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研究

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研究

芦新宇[1]2007年在《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在本科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的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科研活力;科学研究处于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地位,是发展理论和探索高新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理工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文中较详尽地叙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明确提出了以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素质等基本规格为内容的培养目标;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培养体制;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和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培养过程。本研究还构建了一套能够反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测证明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理工科大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其它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营造大学创新环境,改进大学管理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改革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适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李冲[2]2000年在《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来临,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其中,人才的创新素质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重点理工科大学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主力军;是创造最新发明成果的生力军;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方面军。它的创新活动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力的提高,牵涉到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阐明创新教育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理工科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特征,在对理工科大学教育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若干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李凤琴[3]2007年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文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之上,旨在使人成其为人,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所熏陶反映出来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气质、修养的综合系统。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人文素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很大,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素质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进步和提高。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教育过窄、功利主义过重、重技术轻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弊端,导致学生素质降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管我国理工院校相继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但部分院校仍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实施体系,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和发展。本文从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入手,阐释了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外延和内容以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结合国内相关资料加以综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和经验,提出在我国理工科大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指出建立适合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深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高校资源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赵根成[4]2008年在《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文科在理工科大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科在推动理工科教育的发展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创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必须革除传统的高等教育的弊端,切实重视和加强文科建设。本论文分四个章节研究了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第一章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意义、内涵、思路以及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入手,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基础与相关范畴界定。第二章从历史和现状切入,总结了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的历程、模式、特点,认为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出问题,说明了“为什么办文科?”是文科建设亟需解决的根本性的认识问题。第三章重点论证了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教育功能的四个方面即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育人功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文化功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学科互补功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探讨了MIT等几所世界著名理工大学文科发展,从文科发展观念的形成、目标的确立和加强文科建设的主要措施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功经验。论文的第四章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的全局性思考,强调了要进一步加强文科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文科生长空间要完善制度保障,要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要促进和深化学科渗透与融合,开创文科发展的新路子。新时代的理工科大学必须确立和实现发展一流文科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超常规战略加快文科发展步伐,加强人文基础学科建设,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让文科教育进入每一个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促进和深化文理工之间的学科融合。

刘彬彬[5]2016年在《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和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的创新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两会”报告中提到,政府致力于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中,理工科高校的比例占了一半多,它们是培养高科技应用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连接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基础性桥梁。因此开展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缓解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深化理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况、理清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列出了主要内容与架构等;第二章和第三章,在介绍相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探讨了主要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尝试构建了由培养目标体系、知识教学体系、实践训练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五章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并给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孙妍[6]2003年在《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探析》文中提出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正在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令人注目的热点。论文通过对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应立足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即通过人文学科教育和挖掘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学习者做人、做事以及创新的能力,并论证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进行人文教育这一定位的作用与意义:一、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正确定位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特征;二、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正确定位有助于实施全面的科学教育;三、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正确定位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而论文探讨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首先,指出人文学科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阐释了人文学科教育的内涵、原则与功能,然后在人文学科教育效果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教育的过程、方法与模式。其次重点分析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支撑——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先分析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了在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机制;随后探讨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教育的方法与模式,最后提出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实施大人文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即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人文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加强二者的整合;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学校人文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观。

纪玉梅[7]2009年在《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它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自身主体性发展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比率,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美国大学业已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多集中于商学院,在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本文在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连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实施现状为例,探索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本文主体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和现状。第二部分为创业教育理论概述。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创业、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的特点和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及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通过对概念的阐释,为下一步论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综述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现状,主要对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模式做出分析,以期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有指导意义。第四部分阐释了国内创业教育的情况,主要包括国内创业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通过对国内理工科大学的实地调查研究得出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并从中发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五部分通过上文中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给出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创业教育基地、创业教育课外活动以及外部保障措施。全面的解读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出路,以期对创业教育研究有启发作用。

薛芳[8]2006年在《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工科大学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以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网络查询收集到我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相关资料,发现由于公共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是新学科,发展不成熟,再加上社会和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教育生存的土壤依然贫瘠,良性的发展受到阻碍,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 就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科学实施而言,笔者对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对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性、育人价值进行了阐述: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形象性、主体实践性、审美性的特点,是理工科大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价值。并提出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实施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审美性和学术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和性原则。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理论的探讨,笔者提出对策:为公共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新观念,提升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科研与合作。并附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个案,进行案例分析。期望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参考价值。

何翔[9]2006年在《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的来临,不仅对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人文素质,则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之上,旨在使人成其为人,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所熏陶反映出来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气质、修养的综合系统。从结构上讲,人文素质包含人文基础、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五个成分。人文基础是人文素质存在的根本;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的本源;人文方法也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适合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人文思维方法和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人文思想的显现,是构成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并具有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过程的不可停歇性、理论的隐喻性和体认性、表达方式的言语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切实加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黄国亮[10]2008年在《教育技术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方法、人物访谈法,并结合了历史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首先,讨论了科学素养和教育技术的内涵、定义,从理论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随后,以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变为主线,根据教育技术“四次革命”的特点,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阐述了教育技术在这四次革命中对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极影响。文中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重点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极推动作用。最后,通过对教育技术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研究的意义是:在理论上,证实了大力发展教育技术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上,为解决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更为未来科技工作者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 芦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 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研究[D]. 李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3].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凤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4]. 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研究[D]. 赵根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5]. 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和体系构建研究[D]. 刘彬彬. 合肥工业大学. 2016

[6]. 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探析[D]. 孙妍. 天津大学. 2003

[7].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D]. 纪玉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8].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 薛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9].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D]. 何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10]. 教育技术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D]. 黄国亮. 广西民族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