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贸易成就、问题及1998年前景的初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就论文,年前论文,我国论文,商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尽管世界和国内发生了一系列提心扼腕的重大事件,但我国的“大经贸”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无论是商品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还是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援助、海外投资等各方面均有快速的发展,其中以商品贸易的成绩最为引人瞩目。
据海关统计,199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达3250.6亿美元,比1996年(2899.04美元)增长12.1%,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6%,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全年贸易顺差403.4亿美元。全国外汇储备累计约1400亿美元。
一、我国商品贸易连续19年快速增长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商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的势头,1978年至1997年19年间,商品贸易年均增长率超过16%,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具体见表1和表2)。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的作用已越来越强。
1991年至1996年,我国在世界商品贸易中连年居第十一位,根据发展环境和进口潜力等因素分析,我国有望进入前十名的行列,成为有更大影响力的贸易大国。
表1 1990年—1997年中国对外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1990 1154.35 620.91 533.45
1991 1357.01 719.10 537.91
1992 1655.25 849.40 805.85
1993 1957.03 917.44 1039.59
1994 2366.21 1210.06 1156.15
1995 2808.48 1487.70 1320.78
1996 2899.04 1510.66 1388.38
1997 3250.60 1827.00 1423.60
资料来源: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信息资料中心
表2 中国对外商品贸易与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速度比较
(比上年增长%)
年份进出口总额进口额 出口额
全球 中国 全球 中国 全球 中国
199012.9
3.4 12.8 -9.8 12.9 18.2
1991-0.5 17.6 -0.6 19.6 -0.5 15.8
1992 7.1 22.0
7.3 26.3
6.9 18.1
1993-1.5 18.2 -2.3 29.0 -0.7
8.0
199411.6 20.9 12.1 11.2
9.7 31.9
199519.0 18.7 19.0 14.2 19.0 22.9
1996 6.5
3.2 5.1 1.5
1997 9.0 12.1 2.520.6
二、1997年商品进出口主要特点
1.1997年外贸高速度发展与1996年相对低的基数有关,因而上半年的高速率有“恢复增长”的性质。
2.出口增长高速平稳,进口增势减缓。1997年商品出口每月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进口虽有所回升,增幅却为90年代以来最低。
3.外贸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增长,加工贸易比重略有提高。1997年,一般贸易止跌回升,进出口总值为1170亿美元,增长14.5%,占外贸总值的36%;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698.1亿美元,增长15.8%,占外贸总值的52.6%。
4.国有企业和外贸企业同步发展,国有企业在外贸进出口行业中的主导地位较上年有所增加。国有企业全年进出口1636.6亿美元,增长12.7%,占外贸总值的50.4%;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1526.2亿美元,增长11.3%,占外贸总值的46.9%。
5.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提高附加价值量方面有所进步。从出口商品结构上分析,初级产品占出口总值比重降至13%,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值比重增至87%,机电产品和服装的出口增长尤为明显。
6.进口贸易增势减缓。上半年进口负增长,下半年强劲回升。进口减少说明我国进口替代加强,但这不是国内市场消费潜力的真实反映。实际上随国内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国外先进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公私两方面的购买力仍然十分巨大,只要内外渠道畅通,机制理顺,恢复进口快速增长将比努力扩大出口要容易的多。另外,就进口商品结构而论,一方面,石油、纺织纤维、金属矿砂等能源、原材料产品进口增长较快,这对缓解国内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高技术机电产品和设备进口的下降,不是进口替代的正常情况,不利于国内基数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三、成就的原因分析
1997年我国外贸成就是主要的,特别是出口方面其主要原因如下:
1.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1997年我国经济呈“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从供给和成本两个方面为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有力。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物价稳定,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稳定;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企业外部服务状况改善等都为企业出口经营提供了宽松的条件。另外,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出口退税兑现加快等,也都直接促进了出口的增长。
3.“大经贸”战略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不单是一般消费市场的简单需求所决定的,跨国投资、技术与服务的增加都直接带动了货物的国际流动,我国“大经贸”发展格局早已形成,这对商品进出口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综合条件。
4.劳资两方面积极性的多元化发展。过去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外贸业务集中在外贸进出口管理部门和专业外贸企业。近几年来市场化、股份制改革和外贸权力下放等改革措施已使旧的官商机制逐渐萎缩,生产出口产品的国有资本投资不到一半,私人资本、外资及集体民营资本在外贸事业中的投资不断增加。这种多元化投资格局既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又符合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就雇员方来看,多元化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雇员均对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尤其要值得提的是乡镇企业。我国出口商品一半多来自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企业,而乡企业是在没有国家扶持(对国企),没有税收特别优惠(对外资)的艰苦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民族经济生力军。同时,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外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四、商品贸易前景分析
1998年中国外贸走势可能放慢,增幅可能回落。其主要原因有:
1.我国商品出口中的固有矛盾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外贸企业和国有自营进出口企业的改革进展缓慢,外贸经营机制的转轨乏力;传统的资源开发成本和劳务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减弱,粗放型出口增方式和价格优势难以为继;外贸效益差,亏损面大等一系列问题仍然会对1998年的外贸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慢,国际市场需求有所降低。
3.周边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各项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
4.国内企业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开拓新市场的积极性有限。另外,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对投资和贸易也有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