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制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在我国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50%以上的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0%,解决就业人员8043万,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制造业凭借持续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着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公布的数字显示,1980-2002年期间,全球直接投资总额达7.1万亿美元,中国共吸收4480亿美元,2002年度引进外资突破500亿美元,2003年度突破600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引资第一的国家。制造业同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占中国外汇收入的75%。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各国制造业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纷纷由国内经营转向海外经营。跨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所公布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年》统计,198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2000年,世界制造品进出口总额为4630亿美元,而中国的制造品进出口额占世界制造品贸易总额的4.7%,其中制造品出口贸易额约2198.6亿美元。 “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虽然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制造业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资金额很少,其经济效益也很不理想,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制造作为我国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何有效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是当前学术界与制造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定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方向
我国制造业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其潜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差距,不同产业的制造业企业需要从其所处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现状来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国际化道路,其基础是明确其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方向。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分工的结果是承担了各产业链中的低端业务,其附加值率低,没能拥有产业内的核心技术与装备,“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是所有“中国制造者”的共同使命,但对于不同的产业而言,其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以三个典型的制造业来分析其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方向:
(1)矿产制造业
矿产制造业包括矿产采掘与加工,它基本属于原材料工业,其主要行业有:煤炭工业、石油提炼、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宝石等。在入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从我国工业化的总体进程看,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尚处于由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转变的过程中。未来10-20年,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要求我国的矿产业在开采、冶炼、加工等方面都要提高效率、运用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 由于矿产资源逐步面临短缺,我国的矿产业需要走出国门、直接投资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预计,未来非洲、拉美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我国矿产业选择走出去的重要地区。2002年12月1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推出一份名为《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告,第一次以触目惊心的数据推翻了中国“地大物博”的常规观念,除煤之外,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均已告急。
矿产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来源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控制。针对中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我国应加大对国际矿产市场的利用力度。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首要考虑的目标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供应者。
(2)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包括:纺织和服装鞋、玩具、皮革制品、家具和玻璃制品、食品、饮料、橡胶、塑料设备、部分电器、消费类电子。由于中国便宜的劳动力价格,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主要载体。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部分具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加工组装工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其产品出口将会大幅度扩大,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将更充分和有效地显现出来。
目前来看,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国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外,还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领域:一是在家电行业,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家电名牌都在中国建立了其全球性的生产基地,而且不约而同地在入世后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二是信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链条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的大规模转移,如电子器件、通讯设备、计算机装配等。
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来自于劳动力的低工资,而生产效率低下这一因素的存在降低了低成本优势;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完善其管理体系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3)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属于有制造能力但没有技术基础的国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具备高收益特征: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5.0%,同时低于制造业的平均增加值率为26.4%。此外还存在产业关联效应差、对外资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产品中许多与高科技相关的技术、设备、配件等,仍然需进口才能解决。
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而言,关系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
行业背景、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等均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谨慎选择其国际化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几个国际化模式值得关注:
(1)“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模式”与“中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模式”
因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等都存在差异;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型技术、容易上马和转产等相对优势,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积累经验提升了企业管理能力后,再向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进军,从而通过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来达到融资与融智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困难比大企业要多得多,故可积极开展协作,建立战略联盟,尤其是与大企业结成某种稳定的协作关系,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可以说这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
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制造”不可能采取全面开花式的国际化道路,但不意味着在发达国家就没有机会,关键是集中力量,锁定自己的细分市场。发达国家的一个细分市场往往含金量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而且成功登陆后能获得全球信誉。比如,如果可口可乐是非洲某个小国的畅销品牌,即使来到中国也不会取得巨大成功,而欧美畅销品牌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江苏好孩子集团通过调研,锁定了20美元以下的童车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基本没有对手。经过几年的努力好孩子集团就在美国奠定了龙头老大的地位,然后进军欧洲市场,以更短的时间获得成功。海尔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小体积冰箱,也选准了学生这一个美国品牌很少顾及的细分市场,很快取得市场份额第一。
(2)“海外建厂”与“海外买店模式”
海外建厂是一种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的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在海外建厂投资巨大,没有市场的情况下风险巨大。这种模式国内企业运用的还为数不多,关键是它需要企业有雄厚的实力来抵御高风险的投资和具备独特的优势在国际化竞争中确立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宜采用此战略。
海外买店不是指买一两个零售商场,而是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营销网络的大型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东道国企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相对于直接投资设厂,并购有许多优点:投资者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和投资周期,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可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行业;容易获得现有的经营资源,如原有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网络、信息及人才等资源,取得竞争优势和实现经营当地化。与新建企业相比,可减少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范围,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海外买店模式”相关的是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推出联合品牌。通过与当地知名品牌“站在一起”的方式,迅速扩大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实际上是一种信誉的传递,市场竞争的加剧往往会产生一些知名度高但销售不理想的品牌。“中国制造”如果能够抓住机会,与之展开联合品牌的合作,就能很快建立自己的品牌。
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现有制造与管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家电、汽车等产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巨大的冲击,随后出版的《2000年的制造》一书,从事实和行动上震醒了美国:由于忽视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以及落后的制造技术、过时的管理模式、缺乏培训的员工等诸多因素的存在,致使美国在不知不觉中把世界制造强国的位置拱手让给了日本。美国政府认识到不重视制造技术就不可能有竞争力的产品,为此积极推动私营企业和国防工业领域制定各自的制造技术战略,并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以及学术界、产业界共同努力,重新夺回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与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模式及技术均处于落后的态势,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手段提升现在制造与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使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手段来提升管理效率。具体内容包括:
(1)制造理念实现制造的柔性化、智能化、敏捷化、集成化、绿色化
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绿色制造、大规模定制、分散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战略,体现了制造理念的变化趋势。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制造的绿色化:绿色制造战略要求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必须具有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用的特征,涉及到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性等问题;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绿色化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制造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也是目前所倡导的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其目标和宗旨是使所制造的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和善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环境友好。
(2)制造平台的网络化、虚拟化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化制造以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为基本特征,通过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的形式,实行制造企业的快速动态重组,通过异地并行设计和虚拟制造方法跨越时空,能提高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企业生产调整的时间、实现客户化大生产。虚拟制造系统运用仿真工具、控制工具、信息模型和设备以及组织方法等,提供一个显示仿真过程的工作平台。在这种平台上建立一种虚拟环境,应用人类的知识、技术与感知能力,与虚拟的对象产生交互作用,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活动进行全面的模拟和仿真,以达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佳。
(3)实现制造技术向超精密加工、微机械制造等方向的转变
随着微电子和材料科学的进步,人类已进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阶段,以纳米为推动力的制造技术在迅速发展,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对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超精密加工技术就是适应于现代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机械加工高新技术,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课题。超精密加工方法主要有超精密切削加工技术、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超精密研磨(机械研磨、机械化学研磨、研抛、非接触式浮动研磨、弹性发射加工等)和超精密特种加工等。微型机械加工是指可以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甚至外围接口、通讯电路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微型机械加工技术是指制作微机械或微型装置的微机加工技术。微型机械不是传统机械直接微型化,它远超出了传统机械的概念和范畴。微型机械在尺度效应、结构、材料、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等方面,都与传统机械截然不同,其应用领域相当广泛。
自主创新
虽然中国企业500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总体效益也有所改善,但核心竞争力并没有明显增强。中国制造业应该不只是局限于独立生产产品的制造企业,更应该成为价值链、价值体系、价值网络整合者。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认为,“现代的产业垄断,已经从资本垄断向着技术垄断的时代迈进”。技术垄断将是企业在产业竞争中获得垄断性利润的前提条件。如今,世界研究开发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移均在500强企业内进行。目前,我国不少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例如,我国的DVD产量虽然占全球的70%以上,但却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
只有创新、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否则不能获得国际竞争优势。要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审视核心能力的技术系统”,是以国际化标准来衡量核心技术。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标准提升到世界水准,因此,支持产品或服务品质的核心技术及围绕它的技术系统,无疑要达到世界水准。原本在国内领先的一些技术系统,如机械制造、电子、化工、汽车等方面的技术系统,必须以国际化视角重新审视,升级换代以向世界水准看齐。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集群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大批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占34.7%。集群经济是规模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自于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外部协同,在企业外部和上下游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且寻求与企业外部的广泛协同——协同供应、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分销以及协同服务等。企业从内部协同转到外部协同,管理外部关系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企业与外部的协作越来越多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的集群,如针对某一企业的集群,针对某一产业的集群,针对某一区域的集群,当这些集群形成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将广泛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这些区域正迅速成长起一批表现出高度集聚特征、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群。“一镇一品”、“一县一业”,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而且对实现制造业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要特别关注建设产业网络、行业网络、企业网络及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网络等结成的网络大联盟;以联盟的形式参与全球分工,这个大联盟能够促使信息资源共享;聚合分散在各产业集群间的网站和信息资源、孤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一的服务和协作平台,促进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的沟通,使更多企业了解联盟提供的专业咨询和服务,为企业用户在行业内部和外部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空间;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制造的国际化进程是全球分工的结果。从中国制造的在世界竞争市场的地位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所存在的劣势:规模差距明显,缺乏核心技术与装备,人均营业收入与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化程度低。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中国制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其竞争力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定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方向,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现有制造与管理系统,自主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