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结构对公司绩效分配过程的影响机制分析_归因理论论文

董事会结构影响公司业绩归因过程的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董事会论文,公司业绩论文,过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4)01-0099-05

有关董事会的研究大多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即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监控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代理理论特别强调董事会在确保CEO行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方面的重要性。例如,当公司业绩不佳时,董事会对CEO管理评估过程是一个关键的控制机制。

董事会成员会面对许多限制而影响董事会监控的有效性。董事可能存在不完全信息、时间限制和非完全理性等方面的局限。此外,由于对CEO的忠诚以及对报复的恐惧可能会妨碍董事对业绩低下的CEO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试图运用公司治理理论与归因理论来分析董事会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归因过程的影响。这样,可以针对公司不佳的业绩制定出更好的预见性措施。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主要分析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由于他们所受到不同的局限而进行各自不同的归因过程。

一、董事会的功能、结构及其局限性

代理理论认为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要减少代理成本,董事会通过确认管理者内在动机、监督经营管理、进行绩效评估和分配利润等方式,来确保股东的利益得到体现与维护。总的来说,董事会负责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从而确保公司的经营管理遵循已制定的战略。[1]这样,董事会成员被委任对CEO及高级主管的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除此监控功能外,董事会也发挥服务与吸收社会资源的作用。例如,董事可以在某些管理方面上给CEO提出建议,也可以积极参与制定公司的战略。社会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2]认为董事会应该包含数量众多的外部或独立董事。Daily and Schwenk(1996)[3]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即外部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更有利于从公司外部的环境中获取重要的组织资源。

董事会的监控、服务与吸收社会资源的三种角色对于有效发挥董事会功能都很重要,本文着重强调董事会的监控功能。组织管理方面的学者非常重视公司的监控机制的作用,特别是董事会怎样完善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评估活动。虽然代理理论把董事会置于公司治理的核心,但是许多有关董事会的文献表明董事对CEO的监控并非总是有效的。该观点是本文运用归因理论探讨的一个主题。

董事会一般由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构成,学者们常常以此来区分外部控制型董事会和内部控制型董事会,这一区分对于本文而言非常重要,本文后面将论述的董事会成员对于公司不佳的业绩能否作出比较客观的归因分析,将在某些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内部董事还是外部董事。

一般来说,董事会应负责监控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但事实上经营管理层,特别是大股东在公司内部的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实际控制着董事会。代理理论认为内部董事可能更倾向于机会主义的行为,尽量逃避责任,从而可能导致“搭便车”或“败德行为”的出现。持此观点者主张董事会中应包含大量的外部董事。另外一种倾向外部董事的观点是:内部董事可能对有关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估。其原因是对CEO的忠诚,或者是客观评价会对自身不利的恐惧,或者是害怕经营者的报复。而外部董事由于其特殊的位置能够比内部董事作出更客观的评价。[3]

而有的学者持有相反的见解,认为外部控制型董事会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例如,外部董事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来履行董事的职责。许多外部董事是其他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其自身的工作压力限制了其获取所监控公司的知识与经验。[4]相反,内部董事获取公司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就容易得多。现代管家理论通常主张董事会应主要由内部人组成。该理论认为,由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具有更加全面的专业素养,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经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5]

上述讨论并不是要说明哪一种董事会结构更有效。重要的是要说明不管是内控型董事会还是外控型董事会都可能存在某种局限。区别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的意义在于,他们所存在的局限上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公司绩效不佳的归因过程的不同,其具体表现为:内部董事可能倾向于将公司业绩的不佳归咎于外部的因素,而外部董事将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提示对公司业绩做出内在的或外在的归因。本文试图运用归因理论对董事监控过程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下面我们将在阐述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此理论对公司业绩进行归因分析。

二、归因理论及公司业绩不佳的归因分析

归因理论表明,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我们试图判断此行为是内在引起的(个人因素决定),或者是外在引起的(由环境决定)。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区别是绝大多数的归因模型的核心。归因理论的基本理念适用于公司组织结构的评估。[6]举例来说,当公司绩效目标未能实现的时候,董事会有可能寻找各种原因,最终把公司绩效的不佳归因于个人或环境因素。

如果董事会成员不受前面提到的局限的影响,那么对经营管理评估过程以及归因过程,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例如罢免CEO,只适用于由于CEO管理原因直接导致公司业绩不佳的情形(而不是环境因素)。然而,面临前面提及的种种局限,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将会采取差异很大的方式进行分析。归因理论为公司业绩归因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1.内部董事及其对公司业绩不佳的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将好的结果归因于他们自己的内在因素,而将不好的结果归因于他们自己之外的因素。这种归因类型被称作“自利性归因”。[7]公司管理者往往将良好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内在的个人因素;将糟糕的业绩归咎于环境因素。因为内部董事通常是CEO或高层管理成员,他们自然有这个倾向。他们倾向于将公司业绩的不佳归咎于外部的因素。这些归因而且会被前面提到的“社会性局限”所强化。对CEO与高层管理者的忠诚,或担心会因为批评CEO与其它高层而遭受报复的恐惧,将会促使内部董事把糟糕的公司业绩归咎于外部因素。

P1.内部董事倾向于把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公司CEO或高级管理层。

2.外部董事和公司业绩不佳的归因分析

当分析公司业绩不佳的原因时,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的归因倾向完全不同。外部董事不属于自利性归因类型,他们所受到的所谓典型的“社会性局限”的影响较少。因此,外部董事在对业绩糟糕的公司的CEO与高层主管的评估过程中将不会过多考虑所谓的忠诚感以及打击报复。

正是这些理由,外部董事将更倾向于对公司业绩的不佳进行内在的归因。判断他们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内在归因还是外在归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前面关于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局限性的讨论可知,外部董事将会因为信息不完全、时间缺乏以及对组织承诺的缺乏而妨碍他们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估。面对这些局限,他们可能对经营管理评估和终极归因进行精简。从这个意义上讲,识别出使他们做出精简的特定因素或关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归因理论为诊察外部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评估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个人将行为归因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因素,依赖于三个基本信息线索。[8]首先,对同一个体其他行为特征的考察。如果同一背景下的某一方面的行为特征有别于其他方面的行为特征,那么其行为就会被认为有特色;其次,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段行为的连贯性考察。如果个体当前的行为有别于其过去的行为,那么它会被认为是低的连贯性;最后,一致性是对许多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间内的行为的一般性概括。如果行为在相同环境中其它个体发生的概率较大,那么该行为被认为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般说来,如果行为特色不明显,高的连贯性和低的一致性,人们就会将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因素。与此相反,如果行为特色明显,低的连贯性和高的一致性,人们就会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在相关文献用来说明这种评估过程的一个常用的例子是,公司管理者对雇员迟到的归因分析。如果职员迟到而在工作的其他方面表现得无能力和/或不负责任(特色低),如果他在此事之前多次迟到(高的连贯性),而且如果其他的职员在此事发生期间没有迟到(低的一致性),那么管理者极有可能将其迟到归因于与雇员直接相关的个人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员工迟到而在工作的其它方面表现出色(特色明显),如果他以前工作从不迟到(低的一贯性),而且如果其它的职员在同期也迟到(高的一致性),那么管理者极有可能将其迟到归因于外部的因素(也许是天气或交通原因)。[6]

外部董事可能采取一种类似方式对公司的不佳业绩进行归因。当他们面临其自身的各种局限时,外部董事可能在归因过程中利用特色性、连贯性和一致性的信息进行精简。各个因素的高低水平将会促使外部董事将公司糟糕的业绩归因于公司的经营环境,或者归因于CEO和高层主管的经营管理。

第一个因素特色性,是指除了考核公司常用绩效指标以外,公司在其它领域的绩效情况。举例来说,公司绩效典型的评价指标是公司股价的变动情况,董事也可以使用其它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绩效。这些指标包括销售额、利润、投资回报等。同样,还有非财务指标,如公司美誉度的提高以及公司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特色性方面的信息提示会帮助外部董事对公司不佳的绩效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归因分析。举例来说,公司的股价降低,但是如果外部董事看到了有关公司业绩的积极信号(其他指标不错),那么他们或许会将原因更多地归于环境或与行业因素而对CEO不会过多责备。反之,如果公司的股价降低,而且其它所有的指标也不好,那么外部董事可能更倾向于归咎于CEO或高层主管。因此,特色明显将会影响外部董事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的因素,而特色不明显将会影响外部董事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内在的因素,即CEO或高层主管。

P2a.当特色水平高时,外部董事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CEO或高层主管。

P2b.当特色水平低时,外部董事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CEO或高层主管,而不是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个因素连贯性,是指CEO和高层管理人员任期内的业绩与其以往的业绩是否具有连贯性。当CEO以往的业绩记录不佳,而且其任期内表现得尤为典型时,这种高的连贯性会促使外部董事将糟糕的公司业绩归因于CEO或高层管理成员(内在归因);如果CEO以往的业绩不错,只是任期内业绩不佳,这种差的连贯性将会影响外部董事将糟糕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外在归因)。

P3a.当连贯性水平低时,外部董事倾向于将糟糕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CEO或高层主管。

P3b.当连贯性水平高时外部董事倾向于将糟糕的公司业绩归因于CEO或高层主管,而不是外部环境因素。

第三个因素一致性,是指在公司业绩出问题期间同行业其他企业业绩是否同样不佳。当外部董事进行业绩评估时,如果同行业其他公司也业绩不佳,那么他们就会对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更加关注(例如,需求下降、竞争加剧等)。如果公司的不佳的业绩并不是行业内其他的公司的共性时,那么董事可能更倾向于公司绩效不佳归因于CEO或高层主管。董事在这种情形下的思维过程也许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即“其他公司都干得很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行?”这样,高的一致性将会影响外部董事将差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外部归因),而低的一致性将会影响外部董事将差的公司业绩归因于CEO或高层主管(内在的归因):

P4a.当一致性水平高时,外部董事将差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而非CEO或高层主管。

P4b.当一致性水平低时,外部董事将差的公司业绩归因于CEO或高层主管,而非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董事有可能同时利用这三个彼此相关联的信息提示来进行他们的总体的归因分析。当特色明显,连贯性低并且一致性高时,外部董事会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与此相反,当特色不明显,连贯性高,且一致性低时,外部董事将进行内在的归因(CEO或高层主管):

P5a.特色鲜明、连贯性低以及一致性高。当这些信息被同时观察到时,外部董事倾向于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CEO或高层主管。

P5b.特色不明显、连贯性高以及一致性低。当这些信息被同时观察到时,外部董事倾向于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CEO或高层主管,而不是外部环境因素。

总之,本文描述了内部董事和外面董事将不佳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这些归因过程,图1综合前面提到的局限、倾向和信息提示形成了一个分析框架。

图1 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归因过程

概括地说,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与公司CEO和高层主管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内部董事往往与管理层存在更加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他们本身就是经营团队成员),因此他们容易受制于某些社会局限和自利性倾向,从而将不佳的公司业绩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与此相反,外部董事由于与经营管理层的联系相对来说较不密切,并且他们更容易受制于信息和时间的局限,此外,他们对公司的承诺程度以及对公司日常运作的关心程度较低,因此,外部董事在对公司不佳的业绩归因分析时,更倾向于依靠特定的信息提示(连贯性、一致性和特色性)来作出内在的或外在的归因,并最终作出是否解聘CEO的决策。

三、讨论与结论

本文是关于归因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综合性的研究。外部董事对业绩归因的依据是对有关信息提示的把握,而不是单个的事实,其实质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有利于对某一现象作出更准确、全面的判断。例如,在特色性方面的评估,是董事们对公司其他领域业绩的综合考察,而不是简单地观测公司业绩的单个指标,这样的评估效果会要好得多。同样,通过观测CEO以往的业绩(连贯性)以及同行业其他的公司的业绩(一致性),所取得的评估效果会更加理想。这一点也为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增加独立董事(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来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观察公司业绩下降后CEO是否被解职的情况并不能准确地判断董事们真实归因。可能有其他的信息,例如公司或行业的文件或报告,能够表明公司业绩不佳的特色性、连贯性和一致性的情况。依照本文上面所做的研究,对这些情况的把握,是判断内在归因还是外在归因的最好的依据。同样,董事会也不应该简单地把公司的业绩下降作为解聘CEO的依据,而应该根据本文论及的几个方面的信息提示,对公司不佳的业绩进行内在的或外在的归因。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代理理论和现代管家理论共同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的归因过程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在两个理论的视野之下,内部董事都被认为会受制于他们与CEO及高层主管密切的关系所造成的社会局限。代理理论可能认为内部董事由于忠诚感以及对CEO报复的恐惧而在对业绩不佳的公司进行归因分析时有所偏袒(例如,他们会站在高层主管们一边而牺牲股东利益)。现代管家理论可能认为内部董事的确存在对CEO与高层主管的忠诚,但那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内部董事关注自己的去留问题,那就意味着,如果他们批评公司经营管理,那他们就是反对管理团队,而管理团队就有可能不得不清除自身的“坏果子”。相同的道理,关于外部董事的归因过程的解释说明也可应用这两种理论。无论哪种理论看来,外部董事毕竟在公司的外面,他们必然受制于本文所论述的一些局限。顺着这条思路,当外部董事不得不对公司绩效进行归因分析时,他们就会利用相同的信息提示(连贯性、一致性和特色性)来进行判断。

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在有关董事的归因过程的相关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当董事们考虑连贯性、一致性以及特色性的信息提示时,三者之中到底哪一个更能引起董事们的格外重视呢?在一项相关的研究中,McArthur(1972)发现在归因分析过程中连贯性信息比一致性或特色性信息更有效果。[9]研究者也有必要考虑除了这三个信息提示以外的其他因素,诸如可控性、目标性、稳定性以及或然性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典型归因模式有助于增强结论的一般性,也有助于对诸如董事任期及董事与管理层或其他董事会成员的关系等分析变量的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公司业绩不佳期间,董事会负责评估公司CEO及高层管理者。理论界和实业界都关注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估和监督。通过诊察影响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局限和偏好,本文提供了分析董事会评估过程和理解董事归因变化过程的方式方法。这种理解可能有助于董事会作出一些包括CEO去留问题的重大决策。

标签:;  ;  ;  ;  ;  

董事会结构对公司绩效分配过程的影响机制分析_归因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