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疗效和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用显微手术进行切除治疗的肿瘤患者90例,分析手术方法,总结手术效果。90例患者共切除肿瘤100枚,平均误差(1.5±0.2)mm;全切80例90枚,次全切10例10枚;手术时间(306.4±25.4)min。神经纤维瘤21枚、脑膜瘤16枚,髓母细胞瘤9枚、侵袭性垂体腺瘤11枚、神经鞘瘤8枚,血管母细胞瘤6枚、血管网状细胞瘤7枚、室管膜瘤5枚、星形细胞瘤2枚、海绵状血管瘤1枚,胆脂瘤3枚、畸胎瘤2枚、脉络丛乳头状瘤5枚、蛛网膜囊肿3枚。结果:术后80例患者症状改善;10例有并发症,其中8例经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结论:通过显微技术对神经外科肿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不被破坏,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肿瘤;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23-01
神经外科肿瘤是指发生在神经系统的肿瘤。此病具有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主要方法。过去,临床上多使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但该手术具有疗效差、手术时间长、对患者正常神经组织破坏大和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高等缺点,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使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方法逐渐得到了临床上的认可。为了进一步研究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效果,我们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用显微手术进行切除治疗的肿瘤患者90例神经外科肿瘤患者,查体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脑肿瘤,符合我国神经外科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51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41.5±3.1)岁,病程1-3月,平均病程(1.5±0.5)月。90例患者共切除肿瘤100枚,平均误差(1.5±0.2)mm;全切80例90枚,次全切10例10枚;手术时间(306.4±25.4)min。神经纤维瘤21枚、脑膜瘤16枚,髓母细胞瘤9枚、侵袭性垂体腺瘤11枚、神经鞘瘤8枚,血管母细胞瘤6枚、血管网状细胞瘤7枚、室管膜瘤5枚、星形细胞瘤2枚、海绵状血管瘤1枚,胆脂瘤3枚、畸胎瘤2枚、脉络丛乳头状瘤5枚、蛛网膜囊肿3枚。所有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疾病。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术野及周围10cm2范围内备皮。选用神经导航系统,用MRI行层厚为1mm的平扫和增强扫描,将数据传输入工作系统,自动生成病灶部位的三维立体图像,设计合理的路径和手术方案。根据肿瘤部位选择适合的体位和入路点,包括经冠状、翼点、扩大翼点、后正中、旁正中、颅颈交界处、颈后、腰椎等入路方式,选择原则是避开大的动脉静脉和重要功能区,采用小骨瓣技术,术中实时导航。体位包括仰卧、侧卧、俯卧,枕下正中入路的患者取坐位,将头部在头架上固定,颈部向前屈曲,充分暴露入路点,方便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颅脑内肿瘤入路后,用无菌脑棉保护脑组织,采用脑动脉瘤夹闭术夹闭相关脑池,释放脑脊液,分离瘤颈,然后沿肿瘤外的胶质增生带切开,如果肿瘤位置与功能区位置太近,沿肿瘤边缘切除;如果与功能区较远,将肿瘤周围的水肿带也尽可能完全切除。较大肿瘤可先切除2/3,再全部切除。在切除的同时注意止血,术后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残腔,缝合硬脑膜,关闭颅腔,消毒,包扎。及时将切除的肿瘤送病理室活检。椎管内的肿瘤入路后,避开较大的血管,观察脊髓有明显隆起的部分,在隆起处最高点切开脊髓,向两端扩大切口,在肿瘤两端距离3mm处入刀切割,注意同时止血,之后消毒包扎,将切除物送病理室活检。术中止血时,对于较小的静脉出血或小量出血,用脑棉压迫止血,如出血量增多,用电凝刀止血,注意调到最小功率,以免震动损伤脑组织。切除肿瘤时,尽可能避免对神经和动脉的损伤,避免强行剥离。
1.3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①外科手术后无异常生命体征和感染,则说明外科手术成功。②记录是否发生并发症,例如癫痫、偏瘫、头痛、视觉和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颅高压症状。③手术前后脑部神经系统的变化。
1.4疗效评定标准
该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为:无效:术后出现出血现象,伴有并发症。有效:伴有并发症,需要后期进行治疗。显著:无并发症,需后期进行调理。痊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正常。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该次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
2.结果
术后80例患者症状改善;10例有并发症,其中8例经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
3.讨论
神经外科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性疾病。此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为颅脑和椎管内。临床调查发现,神经外科肿瘤无论良恶,都会使病变区域出现炎性反应、损伤和各种占位性病变,从而使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其死亡。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显微手术对32例神经外科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显微手术是在显微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术方法。对手术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在传统方式中,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有些肿瘤位置较深或有遮挡,光线难以达到最好的照明状态,经常术野不清楚,即使用大功率的显微镜也不能准确判断和进行手术切除,所以经常切除不彻底或误切,破坏神经和血管,使肿瘤所处的功能区受损伤,出现更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致残和致死。随着微创显微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微创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开颅手术方式,减少了病灶部位的暴露,脑内部组织与空气接触少,受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伤害小,继发感染率下降,显微技术通过对病灶及相关部位的连接,建立立体的结构图,可以清晰准确的将手术入路、切除方法等设计出来,效果更直观,甚至可以在图像中通过脑沟池之间自然缝隙找到路径,做到骨窗最小,路径最短,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先勇,陈益民.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疗效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04:232-233.
[2]朱巍.50例神经外科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5,08:43-45.
[3]罗仁国.74例神经外科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11:1240-1242.
论文作者:单大勇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肿瘤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神经外科论文; 并发症论文; 术后论文; 神经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