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

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

郭贞彦[1]2016年在《山西中北部晋语声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中北部晋语包括山西晋语并州片、吕梁片、五台片和大包片,本区域方言的声调从共时类型到历时演变都很有特点,并具研究价值。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山西方言研究备受瞩目,在山西方言声调研究方面亦有丰富的成果积累。不过,已有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多关注山西北区、南区、东南区的方言,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在研究对象方面多着重讨论单字调。本文着眼于山西中北部晋语,重视现代方言的描写和比较,运用田野调查、语音实验、地图绘制、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本区域方言的声调进行了力求精细、全面的研究。共时层面,采用从点到片、由片及面的方式来展示本区域方言的声调现状;历时层面,围绕“平声不分阴阳”、阴平和上声合调、入声调、轻声共四个问题来考察本区域方言声调演变的历史过程。全文共分10章。除了第1章的绪论和第10章的结语之外,正文部分是按照由声调的共时面貌描写到历时演变探讨的研究顺序安排的。第2、3、4、5章是共时描写部分。其中,第2、3、4章是对山西中北部晋语17个代表方言点的声调描写,以及对各方言片声调概况的总结;第5章是对各片方言声调类型的比较和对整个区域声调类型的综论。此部分的创新之处有:第一,部分有重要价值方言点的声调首次被调查和描写;第二,山西中北部晋语这一区域的声调总体面貌,特别是连读变调的面貌得以呈现;第叁,单点方言的声调描写框架和过去大多数的晋语声调研究不同,把非重迭两字组区分为重重型两字组和重轻型两字组,把轻声字细分为词汇性轻声字和语法性轻声字;第四,发现太原方言的AA式重迭名词连调中,古清平字和古浊平字的连调有别;第五,借助praat软件,发现本区域的入声调时长至少有两种类型,舒声长于入声和入声长于某些舒声。第6、7、8、9章是历时演变部分,对中部晋语并州片的平声、北部晋语五台片的阴平上、中北部晋语的入声调以及轻声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第6、7章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基于对相关地区单字调和连读变调的比较,划分、整理了并州片平声和五台片阴平上在单字调和连调中的分合类型与调值表现,其次是在研究角度上,尝试通过与周边晋语、近亲官话方言古今调值的比较,来推论平声和阴平上的历史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并州片的平声和五台片的阴平上分别有叁大分合类型,且各类型之间具有连续性,可能都经历过先分后合的过程。不同方言及不同连调位置的合并程度不尽相同,合并方式有音值渐变式和词汇扩散式,合并原因主要与生理机制、强势方言的影响,以及两调之间调值、调型、调域接近有关。第8章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对入声字今读数量的统计,重新对山西中北部晋语的入声调和入声舒化字的归派进行了分类,并在其基础上,探讨了入声调各类型之间的关系和入声字舒化归派的动因。结果发现,本区域入声调的类型有叁大类8小类,叁大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演变顺序关系;入声字的舒化归派类型分为四大类10小类,归派以外部动因为主。第9章把过去晋语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轻声纳入了研究范围,并对山西中北部晋语的轻声类型进行了初步归纳,发现本区域的轻声多中和,音值不轻短或轻短,中轻型轻声也不少;轻声的弱化程度受词汇和语法来源、轻声字本源调、前接字声调、分布地区等条件的制约。

崔淑慧[2]2004年在《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提出山西北区方言属晋语,包括山西省北中部26个县市的方言。本文以自己田野调查的材料和已发表的材料为基础,对山西北区方言十个代表点的语音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对山西北区方言的语音概况进行了简要描写,然后重点对山西北区方言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包括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变读”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和比较。在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上,主要对山西北区方言韵母的历史演变,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和介音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共时类型,力图从共时类型中探寻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文章还将山西北区方言的语音与周边方言语音进行了比较,发现山西北区方言虽然还保留着晋语的最主要的特征——入声,但由于处于晋语中心地带的边缘,不居于晋语的腹地,晋语的特征在普通话的影响、包围下正逐渐被侵蚀。

赵小英[3]2003年在《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文中指出连读变调是汉语方言中一种普遍的语音现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能力使用精密的仪器来分析语音现象,同时采用优选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连读变调现象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然而,限于实验条件,本文并未跟随这一潮流,而是采用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对自己家乡一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描写和分析,希望本文所取得的成果能为以后优选论的分析作一定的准备工作,作为其分析与比较的基础。本文从两字组、叁字组、四字组及多字组连读变调的分析入手,分别论述忻州方言连读变调的特点。两字组的分析和描写主要涉及两字组连调的调式、连调规律、连调模式、异调同读、阴平字探讨等方面。叁字组有专用式和广用式两种,叁字组的连读变调与内部结构无关,连读变调依据由右至左的方向而发生变化。四字组的连读变调与内部形式有一定的关系,多字组连读变调的依据是按语流停顿来把多字组分为若干个语言单位,变调结果是这些被切分成的语言单位变调的简单加并。结语中阐述了如下意见:忻州方言连读变调是以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作为基点和出发点的,其他字组的连调变化是在两字组连调变化基础上的变化。最后预测,今后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发展与变化将会影响其他字组连读变调的发展与变化。

白彩艳[4]2014年在《阳曲方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阳曲县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北部,地处忻定盆地和晋中盆地之间,北接忻州,南抵太原。由于阳曲处于太原和忻州之间,所以在给晋语分片时,对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出现混乱:有的将其划入并州片,有的将其划入五台片。目前,关于阳曲方言的专门研究,只有1991年出版的《阳曲方言志》。《阳曲方言志》只是对阳曲县县城及距县城不远的东黄水镇的单点调查,它并没有对阳曲方言内部进行系统的调查,更没有从历时的角度挖掘阳曲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也没有对方言的词汇和语法进行调查描写。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加大对阳曲方言语音的调查力度,对境内黄寨区、东山区、西山区叁区进行细致调查。并在语音调查的基础上再加大对词汇、语法的调查力度。通过调查,获取可信的材料,明晰其声韵调系统,理清其语音内部差异,呈现词汇和语法面貌,并且对阳曲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与层次作了一定的探讨。除此之外,将阳曲方言语音与晋语并州片的太原话、晋语五台片的忻州话的语音进行共时的比较,整理和分析了阳曲方言语音与这两片语音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和晋语并州片及五台片的管辖片区归划提供语音方面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为山西晋语乃至整个晋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地理概况、发音合作人以及阳曲方言的研究概况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阳曲方言的语音系统。本章分五小节,首先对以县城话为代表的阳曲方言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了描写和分析,接着从非迭字两字组的语音变调和迭字组的音义变调两个方面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然后通过阳曲方言语音与以《广韵》为代表的《切韵》音系的比较,分析了阳曲方言语音从中古音到今音的演变。之后又对阳曲方言语音内部的地域差异作了分析、描写,主要是对阳曲方言内部叁小区的语音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语音角度对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作了探讨。通过阳曲方言与以太原话为代表的并州片、以忻州话为代表的五台片的共时比较,为阳曲方言的片属划分提供语音依据。第叁章:阳曲方言的词汇描写。本章我们主要描写了阳曲方言中的古语词,并从音节差异、构词差异、意义差异等方面来分析阳曲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第四章:阳曲方言的语法专题研究。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分析了阳曲方言中的前缀、后缀以及重迭这几个词法和被动句、疑问句这两类句法,并对阳曲方言中的体貌范畴进行了描写分析。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作简要的概括。最后在附录中列出同音字表、分类词表、语法例句。

李晰[5]2014年在《山西方言声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方言声调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些问题长期有争议或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在现有基础上,从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一、利用公开的资料和自查材料,通过比较、统计,从单字调和非迭字二字组连读变调两个角度概括山西方言声调的特点。山西官话以四调为常,晋语以五调和六调为常。山西方言最少有叁个调类,分布在晋南官话区;最多有八个调类,分布在晋东南晋语区。山西官话主要的调拱匹配方式是:阴平(低降)、阳平(升)、上声(平/高降)、去声(高降/平);晋语情况复杂,大体上讲,阴平以降升拱为主,阳平以平拱为最常见,上声以降升拱为主,去声升拱、降拱比例相当,阳入以降升拱为主,阴入除了没有降升拱,其他拱形都有,如果只有一个入声调,调拱情况与有两个入声调方言的阴入相同。山西中原官话汾河片河东小片、大包片连读变调比较简单,连读组合式合并的情况较少;其他地区连读变调都比较复杂,尤其是晋东南上党片,连读变调情况不但复杂,而且内部一致性差(该片单字调数目也很悬殊)。整体上看,山西方言连读变调是晋南、晋北简单、一致性强,中部、西部、东部(含东南部)复杂、一致性差。二、利用公开的资料和自查材料,探讨山西方言调类的分合情况。调查调类分化情况主要是利用选定的调查用字,考察它们在代表点同音字汇材料中的声调读音。研究调类合并,主要分两步:1.使用声调对比字检验,被认为合并的两个调类是否合并;2.在调类合并区中心点以外设点,考察调类合并情况;3.通过调类合并的不同步,推测调类合并过程;4.通过与周边方言比较、考察连读变调情况等,分析调类合并的原因。山西方言调类分化主要有清浊分调,文白分调,全次分调①。山西方言平、去、入的清浊分调很整齐,有的清浊分调后,又发生了新的合并。全次分调主要发生在上声、入声。上声的全次分调主要表现为全浊上声归去声(如果分阴阳去则归阳去),清上和次浊上归上声。部分点入声也发生了全次分调,基本情况是全浊入一类,次浊入、清入一类。山西方言文白分调罕见,主要分布在晋东南,主要发生在次浊入,表现为常用于书面语词的次浊入字独立为一个调类②,常用于口语词的字归阴入。调类合并在山西很普遍,本文共选了六个与调类合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1.高平方言阴阳平合并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乡镇方言阴阳平合并的不同步,推测调类合并的方向和大致过程;2.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通过分析,认为并州方言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是先分后合,不是存古;3.五台片阴平、上声是否合并考察,通过声调对比字听辨实验,认为五台片阴平、上声合并不普遍,多数点没有合并,先前的调查大多失实;4.山西叁调方言调类合并分析。分析了临汾古县、运城垣曲调类合并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垣曲古城镇叁调方言的形成是因为阴平归到了阴去,阳去归到了上声;阳去归上声发生在阴平归阴去之后。古县方言叁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阳去归到了上声,阴去归到了阳平。这两点调类合并的原因都是调值接近和连读变调的影响;5.晋南临汾市区方言阴阳去合并的原因,认为临汾市区方言阴阳去合并的方向是阳去归阴去,主要原因是外来方言和连读变调的影响。叁、通过考察选定的入声字在代表点同音字汇材料中的读音,总结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和官话中的声调演变特点。研究发现,山西晋语区各点都有入声舒化现象,但除了北部五台片、大包片,南部吕梁片隰县小片的少数几个点外,大多数点舒化程度不高。山西晋语入声字舒化后,浊入主要归阳平,次浊入主要归去声,清入字归并方向不集中,主要是归阴平和去声①。入声舒化字有很强的一致性,有些入声字在几乎所有的山西晋语中都读舒声调。山西入声分阴阳方言入声合并的方向是阳入归阴入,原因主要是强势方言的影响,此外,连读变调的影响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原官话汾河片的清入、次浊入主要归阴平,浊入主要归阳平。晋南运城、临汾交界处有几个点比较特殊:浊入主要归阳平,清入、次清入主要归去声。文章以运城新绛方言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次浊入、清入主要归去声的原因是该方言的阴平正向去声合并;次浊入归去声所占比例高于清入的原因主要是次浊入字从普通话借入读音的字占的比例比清入高,这些字的调类一般与普通话相同,普通话中次浊入主要归去声,因此,这些字在新绛方言也归去声。

李小凡[6]2004年在《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文中提出本文对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了分层和分类。分层着眼于语言系统,根据连调在语音和语义层面上的不同表现,将其区分为单层面和跨层面两个不同的层级。只在语音层面发生声调变异的为语音变调,在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都发生变异的为音义变调。分类是在分层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层级的连调按音变方式进一步区分其类型,语音变调分为简化型、异化型、中和型,音义变调包括声调包络、迭合型连调、小称变调、重迭变调,等等。

贺巍[7]1986年在《关于编纂方言志的几个问题——兼评《长治方言志》和《忻州方言志》》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编写地方志的工作正在全面的展开和加紧的进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果。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方言是某地区在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由长期历史所形成的地方方言,不言而喻应该记录在各地所编写的地方志之中。现在有的正在作为其中的章节来编写,有的还将作为专卷刊出。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组织下,山西省的语言工作者配合各县市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深入到当地一个点一个点的调查研究,一个县市一个县市的编写,从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已先后试印了平遥、怀仁、太谷、晋城、陵川、洪洞、寿阳、祁县、襄垣、文水、万荣等十一种方言志。经过反复修

李敏[8]2017年在《河北灵寿南营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灵寿县南营乡位于灵寿县西北隅,南营乡西北与山西五台县紧邻,南营处于灵寿与五台的过渡地带。由于处于两县的交界地带,受晋语张呼片灵寿话和晋语五台片五台话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周边冀鲁官话的影响,南营话的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语音方面更为突出,南营话既不同于五台话,又有别于灵寿话,但前人的研究中有对灵寿话进行研究的,几乎都以灵寿东南部为主,却很少涉及其西北部南营乡,尤其是语音方面。本文从共时的平面描写和历时的古今音比较对南营话音系进行全面的描写,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连读变调和入声进行描写分析,并且将该方言与毗邻方言进行共时平面的比较研究,以此对南营话的语音做一个系统研究,以期揭示该方言语音特点,并且希望为处于过渡区的方言特征的描写分析提供个案参照。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对南营话的声韵调系统进行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南营话声韵调配合关系,对南营话音节及其特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做出同音字表,另外分析其文白异读现象,然后进行历时的古今音比较,分析南营话的语音系统的演变规律。第二章,从连读变调和儿化两方面分析南营话的语流音变现象,连读变调包括两字组连读变调、叁字组连读变调以及轻声的连读变调,从而得出南营话语流音变的规律和特点。第叁章,主要对南营话入声进行分析研究,从传统的角度对其入声的保留情况、舒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其入声演变的规律,同时处于过渡区的南营,其喉塞尾的舒化情况也值得关注,因此,除了听感上的认知外,从实验语音学角度对南营话喉塞尾的特征进行描写分析,以达到对其更深一步的了解。第四章,通过从声韵调系统与相邻地区五台话和灵寿话的比较,弄清该方言与毗邻方言的发声学关系,从现实层面揭示南营话的语音特点。

郑莉[9]2014年在《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类型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连读变调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叁种:(1)以单字调和连读调的关系为标准划分类型;(2)根据不同的语言层面与连读调的关系划分类型;(3)从语音变调和音系变调的角度划分类型。叁种分类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标准(1)的分类模式比较容易把握连读变调现象的语言地理类型分布特征,但不便于做历时比较研究;标准(2)便于研究不同语言层面之间连读变调的互相影响、演化关系,且使连读变调现象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更加明确。标准(1)和标准(2)的分类体系中,众位学者对于轻声现象的处理尚未达成一致。标准(3)的分类模式使连读变调的研究对象清晰明确,使连读变调的描写更加科学、规范,不足之处在于协同发音和调位变调不易区分,且并未对连读变调做穷尽性的分类,与调位变调对立的变调类型还应包括韵律变调。

温端政, 张光明[10]1994年在《《忻州方言词典》引论》文中研究表明壹 忻州市 忻州市属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位于省会太原市北边。东与定襄县接壤,西与静乐县毗邻,北、西北与原平县、宁武县交界,南与太原市阳曲县相连。本市境界南起北纬38°13′,北至北纬38°41′,西起东经112°17′,东至东经112°58′。全市面积1979平方公里。境内西、南、北山峦起伏。西部云中山为吕梁山支脉,南部读书山、小五台山属太行山系,北部金山为五台山支脉。东部为近代河流冲积平原,往东延伸与定襄县平原合称忻定盆地。 忻州交通方便。北同蒲铁路纵贯东部,并有忻(忻州)河(河边)铁路支线可达定襄;京(北

参考文献:

[1]. 山西中北部晋语声调研究[D]. 郭贞彦. 河北大学. 2016

[2]. 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 崔淑慧. 暨南大学. 2004

[3]. 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D]. 赵小英. 天津师范大学. 2003

[4]. 阳曲方言研究[D]. 白彩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5]. 山西方言声调研究[D]. 李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6].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 李小凡. 方言. 2004

[7]. 关于编纂方言志的几个问题——兼评《长治方言志》和《忻州方言志》[J]. 贺巍. 语文研究. 1986

[8]. 河北灵寿南营话语音研究[D]. 李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9]. 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类型研究述评[J]. 郑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0]. 《忻州方言词典》引论[J]. 温端政, 张光明. 方言. 1994

标签:;  ;  ;  

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