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0周年与解放区文学——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放区论文,文学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论文,第九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1999)05-0186-(02)
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石油部门的热情协助下,于1999年6月6日至6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围绕“建国50年与解放区文学”中心议题,代表们踊跃发言,不回避观点的交流,有较深入的探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其大要:
一、建国后解放区文学研究的基本评价
王建中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大会发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各高校中文系普遍加强了解放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1958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就出版了《解放区文艺概述》一书。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80)不仅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革命文艺的新阶段”的专章,还就“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专列三章。其他高校教材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大都如此。特别是1985年9月,天津、河北、 陕西社科院文学所等科研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在天津举行首届学术讨论会以来,13年间举办了八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先后与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1987年、1990年两次大型纪念《讲话》的研讨会,并组织了艾青国际学术讨论会,林默涵创作活动研讨会。1989年济南年会期间举办了首届解放区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1997年11月在北京又进行了第二届解放区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活动。在研究会推动下,天津、江苏、安徽、河北、广东等地,陆续成立了省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或有关组织,在收集、整理及编选解放区文学史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延安文艺运动纪胜》、《晋察冀文艺史》、《中国解放区文学史》、《延安文艺概论》、《东北解放区文学史》、《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文学风格论》、《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等等史料与研究专著的出版,《“五四”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丁玲解放区小说价值观》等一大批优秀学术论文的发表,及多部解放区文学评论集的出版,显示了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然而与会者也清醒地意识到,解放区文学的丰富史料,还留下许多空白点急需抢救性发掘整理,解放区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急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二、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
魏巍会长郑重指出,本世纪末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不能告别革命。五四传统的核心就是革命精神,而没有革命哪有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革命文学呢?解放区文学因为解决了与革命斗争的关系,而能自觉成为革命运动的一翼;又较为彻底地解决了与革命主力军工农兵大众的关系,从而开拓出新的文学历史和新的文学世界;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文艺家们能成为先进思想武装的战士。所以,解放区文学不仅仅是地区概念,历史概念,它有独特内涵,即,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和3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传统,是在中共领导下长期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名副其实的革命文学,人民大众的文学,无产阶级的文学,随着新中国成立,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学。余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会发言,题为《论解放区文艺在社会主义文艺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这一论题在20世纪末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扬解放区文艺的战斗传统,以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克服和排除各种干扰,有力推动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文艺日趋繁荣,从而使当代中国文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余教授认为,解放区文艺之所以最有生命力,是因为社会主义文艺在解放区文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标志并不在于它描写什么样的生活,而在于它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去观察和表现生活的。马蓥伯(《中流》杂志社编审)《建国50年与解放区文学》的大会发言,认为针对近年来否定解放区文学的极其草率的文风,应旗帜鲜明地充分肯定解放区文学的历史地位。解放区文学不仅仅是个区域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建国50年来,对解放区文学传统的继承正是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动力,有效继承了这个传统就获得成就,有真正的艺术精品问世;反之,则苍白无力,看不到什么佳绩。展望21世纪中国文学的美学品格,当有五四新文学、解放区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的传统继承,应该具有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的相辅相成,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统一的基本特征。杨柄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会发言,详细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文艺的文学意义》,认为五四运动的灵魂是革命,是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有双重革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化启蒙。而红军的国内革命战争,是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前提条件。解放区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方向发展的硕果,对解放区文学要以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文艺美学的理论眼光看取,才能真正把握其价值所在。因此,应加强革命战争文艺美学的宣传与研究。不少与会者小组讨论中认为,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传统的继承体现在解放区文学的学术研究方面,应该理直气壮地提高其战斗性。
三、21世纪解放区文学研究的学术展望
刘增杰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解放区文学研究60年回顾》的大会发言中提出,21世纪的文学展望,主要面临着解放区文学研究怎样深入的具体问题,由此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增强研究工作者的精品意识。认为通过研究会的学术声音来增大在学术界的实际影响,是走向新世纪最应切实解决的问题。应编选出20世纪最精彩的解放区文学作品留给历史。解放区文学精典的含义包括影响文学历史发展的重要史料,和只能在当时语境中产生,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现,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精品,例如田间的街头诗代表作等等。请学术新人,用新的观点,新的语言重新阐释。第二,加强理论意识。认为对解放区文学合法学术存在的理论阐述,用大批判方式不能收到应有的学术效果。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包括重视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从发生学角度,对解放区文学的发生、发展作出科学阐释,诸如,解放区文学的独特美这形态为什么会在特定语境下发生了?为什么能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生气勃勃的解放区文学与面目可憎的文革阴谋文学是一种什么关系?解放区文学发生、发展的必然性、革命性、文学性与局限性,应得到理论穿透力的阐释。第三,强化解放区文学研究的学术意识。有学术性,在学术界才有可比性,才能争取与其他学术研究并存的能力,才可能比较出学术成就的高低。解放区文学研究只有在学术意识的强力推动下,才能真正谋求21世纪的发展。强化学术意识,最重要的是尊重学术规范。解放区文学研究60年成就是不容漠视的,但学术规范并没有在学界得到普遍尊重,仅靠第二手、第三手资料,甚至小道传闻,只能使研究的结论漏洞百出,损害解放区文学研究的学术品格。刘教授强调,以上三点想法是互相联系的,精品意识保持与读者的紧密联系,理论意识使解放区文学研究得到理论前提和依据,学术意识使解放区文学研究能不断开拓进取。王建中研究员认为,解放区文学研究引向深入的思路,在于形成一个多角度、多范畴与多层次的研究格局。(1)解放区文学发展史的研究, 包括解放区文学总的发展规律和经验的探寻总结;也有分类研究,包括不同文学样式的发展状况,历史经验和主要规律的研究。(2)作家、 作品的“思想性研究”与“艺术性研究”。一般而言,前者偏多,后者偏少,所以“艺术性研究”急待加强,特别要加强创作方法,创作特色和创作心理的研究。(3)中外文化、文学渊流研究。 包括解放区文学同外国文学特别是俄苏文学和中国30年代左翼文学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4 )比较研究,即从比较文学角度了解和研究中国解放区文学。(5 )区域研究,即把全部文学现象纳入到一个区域研究,在整个解放区文学研究格局中,开辟出一个新领域,从而丰富整体的研究。(6 )外国的中国的解放区文学研究之研究。总之,解放区文学研究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责任。
此外,有学者提出情理统一(即战斗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是21世纪解放区文学研究学术走向的基本特点;有学者认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创思想解放的新优势,是新世纪解放区文学研究的新起点。
(注:本文提及的观点以有关人士正式发表的文章为准。)
收稿时间:199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