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十年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推动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现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有关论文提出,毛泽东强调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为此,他在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在这些文献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
第一,关于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即把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在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提出要在中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此后,毛泽东认为这一提法不够完善,便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这说明毛泽东不仅要使中国在物质层面上实现现代化,而且还希望中国在精神层面上也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使中国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而且还要促使人们形成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人心向上、人心思进的社会精神风尚。1960年,毛泽东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思想最终形成。
第二,关于农业和工业同时并举的思想。在建国初期,由于搬用了苏联的做法,重工轻农,突出重工业,使工业的发展超出了农业的承受力,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毛泽东较早地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要认真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此后,在1957年所写的《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认为农业与工业并举就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第三,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总结中外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作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以农、轻、重为次序,即是指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必须从发展农业出发,在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分配方面,首先考虑农业,再考虑轻工业,最后根据农业和轻工业的情况安排重工业。
第四,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向外国学习的思想。新中国建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极力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但是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并没有将中国封闭起来,而是提出要向外国学习,不仅要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也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
第五,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允许多种经济并存的思想。1958年,针对当时有人提出在我国废除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的错误主张,毛泽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发展商品生产决不会将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对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毛泽东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曾肯定它们存在的必要,并大胆地设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只要社会需要,还可以考虑开设私营工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有关论文指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实质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化。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设想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下基础。
民主政治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而且领导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有利于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人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人的素质如何,对于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提出要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向科学进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1953年10月,他在修改中央关于统购粮食的宣传要点稿时,将原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国家变成工业发达的国家”,修改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变成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毛泽东还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在这里,毛泽东特别强调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在我国,“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国家才算充分巩固。”离开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同时,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提出的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深表赞同,并指出,我们现在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鉴于苏联的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实行对外开放等思想。如他提出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扩大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民主,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试办托拉斯等。同时,毛泽东还十分强调对外开放,认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就是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设备,积极同外国开展经贸往来和科学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外国专家来华从事建设事业,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毛泽东曾强调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抄其他国家的模式,“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是国家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只能走自己的道路。
三、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有关论文指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主要表现为:
第一,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纳入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提出并制定了正确区别与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政策与原则,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各族人民将“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这就突破了斯大林当年过早宣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没有矛盾冲突”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
第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和经济格局,即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这就突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及不关心人民日常生活的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模式。
第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深刻地分析和全面地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问题。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这就开辟了一条与苏联完全不同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四、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失误
有关论文指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的本意是要突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开创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由于违反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毛泽东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过分强调“一大二公”,急于将中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结果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第二,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冲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束缚,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排斥了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积累的若干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使现代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导致毛泽东最终中断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五、毛泽东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
有关论文指出,毛泽东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尽管两人在对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在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上,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仍然是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关于现代化观内涵的比较。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前所述,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构想,是由实现工业化逐步向实现现代化转变的。1960年用“四个现代化”来代替工业化,不仅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表明毛泽东现代化观的内涵更为深刻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1年6月,在邓小平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斗目标规定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在这里把“四个现代化”与“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相提并论,使现代化增加了新的内容。此后,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又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表述代替了过去“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从而使邓小平现代化观的内涵更加科学和完善。
第二,关于现代化依靠力量的比较。在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方面,毛泽东一个总的思想和基本方针,就是“要调动一切直接或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在这些力量中,“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是依靠力量。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依靠工人和农民,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关于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应该说,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起步是正确的,也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这些探索还只是在肯定苏联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下,针对其某些具体方针和政策的缺陷而进行的,并没有真正从理论上突破苏联工业化模式;加上毛泽东主观意识上向往纯而又纯、公而又公的社会主义理想,忽视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这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趋向重新肯定苏联建设的经验,进而陷入苏联模式而不能自拔。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突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工业化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框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第四,关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比较。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的发展战略是赶超英美的战略。早在1955年10月,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超过美国的目标。他指出,用大约15年的时间,即三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还要再加一点,大约50年至70年,即十个到十五个五年计划,可以争取赶上和超过美国。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对原来发展战略的设想作了较大的变更。他说,苏联在15年后可以超过美国,我们在15年后可赶上或者超过英国。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随着赶超时间的一再提前,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就越来越脱离实际了。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发动了旨在使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共产风”最终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超英赶美”发展战略因此也宣告破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1982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前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再用50年的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可见,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成果,他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尽管他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是他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标签:毛泽东论文; 四个现代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论十大关系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