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因此需要修建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如:坝、堤、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以实现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这些是为了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的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建设,总称“水利工程”。文章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当下水资源愈发宝贵,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十分必要,需要利用水利工程来对水资源进行集中利用,提高水源的利用率。各种水利工程拔地而起,如:水坝、岸堤、水闸、沟渠、运河等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便利这点无可厚非。水利工程的存在就是为了消灭水资源浪费、水害。
1 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资源的消耗。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快了。水作为世界上目前而言很匮乏的资源,更加需要合理的利用,避免过度消耗的情况。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有着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人均水资源过少,对于这一情况,必须对水资源的使用采用集约化的形式。而集中水资源的好方法就是兴建水利工程,从本源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利工程越来越多,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环也是越来越显著。如何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合理地建设水利工程。必须加大对工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努力寻得消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影响的方法。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和影响比较大。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其范围往往是天然河道附近,其强行融入到生态环境当中,就会导致天然河流环境受损,会从根本上影响河流环境平衡性,另外还会导致河流中以及附近的生物受损。在这样的水利工程建设下,必须在结合河段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截流措施,导致泥沙淤积问题出现,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含沙量等。
2.2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引起岸坡崩坍,滑坡,大型水库还可能诱发地震等;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直接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物种群居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区域环境湿度增大,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徙。
2.3 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当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往往会造成当地的土壤湿度变大,地表的吸水能力变差,一旦有强降雨天气出现,极易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反过头来想一想这还不是自作自受。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为了在旱季进行灌溉,雨季蓄水防洪。但人为地改变地形无疑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山体结构的破坏。改变降雨量和地表蒸发量,提高温度的上下变化幅度,反过来对当地一直生存着的植物动物造成巨大的影响。
2.4 对土质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农业用田遭受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可以采取打通河道、建坝蓄水等措施。同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在雨水径流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使其土壤更加肥沃。但是,在水利工程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上游携带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的不断累积会提高库区水位,同时也提高了周围地下水水位,很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情节严重的甚至会沼泽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对策
3.1 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
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因此要首先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给生态环境必要的保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影响河流水文情况,还会影响河流构造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河流需水量足够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移民补偿工作落实到位,获取居民的支持。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从根本上保证因地制宜,保证施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针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必须加大对现场施工情况的监督管理力度,着重加强环境保护。
3.2 建立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纳入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项目建议书阶段,应规定工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环境补救措施,作为工程审批的基本依据之一;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规定各种工程方案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筛选出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合理性的工程方案;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应提出减轻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和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项目的建设阶段,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较好的技术措施,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项目的后评价阶段,应引入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3.3 加强对生态材料的使用
针对实际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其生态材料主要以绿化混凝土、微生物砌块为主。前者和水利工程传统防护材料存在较大偏差,以其字面概念解读为实现混凝土绿化工作,即绿色植物、混凝土实现有机结合,共同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利保障。后者利用生物的方式完成砌块制作,其中生物类型包含活性炭、骨粉以及植物纤维等,在满足水利工程日常防护功能同时,还具有净化水源的目的。
3.4 综合运用施工资源
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过程中,应该在遵循循环再生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再循环的施工材料,并对施工垃圾做到应对措施,一方面禁止施工垃圾的乱排、乱放;另一方面尽可能的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争取变废为宝,在保证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沟地填充时可以有效利用废渣,既能够合理控制施工造价,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5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必须对相关环境保护体系进行完善,要从根本上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动植物成长的保护,还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多的选择绿色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度,从根本上避免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出现。另外还要对相应的反馈机制进行完善,一旦发现不良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解决。
3.6 积极探索多途径、多形式的生态补偿办法
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按照“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对于补偿资金来源,一方面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做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补偿费用;另一方面,可以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办法,从后期运行的受益中拿出专门资金,用于项目区生态环境补偿。这样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补偿范围清楚,补偿办法多样。
总之,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工程上的一种体现。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开瑞,徐孝洪,孙东亚.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9:76-77.
[2] 孙晶晶.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J].吉林水利,2015,10:33-35.
[3] 杨玲玲.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245.
论文作者:饶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论文; 水资源论文; 过程中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