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摄影传播的思考_新闻摄影论文

关于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播学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摄影,自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就作为报道客观事物的有效手段进入报界,并在其15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本世纪30 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纳入传统新闻学研究范畴,虽有多种观点与重要成果,但迄今未有系统的新闻摄影学构成。在我国,到目前为止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尚过多地滞留或局限于新闻摄影的特性、属性上,在观念上以利用照片的可视形象来报道有教育意义的新人、新事、新情况为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基本上是泛论法,即一般的逻辑推理演绎的方法,这就使得其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较大,使我国新闻摄影事业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存在着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差距。本文试图跨越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摄影研究模式,将新闻摄影放在传播学范畴加以考察,并具体分析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提出自己的看法,探求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在所有的新闻传媒中,由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摄影具有快速再现能力,是最为客观的一种。新闻摄影,是由照片画面辅之文字因素,对新近发生发展的具有可视形象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简言之,新闻摄影就是用摄影手段报道的新闻,以揭示新闻事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意义,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效果。它的魅力在于既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讲求时效性、可信性、新鲜性、重要性等常规要素,又因为表现形式特殊,具有强烈的纪实性(现场感染力)、讲究画面表现力(典型镜头),强调造型艺术(光影色线的构成)等特点。新闻摄影按事实变化的规律来分,可分为:突发性新闻照片、渐进性新闻照片、见证式新闻照片;按新闻体裁分,可分为独立式、集纳式、特写式、访问式、花絮式、小品式新闻照片等,能使新闻媒介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满足。在常规情况下,人们对图象的理解快于对文字和口播所限定的间接理解。不论中外,都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近代报纸出现之后,办报人为吸引读者,一直追求报纸版面的图文并茂。这种追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强烈,以致新闻照片日益成为报纸版面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 ”〔1〕具体说来,新闻摄影带给读者有两个层面的信息。首先传递给读者的是其特定的新闻信息,表述所报道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真相,故可说是照片的新闻价值;其次则是特定的照片画面构成信息,摄影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将新闻内容的典型瞬间凝固在照片上,那些点、线、色块、明暗对比等等,强烈冲击读者视野,形象地展现出新闻事实,所以又可以说具有形象价值。由此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摄影所传递的信息,既具新闻价值,又具形象价值,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这两者的和就是新闻摄影的信息价值。若用图解则可更明晰地显示这一定义(下图)。

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并不一定相等,如重合部分愈大则信息价值愈大,完全重合就成了新闻摄影的极品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信息价值的大小,不取决于画面所显示的场面大小、人物多少,而在于形象本身是不是新闻事件的高潮和形象是否具有启示性。达到了这一点,新闻摄影的信息量就会从画面上溢出,令读者看到或感觉到画面所含的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即事件的背景、原因,这样的新闻摄影就不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会触发人的感情、思考和行动。也就是说,新闻摄影所含信息量越大、就越能吸引读者。“荷赛”的历年得奖之年度最佳照片,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摄影是一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报刊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新闻摄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运载工具。于是,我们实质上已在用传播学的原理来考察、研究新闻摄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多年争议的研究课题了。

所谓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以传播。”〔2〕因此, 任何一次传播都有一套独特的途径,研究传播过程,只有深入到过程的关系中去才会有收获。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就是传播者将信息(照片)附载于媒介上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如果将其过程分解,我们就可以明晰地看到信息的流动及其各种因素在流动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而可以研究如何在各环节上增强力量,提高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各传播要素之间既不是孤立存在,彼此分离,也不是板块式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内在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3 〕因而,一方面在研究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分析、考察各传播要素的独特的性质、作用;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的整体互动关系。

笔者以为,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阶段,即传播者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受传者的接受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就新闻单位(如报纸编辑部)而言,除人们的自然来稿(作者也是发信者)外,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报道的需要,及时组织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他们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作品汇总后,编辑必须依据报道大纲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这过程主要由两部分人在操作。前一部分人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努力设法使新闻照片更具冲击力,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后一部分人则是在流入的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生产、表现和传播。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报刊发行后,广大受传者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者之间。”〔4〕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 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输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作者、编辑)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1987年,我国有851 种报刊因不受读者欢迎而停刊,〔5〕这是很值得记取的先例。同时, 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发送者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6 〕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我们认识到新闻摄影是一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在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中,我们总是强调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熟悉新闻业务,掌握摄影技术技巧,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应该说,这些并没错,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要求和研究还存在缺陷,没有反映出摄影师(作者)的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如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了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7〕(普利策语)在新闻摄影传播领域, 摄影师(作者)是形象信息的捕捉者和传播者。他们必须了解谁是他们的传播对象,什么是他们试图传播的信息,以及为什么要传播这些信息。也就是说,摄影师(作者)在注意形象表现的同时,应该时刻牢记所拍摄事件的新闻点与要向读者传播的信息是什么,因为从新闻摄影来看,最高信息量、最能激发读者思想感情反映、最能显示新闻摄影特性和魅力的“新闻”,就是融合了摄影师(作者)的技巧与感受的从新闻现场所抓拍到的新闻最要点。如同“没有一个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同别人的如出一辙,他们总希望自己创制的艺术符号及其编码推广到全社会,能被所有的人接受与欣赏”〔8〕一样, 新闻摄影师也应努力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人生感悟和摄影语言来争得媒介和读者的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文明越是多样,技术、能源和人民的变化越多,就越需要大量的信息在它当中流通,特别是当各组成部分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组合在一起,而又经受着巨大变化的压力时,更是如此。”〔9〕新闻摄影的历史远较报纸为短, 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问题,长期存在着许多观点,并影响着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作用。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主要作为插图;30年代以后,开始被视为与文字同等重要;到50年代中期之后,新闻照片成为现代报纸版面的重要有机构成之一。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报纸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对新闻摄影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与评判问题。所以,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意见不一的看法和观点,从“图轻文重”到“图文并茂”、“图文并重”等等,并未真正认识新闻摄影的信息价值,确立新闻摄影的立体意识,令新闻界与摄影界人士大为困惑。即便是大学新闻系教学中,过去也未真正把新闻摄影放在主课位置,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新闻摄影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新闻摄影理论的繁荣,使其滞后于当今已进入多媒体研究的时代。

然而,当我们将视点从新闻学移向传播学,然后再来考察新闻摄影在报纸上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先前的研究争论和种种谜团便会随之明晰起来。如前所述,作为信息载体,新闻摄影实质含两部分内容,即所配文字说明和图片本身。它们经过摄影师和编辑之手,付诸媒介,将新闻信息辐射给社会与受众。从这层意义上讲,与新闻媒介(报刊)上的文字报道起的作用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文字历史悠久,人们习惯于从文字报道中接收新闻信息使然,才对新闻摄影的信息传播感觉滞后,未将新闻摄影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上,新闻摄影有文字报道所不能比拟、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直观等。在新闻价值,形象价值之外,还有审美价值,信息含量较为丰富,对于增强报刊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上,其优势正日趋显示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纳为新闻摄影作为现代科技发展在报刊上的应用手段,是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新闻体裁。充分认识并理解新闻摄影的特性与作用,不论图文,均应按新闻价值与信息含量来取舍,优秀的新闻照片大片幅、上头条完全是正常现象,不必惊讶和指责。这样,在报纸上图文之间的争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人们对于从图像中接受新闻传播的势头有增无减,接收心理与素质正在向有利于图象传播的方向发生变化。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现象的潜在价值,并展开新闻改革,在新闻摄影的质量上,在报刊的版面设计中努力使图文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取得上乘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新闻摄影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报刊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新闻摄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运载工具。这样,我们就可将新闻摄影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为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经过对新闻摄影的传播学分析考察,将会给许多以往认识模糊的问题带来澄清的机遇和突破口。事实上,从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的起点到终端,每个环节均可作具体的研究。如新闻摄影的社会效应,新闻摄影作品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作用及其素质,新闻摄影的受众群体需求,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分析等,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展开论述。另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摄影的传播研究,因其内容的别致,覆盖范围的广泛,完全有可能独自成章,衍化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新闻摄影传播学。这个问题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这里首先提及,以求新闻摄影界与传播学界同仁志士的指教。

注释:

〔1〕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3〕《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4〕邵培仁主编:《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95页。

〔5〕《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页。

〔6〕[美]《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页。

〔7〕[美]《新闻实务与原则》,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1 年版,第3页。

〔8〕邵培仁主编:《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91页。

〔9〕《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28页。

标签:;  ;  ;  ;  ;  

关于新闻摄影传播的思考_新闻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