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教的人文思想--21世纪人格理论与心理咨询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心理学论文

中国古代道教的人文思想--21世纪人格理论与心理咨询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心理学论文

中国古代道家人本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21世纪的人格和咨询心理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主义论文,道家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人格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0)05-0003-08

1.人格和咨询理论问题:欧美观点

美国心理学主流思想长期以来只关注西方文明和欧洲的主要观点,而极少关注其它文化和文明[1,2],现代的人本心理学也不例外,主要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源自西方或欧美的观点。例如,在人格心理学和咨询/临床理论中[3-7],学术研究者和教科书编著者都倾向于把自己局限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或者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如Abraham,Maslow,Gordon Allport,Carl Rogers,Rollo May,Viktor,Frankl,George Kelly)以及他们的作品中,一些研究者和作者会参考和引用早期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观点,如Kierkegaard,Nietzsche,Heidegger,Sartre,Camus,和Tillich的观点。然而,奇怪的是,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思想和道家思想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点可以通过对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得以证实。

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思想在欧洲和美国问世之前,一些文明古国(如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提出过人本主义观点,例如,1999年,Jenni在论文中35—36页中提出:

虽然中国人也重视实用,重视去适应生活所带来的一切,西方人称这种态度为宿命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人把容忍以及辛苦的工作都和命运联系起来。中国人可能是最早的存在主义者,因为他们能接受社会环境和个人特定环境所带来的东西,因为他们不得不经常这样做,所以他们明白怎样才能最好地利用生活所赋予他们的东西[8]。

同样,据报道,根据1999年Xu所作的研究[9],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人们普遍都接受有关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本心理学的书本和文章,所有这些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都普遍关心人本主义思想。

这里有一点要引起注意:虽然人本主义是被各种文化广泛接受的(亦即文化的共有性),但是每种文化感知和理解人本主义的方式却是特定的,不同的(亦即文化特有性)。例如,西方的后启蒙运动目的在于把宗教从人类的生活中心移走,重视完善自我。Johnson在1985年认为[10],人本主义和自我都是个人主义的(或者以“我”为中心的)。东方的儒家思想认为人是最有价值的,但是中国人的人本主义和自我则依赖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11];道家思想认为,人天合一,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的《道德经》第25章记载[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后土(即跟大地运作保持一致),大地效法苍天(即跟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保持一致),苍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宇宙和自然。如果西方人把人看作万物的中心,或者在万物之上,那么人类几乎能征服一切[10,13];在东方人看来,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是和谐的,人或者人本主义行为是道和自然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东方人的人性和本性是基于社会和自然的[11,14]。简单地说,人本主义的概念具有广泛性,但是中国人对人性的理解和西方人可能不同。因此,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论证中国古代文化是怎样表达他们的人性观点的。

人本主义与人本心理学。20世纪中期,人本心理学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逐渐流行的西方人本主义。在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也有这方面的研究[2,15-17]。然而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人本主义和人本心理学有时似乎比人们所意识到的更重要,更普遍。调查研究显示,人类的确在性格和行为方面有很多共同点[18,19],但是,正如东方的道家人性是以下所描述的那样,每一个民族表达人性的方式不一样。

在讨论道家人性之前,我们必须阐明一点,其他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况等都或明确或含蓄地论述过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价值观。然而,文章主要介绍老子(公元前571-447)和道家思想,出于两点原因①:第一,这篇文章由于篇幅有限,故不能对其他所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人性观点进行综述;第二,从历史的角度,相对其他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老子和他的道家思想历来都深受高度赞赏[20]②。

2.老子和道家人本主义思想

2.1 老子是谁?

老子是道家思想创立者。据调查研究[17,20-22],老子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中部地区,名李耳,曾在周朝做守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一生都在追求道和德。道意味着道路、路径、方式、自然之道。在1955年,R.B.Blakney认为[23],在中国人眼中,道不仅指世界万物运转的方式,而且它还意味着从宇宙中演变过来的原始现实。德意味着人性行为/德行,性格,感化力和人伦的力量。R.B.Blakney在其著作第38页中指出,“德”字包括三部分:(a)表意含义“行”;(b)另一个表意含义“直”;(c)象形含义“心”。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内在的品行所带来的动力[23]。

1993年,Addiss和Lombardo则提供另一种解释[24],即“道”既是字面上的一种道路的“道”,也是精神上的一种道。虽然不常用,但它也可以理解成“说”、“表达”或“告诉”。Burton Watson认为[1],“道”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道路”,已经被中国其它哲学学派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说法或者是行为方式。但是在道家著作中,“道”有更深层次的涵义,指的是以精神为首要原则,这种原则便是信奉自然。自然是一种伟大的统一体,并以无穷尽的方式产生出多样化的世界。因此,“道”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在Burton Watson看来[24],“德”被定义为人们需要的一种德行或力量,而这种德行和力量便来源于道。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20,25],老子在追求自然之道和人本之道方面非常有名,所以孔子去找老子学习道和德。当时老子不满周朝的衰落,也讨厌战争和人与人相互屠杀和争斗,于是他决定隐居深山。他辞退了在周朝做守藏吏的官职,骑牛西行,途径函谷关。曾听说过老子的学问和才智的函谷关守护官—令尹喜(也就是关令尹)祈求老子写下他的智慧,这样他才放老子出关。于是老子在附近住下,并写下了五千字的经典著作《道德经》[20,26,27],然后将它交给这位守城官,继续西行,从此再没有人见过他。

2.2 《道德经》中的人本主义观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学家认为,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2500-2700年以前)的老子一直隐居山中,他活了很长时间(大概有160年)[20,25]。他的《道德经》仅五千字,包括81个章节,被称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书籍之一[28]③,这本书告诉人们怎样和自然以及和其他人和谐相处。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篇幅有限,文章的目的不讨论老子为什么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文章引用源自《道德经》并涉及七个人本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远不够完善,它们只是用来举例阐述老子的人本主义理论。

1)为无为

老子在他的书中十分强调为无为。“为”即“遵循”或“做”;“无为”指“不作”通俗说,“为无为”指的是人应该遵循“不干扰”、“不强为”的原则,允许事情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发展。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63章)

以上可以看出,为无为并不意味着懒惰或者仅仅是被动。根据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29-31],持这样的生活态度非常重要且有益处。例如,太过于在意或关心别人或别的事情意味着过多的干扰或控制。譬如,在心理咨询和管理中,对人和事过多的干涉可能会导致负面效果。正如上述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后土(即跟大地运作保持一致),大地效法苍天(即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保持一致),苍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宇宙和自然。所有这些意味着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过多干涉——为无为。

1975年,Watt在其大作第75页中指出,我们可以把为无为简单地理解成“水到渠成,不拔苗助长,随波而游,顺风而行,适应潮流等等”[31]。人,能和别人以及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幸福,这类似于西方宗教的说法:“让上帝成为你心中的一切主宰。”

2)心胸宽阔和宽容

心胸宽阔和宽容是道家人本主义观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换句话说,心胸宽阔和宽容是人类基本的且重要的行为方式,如果人做不到心胸宽阔和宽容,那么他很难与自然以及与其他的人和谐相处。

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

我们真正的力量是跟随自然之道,这指的是顿悟、容忍和公正。因此,心胸豁达,宽容和公正不仅对人们群体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对个人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也非常重要。

3)水善人格

老子之所以提倡水善人格,部分原因是,在他的一生中,他发现如果人人都想要满足并且追寻自己的利益(如争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名利和更高的职位),那么便容易出现很多的冲突(如打架,战争,屠杀)。因此人类必须从水那里得到启示,因为水总是处于最低处,并且不与其它事物竞争,水总是有益于万事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

虽然水是柔软的,但是它非常强大。我们从中能学到: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無以易之。(第78章)

尽管西方人自始至终表现出刚毅,好斗和好竞争,老子却鼓励我们要有保持低调和谦卑并有益于他人的水善人格,他认为对于一个想要影响他人的领导来说,谦卑、乐于助人、保持低调都是必要的品质。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66章)

在老子眼中,那些谦卑的人不仅能和他人和睦相处,而且也是好的领导人,好似江河和海洋。简言之,具有水善人格的人比那些好争斗、好控制的人更能做到保持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和谐。

4)对女性和母亲的尊重

老子认为女性是万事万物和人类的母亲,女性创造了一切,没有她们,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6章)

在另一章,老子这样描述: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52章)

作为道家创始人,在他的书中,他常常高度评价女性: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

从这些观点很容易看出,老子非常重视女性和母性。简单地说,即女人和母亲最重要。一些哲学和宗教直接或间接地认为男性占优势(如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包括穆斯林教、伊斯兰教、沙文主义或弗洛伊德学派),但是道家思想却不这样。老子认为女性在人本主义中扮演比男性更重要的角色,但是西方女权主义研究并未充分理解该观点[32]。从哲学和宗教上讲,老子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拥护女权运动者之一。

5)保持中庸,避免极端

保持中庸避免极端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道家哲学理论中的一部分。在《道德经》第29章,老子提出: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

该道家思想可能直接影响了当今的儒家思想和普通中国人的行为。例如,儒家书籍(类似于《圣经》)之一《中庸》中强调:不能走极端,这和道家学说是一致的。在跨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乐观主义和品质作风方面是不同的[33]。无论内在品质还是外在品质,相对于美国人,中国人都少走极端。跟大陆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相比,欧裔美国人(即美国白人)大多喜欢把好的重大事情归功于自己,坏的事情归因于别人;相反,更多的中国人少走极端,这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有关[13,33,34]。

6)为他人和世界祈福

道家思想对自我的概念的理解主要是重视造福于他人和世界,忠实于既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换句话说,道家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便是忠实于既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如利他主义和奉献行为)以及为他人和世界祈福。假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道家人本主义思想便是以他人和整个世界为中心的[14]。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帮助,都有物质需求。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自私自利,人们之间就会出现冲突和不和谐。因此,道家人本哲学有如下陈述: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当我们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时,可能会带来恐惧和耻辱感。在对自我和人格差异的跨文化研究中[14],我们发现道家思想的本质是以他人和世界的利益为基础的,正如第13章中所写: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13章)

这种道家思想可能与关注自我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学说不一致。现代西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法通常过多强调自我或个人主义,而极少关注他人和集体主义。然而,道家思想和早期的心理学家(诸如马斯洛,阿德勒,弗洛姆等)的观点是一致的[35-37],因为弗洛姆在1956年强调爱他人要如爱自己一样[36],马斯洛欣赏和推崇美国土著人的合作精神和利他行为[38]。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对这些心理学家的早期著作的重新审视可能会给未来的美国或欧洲人本心理学带来变革。

7)热爱和平

作为一名热爱生活的人本主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老子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可能几乎所有人本主义思想家都厌恶战争,因为战争意味着毁灭人的生命和文明。老子非常拥护和平。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第80章)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信仰老子,那么他们不会忙于备战,而只会忙于农牧和生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46章)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30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31章)

现代人本心理学在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反对战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6,38,39]。根据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传记[38,39],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决定去了解人们的动机,这成了他一生中对整个世界的贡献。他在传记第148页写道:

正好是珍珠港袭击后的一天,我正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车被一群可怜的游行的穷人截住……当我注意到这些时,我流下了眼泪,我发现我们不了解希特勒,也不了解德国,不了解斯大林,也不了解共产主义。如果我们了解他们,我们可能就进步了。我想象我们有一个和平谈判桌,大家围坐在桌边,讨论着人类自然,憎恶、和平以及同胞之情。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余生必须用来寻找一门和平谈判的心理学[39]。

如果人的生命很容易被战争所毁,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数千万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老子提出了和马斯洛(Maslow)及许多其他现代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思想家一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鼓励人们追随道并学会宽容他人,真诚对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豁达。他反对战争、竞争和争夺,反贪得无厌,希望人们能宽容和考虑他人。

3.人本咨询理论和道家思想之间的联系

3.1 荣格(Jungian)的咨询理论和为无为之道

荣格(Carl Gustav Jung)不仅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还是一位人本主义学者,他的著作大多受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一本关于人格整合的著作中,他引用了老子在道德经第20章中的语句: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或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④

在1939年,荣格在其大作第31页中承认他借用了东方圣人老子的一些观点[40],“因为欧洲人还没有提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老子给荣格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为什么西方精神分析学家过分干涉病人)。同样在该页中,荣格也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1章[40]: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⑤。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在荣格看来,西方心理学家往往给他们的病人提供了许多建议,但是当病人相信自己的直觉时,他们会抵抗心理学家们的任何建议[41,42]。因此,荣格在1939年在其大作第31至32页中指出[40],不给病人任何建议是明智的:

心理咨询中,上策是洗耳恭听,沉默不语;中策是即使要说只是间接暗示。一个人必须学会随它去。我从东方学到了一个短语“无为”,从字面上看就是什么都不做,即顺其自然,它同不做任何事情完全是两码事[40]。

很明显,荣格Jung对老子的道家思想很感兴趣。

3.2 马斯洛(Maslow)以及道家思想咨询理论

马斯洛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人本心理学家,也是一位精通道家思想哲学家。在他的书《动机与人格》以及《人性的进一步接触》中[30,43],他多次引用老子的观点。例如,在他的《动机与人格》索引中[30],他七次引用了如下道家思想,这足以表明他受老子的道家思想影响很大。

其一,在133页,“道家思想积极而有目的自发性的概念,就是谦让和顺其自然”。

其二,在134页,自然性的教育以及任其发展,即以道家方法,不强求,顺其自然;不苛刻,自然适应。一个人应该学会这样做,其目的是不抑制或勉强他人,不强加自己的意识或意志于他人;不让他人适应自己,也不自高自大。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三,在179页,赞赏他人,不用要求什么;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它没有目的没有意图,等待时机,瓜落蒂熟。不过分强求,也许更接近道家思维。

其四,在229页,“奋斗”和“成为”在使用方面应有区别。“奋斗”包含采取行动,取得成绩,努力争取,目的明确;然而,“成为”包含存在、表现、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区别在东方道家哲学、文化、或宗教中,非常明确以及熟悉。

其五,在232页,在心理学不同的领域中,先入为主的类属性思维(或带偏见性的定式思维)和组块认知,同新颖、谦逊接受的道家认知有本质区别。

其六,在277页,在道家情感和爱的文化中,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同我们普通的经历相比,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其七,在278页,在美好的优胜景雅(eupsychia)的社会中,人们向往道家生活,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以下例子也可以表明马斯洛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他把人本科学家比成道家式的思想家。1971年,马斯洛在《人性的进一步接触》第15页中写道:

如果我们学会更多地相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选择,那么,我们作为科学家,姑且不用说医生、老师、甚至家长,更应该把我们的形象转移到道家思想上来,那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一个词,可以简明地总结人本科学家的形象要素。道家思想意味着询问而不是告诉,意思是不介入、不控制,它强调不介入性观察,而非强制性操纵[43]。

正如在马斯洛的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样,他的存在价值和认知也是基于道家思想的,在他的文章中,道家式的倾听方法备受重视和欣赏。马斯洛在《人性的进一步接触》第124页中又写道:

人们发现人应该认真地采用道家式的方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倾听,可以塑造自己,引领自己。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帮助他的病人——通过帮助病人倾听被淹没的内心的声音。根据斯宾诺莎的原理,人真正的自由在于接受和喜爱现实性和必然性,自己可以倾听内心微弱的呼唤。为了听到真实的声音,有必要安静下来,善于接受地倾听——以道家的方式倾听,亦即,如果我们希望事实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事情,我们必须以一种特别的道家方式来倾听——默默地、静静地、全心地倾听,没有任何干扰、善意接受地、耐心地、尊敬事实地倾听[43]。

由此,可以通过马斯洛的文章了解到人本心理学和道家思想的直接联系。

3.3 罗杰斯(Rogers)、弗洛姆(Fromm)以及其他人本研究人员

1961年Alan W.Watts认为罗杰斯的间接性治疗与道家哲学类似[44]。马斯洛Maslow的同事James Klee在1960年也在他的文章中对道家思想和东方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45]。同样,1956年弗洛姆在《爱上帝》一书的第74~75页中,引用了道,并把道和上帝相比[36]。他对老子似是而非的智慧非常感兴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无为,而无不为”[36]。一些人格心理学家或者一些心理咨询教授将道教思想和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29,31,44,46]。在1985年,Knoblauch引用了以下五条道家理论来指导咨询师:现时性、顺其自然、淡化自我意识,降低对内疚的敏感度和观察性的接受[29]。所有这些建议证明道家思想与人本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关系。

4.结束语和启示

我们从道家人本主义中能学到什么?

总而言之,文章分析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这表明人本主义不仅存在于西方,而且也存在于东方。虽然人本主义是普遍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文化的共同性),但是中国人表达人本主义的方式和西方人的表达也许不同(即文化的独特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道家人本主义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为无为原理

心胸豁达和宽容

水善人格

对女性和母亲的尊重

保持中庸,避免极端

为他人和世界祈福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另外,文章也讨论了早期的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几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从以上的讨论,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换句话说,对中国道家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暗示着什么?

首先,现在的心理学家,特别是人本心理学家,如果他们继承马斯洛和他的同僚们拥护的道家传统,他们可能会获益匪浅。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丰富现代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理论思想。如果心理学研究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局限于西方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思维中,那么他们的目光非常短浅。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欧洲中心论。通过荣格,马斯洛、弗洛姆遗留给我们的研究,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东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理论[15,36,37,40]。

第二,虽然老子在2500多年前倡导的那些思想很古老,但在今天对我们依然很有价值。时光在变,人性不可能变。道家人本主义更像是一门哲学,而非宗教。例如,老子的道和德可能会使世界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如种族和文化)的冲突可能会减少。不同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它宗教,老子的道教不与东方其它宗教相互冲突,它们能和平共处。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由宗教信仰的冲突引起的⑥。

第三,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门人本哲学,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即全球世界村里)变得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和欣赏。如果今天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地球村,那么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问题(人际、群际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种族冲突或种族清洗、憎恨犯罪、歧视女性和少数人种、虐待女性)和全世界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一样(如污染、自然环境的毁灭)都将成为全世界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老子鼓励我们追随道和德是为了和大自然及其他人和谐相处。道家人本主义思想和哲学能帮助我们解决世界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它对全球信奉老子道和德的人都是有用有益有价值的。半个世纪以前,Blakney对老子和老子的《道德经》做了清晰的评价,让我们引述他的语句来结束本文[23]:

无论如何,《道德经》可以说明神秘的道家哲学在中国一直非常重要,目前,对《道德经》的研究持续升温,表明道家思想再次受到重视。当有一天“一个世界”的观点动摇着四分五裂的旧世界时,老子的《道德经》在“同一个世界”中将会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是根据原作者黎岳庭(Yueh-Ting Lee)在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过的英文论文翻译而成—即Lee,Y-T.(2003).Daoistic humanism in ancient China:Broadening personality and counseling theories in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43(1),64-85.王旻翻译,黎岳庭审校。许燕,谭晓平,陈文婷和张琼,还有本刊物编辑对我们翻译后的中文稿件进行仔细阅读同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在此,我们表示感谢!原作者黎岳庭已经与Sage出版公司联系过,他们同意我们在中国出版。

注释:

①在这篇文章中,除了原始英文引用外,老子,道家,道教,《道德经》这些标准的中国发音和拼写被英文表达Lao Tsu或Lao Tzu,Taoism,Tao Te Ching代替。

②就古中国哲学家的影响而言,人们可能认为孔子和孔学在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影响更大。孔学对政治、政府官员或学者更为重要,更有价值,而道家思想则更为普通人接受。而且,据一些可靠的2200多年前司马迁的记录,孔子曾经是老子的学生,并且特别敬佩老子[20]。

③老子的道德经有许多英文版本,如Blakney和Lao Tzu所译的版本,然而,因为哲学和语言的关系,再加上《道德经》本身的难度,这两本书可能有些不同,为更精确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本书引用了Wing和Shi翻译的老子的道德经,他们曾经提供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道德经。然而,在作者查阅了其它文言文版和白话文版的道德经后[12,25,47],对他们的翻译也进行了修改,作者相信修改后的翻译和引用与老子的思想是大体一致的。如发现理解和翻译有误,作者愿意与读者共同讨论。

④作者参考好几个中英文版本,这里附上国学网: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眾人皆有餘,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本文来源于[国学自学网]:www.zxuew.cn,原文地址:http://www.zxuew.cn/daodejing11-20_mp3/.

⑤荣格(Jung)的最初的引用和黎岳庭在前面章节对心胸豁达和宽容的引用不同。荣格在他的文章中没有指出他的引言出自何处。

⑥西藏的佛教徒信仰类似于中国普通人对佛教的信仰。西藏事件更像是关系到政府和制度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宗教和哲学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道教的人文思想--21世纪人格理论与心理咨询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