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经济技术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开发区,其成就有目共睹。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和经济形势,天津开发区必须大力发展已基本形成的几大产业,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些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地位,只有这样,天津开发区才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文探讨了有关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问题,指出必须尽快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并以技术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要以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完善的支撑体系为保障,并逐步改善城区建设,以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底建立以来,已走过了十余载的历程。凭借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依靠开发区建设者们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开拓,天津开发区已由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今日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据国务院特区办联网信息:近年来天津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税收、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各开发区之首。1996年,天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过 430亿元,等于名列二、三位的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5亿元,列全国第一;利税为80亿元;年吸引外资18亿美元,累积吸引外资超过75亿美元,居全国开发区之首;年出口创汇14亿美元,累积出口创汇40亿美元。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了天津开发区过去的辉煌。
迄今为止,天津开发区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及外资政策的调整、平等税负和国民待遇的实施,面对各开发区尤其是天津市各开发小区在招商引资上的竞争,加之开发区目前存在的地价上涨、工资上扬及劳动力、通勤等问题,天津开发区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轻松。如何保持住自己的领先地位,已成为天津开发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国家政策在招商引资中的产业导向,根据天津开发区已形成的几大产业—电子、机械、生物医药、食品等,天津开发区必须以它们为基础,并使之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来带动整个开发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天津开发区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支柱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天津开发区在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一种区域集聚的模式,即进入开发区的中外企业行业繁多,项目规模参差不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区域集聚模式逐渐演化为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对于这种产业集聚,已有很多的理论解释,如马歇尔(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主要缘于以下因素:(1)区域内有大量的熟练工人;(2)技术外溢;(3 )专门化的投入和服务的发展。大卫(David )和罗森布鲁姆(Rosenbloom)以及克鲁格曼(Krugman )分别建立了正式的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进一步的发展。 经验研究也证实了产业集聚的正效应, 如亨德森(Henderson)在分析美国和巴西的数据资料后, 证明产业集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天津开发区目前的状况是:电子、机械、生物医药、食品、化工五大产业的产值之和占整个开发区生产总产值的91%,其工业产值依次为159.3亿元、15.09亿元、4.19亿元、76.71亿元和11.73亿元(1995年数据)。由此可见,这五大产业在开发区中的地位。
现代化工业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有两种演进趋势:(1 )工业生产趋于集中,即生产要素和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大企业,大企业规模扩大;(2)工业生产趋于分散化,表现为专业化、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 有鉴于此,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有意识地引进一批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区办厂,同时又要以这些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为骨干和核心来培育与之分工协作和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因为一个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是大、中、小型企业的有机结合。对于前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没有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进区投资办厂,天津开发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也就不会存在。截止1995年底,天津开发区共有大型工业企业46家,企业数量只占开发区全部工业企业的7.33%,但其创造的增加值、利税总额却占全区的87.39%和93.53%。在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著名大型企业入区,无疑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一条捷径。为此,天津开发区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公司和著名大型企业上。为确保这一重点,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它们入区的动机及影响它们入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因素,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努力改进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力增强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从而进一步提高天津开发区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对于后者来说,其重要性似乎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开发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背景来探讨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困难了。但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界中,中小企业始终是一支逢勃发展的力量。依据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小型企业的贡献在于:促进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性强,富于创新和冒险精神;经营灵活,环境适应能力强。因此在产业内部保持一定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并使它们健康发展,使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不仅会因企业数量增多而使产业内部竞争力加强,而且会带动大企业强化竞争意识,进而增加产业内部组织的竞争活力。从分工协作的角度来讲,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程,即由最初的部分垂直分工发展到部门内水平分工,进而又发展到产品零部件分工和零部件生产的工艺过程分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存在及其合理的规模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目标之一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向内地传播、辐射新技术、新工艺。如果没有技术含量做保证,开发区沦为一般工业区的命运是可以预见的。当然,这里所提的新技术并非专指高新技术,而是包括相对中国目前工业发展水平的相对高科技,如可以起替代进口作用的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及促进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的适用技术等。
对以发展工作为主的天津开发区来说,技术领先与否是发展的关键。在1990至1995年间,技术进步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正是由于科技进步的作用,才创造了开发区的经济奇迹。如果没有科技进步这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天津开发区的前景将会极其黯淡。
目前,开发区的技术来源以技术引进为主,90%的三资企业的技术都是由其海外总部引进,因为其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在海外公司总部进行。具有自我开发能力与再开发能力的企业在开发区为数甚少。以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械和电子工业为例,在这些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其零部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都是由投资者母国或第三国生产,这样就形成了高科技投资是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线与组装线而不是高科技的转让。虽然这一状况已有所好转,如区内最大的企业摩托罗拉公司已决定在开发区建立芯片厂,但总体情况依然不能让人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由于引进的先进产品与技术基本上属于占领中国市场的进口替代型,国内竞争对手少,因而暂时对新产品开发的需求较低;(2)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与技术劳动力数量少, 客观上限制了技术开发;(3)技术开发的社会支持能力薄弱, 支撑体系尚未形成。这主要指与技术开发紧密相联的科研机构与大学;(4 )企业技术开发投入资金少,开发能力弱。
开发区决策者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扶持具有技术优势的主导企业来带动开发区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应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使工业企业通过开发自主技术和推出新产品来占据优势,这样才能使技术成为天津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才能保持天津开发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四、产业发展政策与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既需要有产业政策的引导,也需要有坚实的支撑体系为基础。前者可使技术联系密切、关联度高的一系列企业通过“看得见的手”集聚在同一区域内,而使与之不相匹配的某些产业自动退出,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而后者则为这种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目前,开发区的产业已基本形成,尤其是一些优势产业已逐渐明朗化,其地位也愈来愈重要,所以现在的工作重心应是通过某种机制来促进这些产业的高级化和现代化。产业政策作为这样的一种机制,应当被采用。因此,开发区应着手制定有利于这些产业发展的政策,必要时还应给予这些产业适当的扶持,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资源、基础设施、金融、信息、劳动力、管理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但是吸引投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而且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应当指出,不同的产业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而且同一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要求也有差异。所以切忌凭主观意识行事,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城区发展
如果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何缺憾和不足,那么城区发展的滞后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个。开发区的城区发展不但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贸、土地价格、交通等,也会对社会整体发展和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虽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以工业为主,但它与城区发展并不相悖。关于这点,大连开发区提出的“一定程度的区域繁荣,是投资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颇有可借鉴之处。要改善开发区内的社会文化环境,创造出新的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做到人才、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的一致,就必须有相应的城区发展。例如,开发区内的就业人口大多来自天津和溏沽,对他们而言,开发区仅是工作场所而已。造成的结果是,各企业必须购买交通用车来满足其职员的上下班通勤,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成本,而且使开发区居住环境难以得到改善。更严重的后果是,这样的居住环境难以吸引对开发区发展至关重要的区外,尤其是天津市以外的人才。“勿以善小而不为”应当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者们的座右铭。尽管城区发展到现在,尚不足以影响天津开发区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但如果这个问题长久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终有一天它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