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新时期审美文论的知识生产,正是在中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产生的有关文学本质特征的重要文论话语。在此前提下,新时期审美文论知识生产的意义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文章对此展开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审美文论;知识生产
1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观念经历了多种变化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纯文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新兴视觉文化、图像文化的发展以及传统经典文学的衰落等一些列变化。文革结束之后,文学艺术开始摆脱政治的附庸地位,逐步走向独立。文学自主性、审美独立论等观点得到强调。“纯文学”这一概念又被重新提出并赋予新的使命,“纯文学”主张“回到文学本身”这一观念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思潮。那么究竟何为“纯文学”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大批坚持“纯文学”写作的作家和批评家都曾试图对其进行定义。正如史铁生认为:“纯文学是面对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和奋斗意义何在?”’;史铁生主要从存在论的角度论述“纯文,他将“纯文学”看作一种在内容上具有超越性、普遍性的精神文化。张炜也在《纯文学的当代境遇》一文中对“纯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张炜认为“纯文学”在形式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艺术;在情节上不同于以情节吸引人的通俗小说,以自然朴素的情节为主;在主题上表现作者深层的生命情感,体现生命的奥秘;最后他认为“纯文学”所表达的就是一种追求善和美,追求生命力的固执,并且他相信,只要人类存在,“纯文学”就会存在,只要认为发展,“纯文学’就会发展。
2审美主义的文学观念
新文学影响下的文论教材是20年代教材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这些教材依照现代理论范式建立,内容多以新文学为主,尝试着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融合,使新文学逐渐进入到学科体系中,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文学观念摆脱了古代诗教传统,向西方靠拢,主张文学应以描写人生为主,具有一定的自我表现力,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例如田汉的《文学概论》,是在上编“文学的本质”中的第二章“文学的定义”中对定义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他列举了四名西方文论家有关文学定义的观点,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得出,被称为文学的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要使人感动,即由作者的‘相像’‘感情’,诉诸读者的‘相像’‘感情’。b、要使一般人易于理解,不可取专门的形式。c、要使读者有一种高尚的愉快,即审美的满足。”从“使人感动”“审美的满足”可以看出,他认为文学是情感的,审美的,强调了文学的自我表现性。可见,审美主义文学观念充分肯定了文学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主张文学是审美的、情感的表现,这种主张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文学观念已由传统转向现代。但是审美主义文学观是在对抗功利主义文学观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这种观念本身也包含着功利诉求,只是这种诉求不是政治教化层面上的,而是情感、审美层面的,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一部分,影响至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的知识生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治氛围的宽松,“文艺从属于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等口号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文论界相继出现了文学的“形象思维”论、“文学的主体性”论,“文学向内转”论,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审美功能重新受到重视,最终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强调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审美意识形态性”主张文学是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以无功利性为目的,但又带有功利性特征,这体现在文学以审美活动来感染民众,鼓励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实现社会价值,这种鼓励引导就带有功利性特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相统一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20年代的审美主义文学观。
3新时期审美文论知识生产与启蒙、人道主义思潮
文学审美特征论”知识生产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学术探讨自由度的松动”与“情感”的重拾。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必然性是“学术探讨自由度的松动”背后的真正原因,文学审美论者重拾“情感”则与新时期思想界与文化界兴起的启蒙与人道主义思潮紧密相连。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两次启蒙运动,一次是在“五四”时期,另一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新时期知识分子接续的是“五四”的启蒙传统,文论家们自觉地从“五四”吸取启蒙的营养,并将自己当时所处的时代与“五四”时期做类比,希望实现“五四”先驱的理想,为中国赢取一个崭新的未来。文学理论家们一方面呼唤“五四”的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一方面将发扬启蒙和人道主义的精神看作是他们理论建构的动力和目的。此外,5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也被重新重视,对人、对人性的尊重逐渐得到普遍认同。这些思想对80年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新时期文论转型的思想根基。启蒙理想与人道主义话语是80年代审美文论知识生产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诉求,为审美文论知识生产对“情感”的强调确立了合法性与正当性。建构“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学者们提出文学是审美的,不是认识的。何谓“审美”?“审美”(Aes-thetic)在西方经历过漫长的词义变迁,中国现当代美学与文艺学中,也曾有“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美是情感评价”等等对“审美”的阐释。“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建构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将“情感”看作是“审美”的核心,体现了新时期审美文论知识生产对“情感”充分肯定和热忱拥抱的人文情怀。80年代“新启蒙”对人的重视促使“文学审美特征论”形成了与“文学形象特征论”不同的思维路径。“文学形象特征论”其实是西方认识论体系下的一种文学理论,别林斯基实际上继承了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黑格尔的认识论思维。“文学审美特征论”则强调审美、强调诗意情感的灌注,这与中国古代文论把文学看作是一种鉴赏、一种自身的修行很相近,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认识论的思维路径。“情感”在新时期诗意地出场,是新时期启蒙思潮与人道主义话语的折射。
4结束语
总之,未来一定还会有新的关于文学特征的界定,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其提出者一定也会面临新的困惑与挑战,新时期审美文论的建构者在其对文学审美特征的探索中所展现出来的学识、勇气、智慧和浓烈的人文情怀,也一定会给后来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邢建昌,张皓.审美文论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变—个知识谱系学的考察[J].文艺理论研究,2016,36(04):15-26.
[2]邢建昌.从形象思维到审美文论再到文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理论演进[J].社会科学战线,2014,(08):128-133.
[3]武文华.感性经验描写的“植入”进程—当代中国音乐批评文论中的音乐审美问题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01):72-76+8.
论文作者:赵晓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文论论文; 文学论文; 纯文学论文; 新时期论文; 年代论文; 特征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力量》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