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三中(高中部))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结晶,古诗的学习不仅为学生语言文字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对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核心素养;文化传承
2016年9月在教育部推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对照核心素养,我们发现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不仅为学生语言文字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借此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让古典诗词自己“说话”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语言文字的教学又不是孤立的,教师要从课文中寻求语言文字知识的关键点。古典诗词是最精粹,也是最美的语言,古典诗词的语言堪称语言学习的典范,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艺术,建构良好的语言习惯,从而发掘汉语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这首词文辞优美,感情充沛,开篇即用14个叠字将词人内心连绵不绝的愁苦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寻寻觅觅”是动词,词人可能在寻觅昔日无忧无虑的生活,或是丈夫在世时的美好爱情,但又不知该去何处寻找,她的孤苦无依、若有所失通过这一虚化的行动表现出来;“冷冷清清”是形容词,周遭环境的冷清让人的心境更加孤独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词人最后的心理是极度的凄惨悲戚。仅此三句,作者运用三叠韵六双声,情绪渲染层层递进,浓重而悲痛的哀愁笼罩全篇,直逼人心,使读者心有戚戚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涵咏诵读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汉语文质兼美的特点。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吟诵,让诗词自己“说话”,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获取情感的体验。当然,吟诵不是简单的朗读,在诵读过程中,声音的高低起伏以及不同的停顿传达的是不同的情感,高亢明亮的声音传达的是激扬豪迈的心绪;低沉凝重的声音传达的是凄迷哀婉的情绪。高中阶段,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准确把握诗词的节奏,但在轻重音、语速、语调等细节的处理上还有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如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古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同学们在吟诵中充分领略诗歌声韵美,意境美,往往比直白讲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更有成效。
二、让思维在涵泳中碰撞
当然,诗歌的教学只关注吟诵,从视听角度领会诗歌语言美,不免失之皮相。古典诗词的绝妙还在于她的“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这其中可能涵盖了诗人生平经历,理想追求和政治抱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诗词当中客观景象,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去寻找或想象此景、此人、此情,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为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只写了“落木”、“长江”两种景物,却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壮美的图景:诗人登高远眺,满眼尽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全联对仗及其严整,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铿锵有力,气势奔放。但此句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还在于其蕴含丰富情感和人生哲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展开联想。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而这首诗作于767年,也就是诗人离世前三年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联想到自己也到了生命晚秋,仍壮志未酬,不禁悲从中来,但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犹如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在历史和时间面前,个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渺小,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广阔胸怀的知识分子,他感悟到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短暂,更明白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发掘古诗词中有助于思维能力训练的闪光点,以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理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古诗词的学习强调知人论世,只有充分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分析诗人创作的情感动机,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这种文学批评方法,甚至可以此做铺垫,联系相同创作背景下的不同作品进行串讲,例如鉴赏《登高》时,可以将选修课本中的《旅夜书怀》一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诗人创作时的境况赏析二者的异同。教授《虞美人》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以水喻愁,将抽象愁思形象化,可以让学生思考学过的诗歌中是否有相似的句子。只有让学生勤思考,多联想,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他们创造力的生成。
三、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古典诗词则是我们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这些诗歌跨越千年来到现代,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而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所以借助古典诗歌的教学来传承中华文化,是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收录十多首古诗词,每一首诗歌都是文质兼修的经典作品,其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学习、传承。如曹操《短歌行》,让我们看到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有爱才、礼贤的广阔胸襟。他也有“忧”,只是他“忧”的是求贤不得,功业未就,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学习它对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学习两位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爱国情怀和面对逆境时努力坚持人生理想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弘扬传承。《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苏轼由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联想到年轻有为的周瑜,又由此想到自己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但在历史现实交相震撼中,词人选择放怀一笑,寄情于清风、明月之中,这种超人于物外的人生态度在《定风波》中也表现出来。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孙权、刘裕、廉颇等五个典故抒发自己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慨,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这就是古代人文精神,作为后代的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诗人,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
古典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滋养了历代中国人的人格与灵魂。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跨地域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全世界都在凸显自己母语的教育发展,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我们也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诗歌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论文作者:姜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古典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词人论文; 诗人论文; 素养论文; 古诗词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