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组成部分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都应当了解的基本问题。在我国社会科学界,一般的说法和共识是: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① “三个来源”是就理论渊源而言;“三个组成部分”是就基本内容而言。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列宁的论述。但是,只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无论是“三个来源”还是“三个组成部分”,概括都是不够确切的,都是可以提出疑问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的概括,主要见诸于两篇文稿:一篇是1913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另一篇是1914年11月为俄国《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的关于《卡尔·马克思》的词条。列宁在前一篇中说,“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② 他在后一篇中又重申,“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占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③
“三个来源”所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理论(特别是资产阶级古典理论)的关系问题。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继续”、“当然继承者”和“天才完成者”的关系。具体地说:第一,马克思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把它贯彻到底,即把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第二,马克思“严密地论证并彻底地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确立的劳动价值论,并“继续了他们的事业”。第三,“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未能解决的问题,即为消灭资本主义和除旧立新“找到了真正的出路”。④ 然而,列宁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找不到根据。
先说德国古典哲学。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指出,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而不是现实。因此,必须使哲学成为现实。要求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但是,“不能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反过来,也不要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⑤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践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形态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绘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论述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⑥ 后来,恩格斯又对哲学的存在条件、阶级性质和历史命运作了进一步的深刻论述。其主要观点是:第一,全部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⑦ 第二,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⑧ 第三,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我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既然哲学本身已不再需要,那么任何体系,甚至哲学的自然体系也就不再需要了。⑨ 第四,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法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⑩ 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辨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因此,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11) 第五,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2) 第六,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所能够留下来的只有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13) 第七,由于自然研究家还能靠旧形而上学的残渣过日子,这就使得哲学还能苟延残喘。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本身都接受了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哲学的废物都会成为多余的东西,从而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14)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只要哲学还仍然是哲学,它就还够不上科学,它终将被实证科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所取代。德国古典哲学已经开始被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取代了。因此,马克思主义和古典哲学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前者扬弃和取代后者的关系。
再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首先,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质。如果我们仍然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财产的政治经济学”;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属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15)。其次,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才是科学的。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因此,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者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16) 再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破产和庸俗化是必然的。一方面,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包含着庸俗成分,到李嘉图时代,已经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发展,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从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了。最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理论的主要对象,《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曾经说过,“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但这里所说的“发展”,决不是一般的继承关系,马克思也决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相反,马克思系统地批判了他们的混乱思想、致命缺点和严重错误。实际上,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古典哲学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最后说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认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作为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在他们那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而事实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虽然这些体系的创始人在许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们的信徒总是组成一些反动的宗派。(17)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描绘来看,和空想社会主义确有相似之处。但是,前者是以一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合乎规律的设想,后者对正义的诉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则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更何况,这种诉求和憧憬早在古代人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因此,把空想社会主义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续”,把马克思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继承者”,是完全不恰当的。
总之,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属于资产阶级理论体系,而且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或者前期出现的。这些理论的成就和贡献只同那个时代相适应。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属于一个新的时代,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任务来说,是作为资产阶级理论的对立物出现的。诚然,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等都有一定的继承性,都不能割断历史;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不同阶段的质的区别。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倒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这个前提的科学成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是一种启迪和前进的出发点,但其中的非科学成分则是他们批判的对象。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个认识被认为来源于列宁。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考察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这个认识是否来自列宁;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认为这“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否恰当和科学。以下的考察会告诉我们:列宁的两次概括是不一致的,“三个组成部分”之说只是最初的一种概括;我国理论界的概括和列宁的两次概括都不完全一致,说明理论界的概括并非完全以列宁的论述为依据;“三个组成部分”之说也和“三个来源”之说一样,并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我们先从列宁的两次论述说起。1913年,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文章,题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在这里,列宁对“三个组成部分”的概括是:(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是唯物辩证法,后者是历史观和政治观。(2)“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严密地论证并彻底地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确立的劳动价值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看到物与物(商品,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的地方,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剩余价值是利润和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3)“阶级斗争学说”。(18) 请注意,列宁在这里并未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样的提法,显然这并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差别,而是有意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作为“第三个组成部分”的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阶级斗争学说”,因而和“第三个来源”(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再是对应的关系。可见,我国理论界所说的“三个组成部分”不同于列宁第一次所说的“三个组成部分”。
1914年,列宁在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所写的词条《卡尔·马克思》中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的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四个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包括价值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这是从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二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同时也是“政治斗争策略”。第二次概括有四点值得注意:第一,列宁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这种说法,更没有归结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二,确认“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三,“阶级斗争学说”不再是“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而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起纳入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之中。第四,增加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两个部分,后者显然不同于“阶级斗争”本身。假如我们仍然按照“组成部分”的方式来归结,而且把马克思的世界观看作是一个部分,那么,第二次概括就是四个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
总之,列宁从来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同它的“三个来源”相对应的“三个组成部分”。在第一次概括中,“三个组成部分”不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第二次概括中,哲学不是独立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两次概括中,列宁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把“阶级斗争(学说,策略)”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或重要内容。此外,在列宁的两次概括中,“科学社会主义”都没有作为组成部分出现,第二次出现的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列宁也没有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学说)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由上可见,列宁的两次概括有显著的不同。第二次概括是否包含着对第一次概括的修正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应当肯定的是:《卡尔·马克思》不仅在时间上晚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作为词典的词条来写的,更严谨和更具有权威性。因此,《卡尔·马克思》更能够代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概括。
撇开列宁在概括上的变化和差别不论,“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也是缺乏根据的。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他们以为,《反杜林论》三编的标题——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从而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其实,只要是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反杜林论》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误解。恩格斯分编的方法和所使用的标题,完全是同批判杜林的需要相适应的。恩格斯说,杜林在他的三部著作《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中宣布,“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中已实行了全面的变革”(19)。杜林“整套的‘哲学体系’,精神的、道德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一应俱全;全套‘政治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体系’;最后还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史’。这三部八开本的巨著,在外观上和内容上都很有分量,这支理论大军被调来攻击所有前辈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其实,就是企图‘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我所要应付的就是这些。”(20) 恩格斯的批判就是与杜林的三部著作、三个理论体系一一对应的。《反杜林论》是陆续写成和一部分一部分地发表的。文稿分为三编,题目分别是:《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欧根·杜林先生在政治经济学中实行的变革》,《欧根·杜林先生在社会主义中实行的变革》。可见,三编的题目根本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因而也不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反复指出,现代唯物主义确立以后,就不再需要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需要的是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如果“哲学”编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岂不自相矛盾!
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若干“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也是不够科学的。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仍然局限于“三个来源”之中,即纳入资产阶级理论的框架之中;另一方面,它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几个并列和孤立的学科,不仅贬低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而且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这就为后人曲解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把他们自己的理论思想概括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把自己的全部思想集中概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是他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多年诚实研究得出的并用于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21)。归结起来就是:第一,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作为它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第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同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从而引起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第三,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是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它必将为新的更高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所代替,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总的结果”就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括,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这个“总的结果”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不能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否则,必然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同样,这个“总的结果”并不是哲学。过去不少学者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看作是哲学著作,这是很不恰当的。
恩格斯把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两个重要事实”、“两大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这种概括早在马克思逝世前6年的1877年就形成了,至少见诸于三个地方:《卡尔·马克思》(22)、《反杜林论》(23) 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4)。这就说明,恩格斯的概括不仅是深思熟虑的,而且是得到马克思的认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和重要事实,就是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即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个伟大发现和重要事实,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也就是发现了资本家阶级对无产者(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剥削。简单地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发现了两大规律:一个是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规律;另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由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以两个伟大发现为依据的。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不仅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而且更加科学。恩格斯认为,这两个伟大发现可以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媲美。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及其理论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和“一个科学结论”。
由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提法,来自列宁文稿的标题。第二,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社会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第三,就“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说,我国理论界和列宁所说的不同;差别在于,在列宁那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阶级斗争学说”。第四,列宁并没有一贯地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他在关于【卡尔·马克思】的词条中,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两个方面,即马克思的观点(世界观)和学说体系。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这些观点总起来构成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马克思的学说体系包括: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价值,剩余价值),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世界观作为一个部分来看待,那么,马克思主义至少可以归结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五,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这不仅在学科的形式上贬低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内在联系。
注释:
① 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②③④(18)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310页;第418页;第310~314页;第309~314页。
⑤⑥(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页;第73~76页;第303~305页。
⑦⑧⑩(12)(13)(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5页;第253~254页;第257页;第481页;第257页;第257页;第308~309页。
⑨(11)(19)(20)(22)(23)(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376页;第363~364页;第366页;第695~696页;第334~338页;第365~366页;第776页。
(15)(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606页;第32~33页。
(16)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