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推翻萨缪尔森理论体系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评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本论文,教科书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体系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书是一本入门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其中译本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美国较年轻的第一流经济学者。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于1979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仅授予年龄未满四十岁的青年经济学者。他现在是美国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并于1996年访问过我国。
斯蒂格利茨撰写了至少六本书籍和100篇以上的论文。他的著作的涉及面很广,几乎遍及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但他比较有系统的领域似乎在财政学方面;他的著作《公共部门经济学》已被许多美国大学采用为教材。
一、本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虽然目前存在着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然而它们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基本上全都沿袭以美国经济学者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它们也模仿他撰写教科书的方法,即在论述该体系所涉及的理论时,补充与理论有关的实践资料和事例。
本书与那些为数众多的教科书不同,它推翻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并且形成自己的框架。斯蒂格利茨在本书的原文本序言中写道:“那些经典式的教科书所阐述的原理已经不是今天的原理。马歇尔的教科书出版于一百年以前;萨缪尔森的那本书已接近五十年之久。我们经济学者所理解的本学科的内容已经有了改变,以便反映变更中的世界,然而,教科书并没有跟上我们的步伐”。[①a]本书的主要特点即在于此。为了理解本书的这一特点,必须首先对斯蒂格利茨所指的“那些经典式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加以简要论述。
在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三本流行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入门教科书。
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了人所共知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但却未能对它加以论证;于是,此后的西方学者致力于补足未能论证的缺点,并在论证的基础上对该原理进一步加以阐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主要目的之一即在以较通俗的语言做到这一点。
第一本流行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是约翰·穆勒于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由于在穆勒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所以他在教科书中,一方面尽量维护斯密的原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通过收入再分配来改善资本主义的方案。这种理论体系被马克思批评为“没有生气的混合主义”[①b]。
在约半个世纪之后,代替穆勒的上述著作而成为第二本流行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部分地出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机,作为边际效用学派主要成员之一的马歇尔把当时西方经济学的各种不同的理论,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等搜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折衷的理论体系”。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马歇尔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物品生产上的分配和资源的报酬问题。事实上,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不外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存在。他赞赏资本主义的价格制度,不但声称资本主义是按劳取酬,没有剥削,能使每个人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且还说资本主义是一架自我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其种种矛盾等等。这种国家不应干预经济生活的说法在西方普遍地被接受下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此以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与补充。
第一次的修改与补充涉及垄断问题[②b];第三次修改与补充的主要内容为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③b]。尽管这两次修补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名噪一时,然而,它们修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范围和程度,要远逊于凯恩斯所作的第二次的修补。
第二次的修改与补充出现于1936年。那时,主要由于西方世界1929年后的大萧条状态,资本主义处于覆灭的危险之中,因此,西方国家日益为甚地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以便保证政治上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西方社会的需要。西方社会固然仍旧欢迎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的说法,但是,如果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西方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为了提供这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里,凯恩斯宣称: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问题。他的意思是:只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资本主义依然是传统经济学所颂扬的理想社会。这样,凯恩斯不但维护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颂扬,而且也为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一方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以个量分析为主,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能够自行调节该社会种种矛盾的结论并据此而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另一方面,凯恩斯则偏重于分析总量变数,根据他所建立的涉及总量变数的理论,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协调来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据此而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这样,在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就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有鉴于此,以萨缪尔森为首的一些西方学者逐渐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该学派把包括第一和第三次修改和补充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构成第二次修改与补充的内容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它宣称:前者以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的就业量的情况,因此,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干预经济的主张不过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到的两种不同情况。这样,新古典综合派不但弥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的漏洞,而且还以该理论体系来继续维护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的说法。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作为这一体系的具体表现的是由萨缪尔森所撰写的入门教科书《经济学》,就成为代替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第三本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问世以后,即在整个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被翻译成为数十个国家的文字,成为空前畅销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通货膨胀的恶化而有所削弱。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出现了滞胀,给新古典派以十分沉重的打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如果经济活动处于尚未充分就业状态,那末,通货膨胀不可能存在。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这就是说,该学派的理论表明,失业(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这一结论显然违背存在于西方的滞胀现实。新古典综合派既然无法解释滞胀的存在,当然也就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能严重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许多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派别纷纷对该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论提出政策建议。在参与抨击和责难的各派中,影响较大的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目前,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在维持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尽量吸收和容纳其他派别的论点,特别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以如此的方式,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企图勉强维持它的统治地位。自从象征该体系成立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一版出现的1948年到该书第十五版问世的1995年,新古典综合派体系已经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时至今日,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看来已经过时,斯蒂格利茨在本书原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似乎可以说明这一情况。他写道:“萨缪尔森的开拓性的教科书的功绩在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新的(当时被认为如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萨缪尔森使用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概念——即:一旦经济被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原有的古典学派的原理便能适用。在实质上,这就是把经济学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在一个部分中,当经济社会的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宏观理论便能适用;在另一个部分,当社会的资源达到充分就业时,微观理论就发生作用。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有关联的理论体系在教科书的写作和课程的教学上得以反映出来;先讲微观,后讲宏观或者把次序颠倒过来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济学者们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提出疑问。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因此,作为一个经济学入门课程的教师,我感到现有的教科书不能使人们了解现代经济学——即:不能使人们理解现代的经济学者如何考察世界的原理以及不能使人们理解为了懂得当前的经济问题而必须具备的原理。当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新世纪的时候,我们需要超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的原理”。[①c]
很显然,推翻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当然,这里所说的“推翻”主要指理论框架及其有关的学说,并不是推翻过去的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原理。
本书能否代替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而成为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似乎还难以肯定,但本书代表着西方经济学的新思潮,而这一新思潮在西方世界正在或者已经取代了萨缪尔森所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
二、本书的有用之处
对我国读者,本书有用之处在于:
第一,能洞悉西方经济学的新潮流和发展的方向。本文在上面的第一部分已经提到,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框架系由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所组成。这一被分割成两部分的理论体系受到了西方各个学派尤其是较年轻的西方学者的几乎一致的非难。
非难者声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而总量不过是个量的总和。例如,整个社会的消费量不过是社会中的各个人的消费数量的加总,由于总量系由个量所组成,而个量又是个人经济行为造成的后果,又由于个人经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正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归根结底,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应该是以解释宏观现象,从而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单独存在的理由。按照这种说法,把西方经济学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不能成立。
基于上述考虑,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近数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向。在70年代,代表这一趋向的专著已经出现[②c]。十年以后,明确指出用“微观基础”来解释总量数字的较高深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也已出现[③c]。然而,据笔者所知,以入门的教科书而论,斯蒂格利茨的这本著作是代表这种趋向的第一本。
在本书中,原有的宏观经济学的名词和论点,特别是凯恩斯主义,仍然大量存在,但是,对这些名词和论点的解释却偏于微观的方面。例如,在过去的教科书中,西方学者往往使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来推演出总供给曲线,而在本书中,总量供给曲线被解释为单个厂商和供给曲线的加总[④c]。这意味着,总量数字之间的关系是由个量厂商的行为所决定的。其他关于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也采取类似的说明方式。总之,从本书中,读者可以觉察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这一重要的新思潮和发展方向。
第二,理解新近出现的论点和原理。上面已经提到,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即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一个理想社会。既然西方学者企图用微观经济学去解释宏观经济现象,那末,他们要遇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就是:如果资本主义果真像微观经济学所论证的那样理想,为什么它的宏观运行会出现像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很不理想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和新说法加以解释。这些论点和说法包括“菜单成本”、“寻找费用”、“不完全信息”、“隐性工资合同”、“李嘉图式的等价”等等。
既然斯蒂格利茨也打破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也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那末,他在本书中也对上述的新论点和新说法作出了较多和较完整的论述。这样,读者便能在本书中获得较多的西方经济理论新动态。
第三,了解西方经济社会运行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目前,西方学者,特别是较年轻的西方学者不但企图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而且还针对微观屡次本身出现的现象进行说服。斯蒂格利茨在本书原本的序言中写道:“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学者们也对经济学和企业经营之间的界限重新加以考察。像公司财政和企业管理那样的学科在过去是被置之于商学院的范围,而在那里,这些学科以不涉及经济理论的方式进行讲授。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要想了解市场经济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我们必须了解厂商的财政和管理”[①c]。在这一方面,本书加以论述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在过去,西方学者总是把厂商的主人(所有者)和经理(管理者)视为一人,从而认为,在资本主义的企业中,不存在二者的利益冲突的问题。然而,在近数十年中,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现象日益明显,同时,企业股东(所有者)与代理人(经理)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委托代理问题,即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利益分歧问题,以便提高企业效率。此外,新论点和新说法还包括非对称性信息的后果,金融市场的某些弊端、企业在融资时如何在发行债券和股票之间加以抉择、企业的兼并和联合,特别是有敌意的兼并和联合,等等。
凡此种种不但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且,其中某些说法还对我国的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a] 本书原文本序言。
[①b]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页。
[②b]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第一版,哈佛大学出版社,1933年;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第一版,麦克米伦公司,伦敦,1933年。
[③b] 希克斯:《价值与资本》,第一版,牛津大学出版社,伦敦,1939年。
[①c] 本书原文本序言。
[②c] 例如:见菲尔泼斯(编):《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诺顿公司,纽约,1970年;威因特鲁柏:《微观基础》,剑桥大学出版社,伦敦,1979年。
[③c] 巴罗:《宏观经济学》,第一版,威利父子公司,纽约,1984年。
[④c] 本书第二十六章,原著第692页。
标签:经济学论文; 萨缪尔森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凯恩斯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歇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