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论文_金乃贤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论文_金乃贤

身份证号码:32132219860812****

摘要: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建筑设计创新至关重要,所谓建筑设计创新,主要指的是设计者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设计要求,运用良好的创新理念实施设计,在满足建筑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满足用户提出的要求,例如建筑物节能环保要求。可拓展学科与数学、系统论学科类似,建筑设计可拓展思维来源于可拓学,能够帮助设计人员解决思维问题。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建筑设计创新和可拓展思维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

从建筑创新设计的角度来说,其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环节。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建筑设计相关要求,开展创新性设计,以满足经济性以及实用性为前提,同时满足相关需求,例如节能环保等,提高设计水平。基于创新设计,可拓学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设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被积极推广应用。

1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的内涵

建筑设计创新在我国创新发展战略之中相当关键,其是创新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建筑设计的创新即为有关的设计人员可基于基本的建筑设计要求来展开富有创新特性的设计,基于已达特定程度的经济性以及实用性的条件,来契合于业主的多样性需求,譬如说建筑应当具有何种特色(人文特色、节能环保要素等)。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国民对于建筑设计已有了日趋增高的要求,创新型建筑设计已然变成了一种新时尚。可拓学是力求去解析出现实世界中的各式问题并对其予以化解的一门学科,是和数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近似的一门横断学科。本文提及的可拓思维实际上源自可拓学,其主要作用为,能够在化解某些思维矛盾的难题时释出其正面作用,且能够辅助设计者来展开设计上的创新工作。通常情形下,当设计者在展开具体的建筑设计工作时会特别倚赖于其本人的灵感,但若其灵感不复当时,则难以展开设计创新。故而,许多情形下设计者将会较倚赖于常规的逻辑思维,大体上还是基于逻辑思维来化解有关的问题,故而,其对于问题的考量角度较显单一性。把可拓思维具体的应用到具体的建筑设计工作之中,能够借助于多种有关思维模式如菱形以及逆向、逻辑思维等等,基于当前的思维模式来展开全新化的构建以及创新,有益于将设计人员的创新设计思维激发而出,对有关人员加以引导,进而使其在建筑设计工作中有所创新。

2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

可拓学作为我国学者独立提出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将多种思维综合,并衍生除了一整套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特征多样,具有选择性、连贯性、反向性等等。在建筑的设计中应用可拓学的方式,能够帮助建筑设计进行再次创新,从而助力建筑设计。

2.1逆向思维模式的运用

这一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建设设计思维模式,采用反方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和看待事物的方向相反,由于事物观察的角度存在差异,建筑设计人员要选择合理的视角进行设计,保证建筑设计创新更为科学。在运用逆向思维模式时,对建筑设计创新人员要求比较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使得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之中得到合理运用,将传统思维枷锁彻底打破。在现有的建筑工程设计之中,逆向思维模式的运用比较广泛,很多建筑设计者结合逆向思维,加强思维的拓展,将全新的逆向思维成果与常规的设计思维进行综合比对,并非利用逆向思维模式开展建筑设计创新。可拓展思维模式中的逆向思维模式具有良好的形式化特点,故建筑设计创新人员要根据现有设计方案实施情况,科学运用逆向拓展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传导思维的应用

在我们通常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单元相互联系的情况,或者这些因素彼此矛盾,比如一栋建筑的窗户的面积,当窗户的面积增大了,建筑的采光功能就会变得更好,房屋也会更加通透明亮,室内的光感也会更好,但是如果窗子过大,建筑的保温效果就不是很好,整个建筑的供热能源的消耗量就会增加,建筑就会使用更多的能源,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就会严重降低。所以,在进行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之初,就要注意到建筑的不同的部分会出现“传导效应”,所谓传导效应就是在同一个系统之内,一个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另外的子部分的变化,从而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是积极的,能够促进子部分的优化和系统的良好性,有时候是消极的,会导致系统内部因为一部分个体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

2.3共轭思维模式的运用

可拓展思维在具体的应用当中,比较注重两种事物间的转换,更多的体现在事物硬件与软件设计与控制方面,共轭思维模式的运用,能够保证事物的各项性能得到体现,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事物的特点。共轭思维的运用,需要建筑设计创新人员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可拓展性思维类似,这两种模式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的掌握建筑内部各项构造特点,树立更为科学的设计创新目标。由于可拓展思维在当今的建筑设计创新当中缺乏良好的合理性,这已经成为可拓展思维的弱点,故建筑设计创新人员可以运用共轭思维模式进行设计,保证具体设计当中的细节问题得到高效解决。在实际的建筑设计环节,如果遇到了困难,设计者可以运用传导思维理顺逻辑问题,并运用共轭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之中,运用共轭思维模式进行设计创新,为了更好的保证公共建筑和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并将公共建筑的特色有效体现,设计者在应用共轭思维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自身的设计思维进行科学梳理,并根据公共建筑内部的环境,做好设计创新工作,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思维模式,使得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得到良好运用。

2.4菱形思维模式

此思维特点是先分散再收敛,简单来说是分散和收敛的有机融合,强调的是循环与多级性,被广泛应用。首先,分散。基于思维中心,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再扩展,运用思维的发散,进而扩散创新思维,通过寻找多个设计点进行相应的整合。其次,收敛。此过程主要是对发散思维进行整合以及调节的过程。从相容性以及优劣性等层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判断以及分析。最终,对经过分析筛选之后的资源进行相应整合,进行创新设计。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运用菱形思维,做好创新不足以及虚假条件的细致筛选以及排除,拓展设计思维,进而实现对设计的创新。

3结语

综上所述,当我国建筑行业不断改革创新之时,新的建筑设计方式和建筑的可拓思维模式是建筑行业改革创新的两大重要举措。它能够指引未来建筑设计的方向,实践新的设计理念,综合采用各种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有效创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达到建筑质量、美学功能于居住舒适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领建筑行业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肖剑平.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4):76,113.

[2]吴亚东.试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可拓思维模式[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81-82.

[3]付亚东.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22):27-28.

[4]李旺深.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25):107-108.

[5]万友林.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7):35-36.

论文作者:金乃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论文_金乃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