重要的机构不是人事部、财务部,而是企业的战略研究部,或者叫信息部。名字可以随便叫,但是一个企业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部门是战略研究。一个企业最大的失误是决策的失误,所以建议所有企业有条件,都要尽可能设立战略研究部或者是战略研究中心。
国外的公司是个很好的例子。公司没有进来,研究机构首先进来,像微软、IBM都有庞大的战略研究院。企业家英明,但是一个人不可能集中所有的智慧,还要靠底下的智囊团。
根据条件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可以设研究部;有的没有人设立不了,可以设专家论坛。
那么研究什么呢?第一研究世界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大势的走向。在今天的环境中间,你不了解国家经济走向你赚不了钱,所以要对国家的经济走向研究非常清楚。
第二要研究我们的政策走势,国家发展的大势。十六大报告千万不要小看,十六大报告你要学进去,学进去了你就把握住了未来的商机。不要像我们一般开学习会那样学,要学进去,学进去才能对企业有好处。所以企业家一定要学,要学进去,要把握住每句话所传导的政策意向和信息。在这个基础上,你的企业研究所和企业研究部,要继续研究在这个环境中,你的企业产业的定位、市场的定位和环境。
所以不说人事部、财务部重要,应该说战略部重要,把你的钱捞走可能是十万八万,但是战略失误的话,钱就没有了。
忙就是盲
最后一个问题,企业一把手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家总是忙,从这个饭局到那个饭局。这首先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不忙不行,但同时跟企业家自己的管理水平也有关系。
我们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忙,是因为自己的管理水平没有到位。有一句广告词总说“手机、BP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
少”,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恰恰应该是不那么忙的管理者。如果一个人忙,而且忙得一塌糊涂,手机、BP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只能是管理不好。
所以最优秀的管理者,恰恰是最潇洒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只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决定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他决定这个企业该干什么,而不是一般干什么,是大方面应该干什么,目前干什么,下一步要干什么,这是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很大程度上又依靠了他的智囊团;第二件事,他选择由哪几个骨干干大事,他决定骨干,而不是决定底下的小萝卜头。
所以,最忙的企业家,一定是效率最低的企业家,最忙的企业家,也是水平最低的企业家。
资料来源:
《科技智囊》 魏杰/王晓民/张厚义/保育钧/徐世斌/萧灼基/邱晓华/钟伟/范恒山
标签:十六大报告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新型工业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