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以江西省G中心小学调查为例论文

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以江西省G中心小学调查为例论文

·管理与经济研究 ·

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
——以江西省G中心小学调查为例*

龚子方,朱 聪,张丽娟,彭志兵

(赣南师范大学 科技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主要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G镇G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参与式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生活、心理等诸多困境。应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积极介入,鼓励和帮助留守儿童发现自身优势,提高其抗逆力,与此同时,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支持体系,保证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社会工作;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受户籍、经济、入学等条件限制,许多父母选择将孩子留在原籍,大量迁移劳动力的子女成为家庭留守群体。由于对留守儿童界定的差异和全面普查的现实困难,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数量认定存在上下几百万的差异。但是,农村存在6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以及超过 80%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或农村这一事实却是被大多数研究者认同。[1]2016年2月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下文简称《意见》)。依照《意见》的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在其成长过程中,容易面临较同龄人更多的困扰。从当前研究来看,留守儿童几乎已经被标签化,与之相伴的是孤僻、学习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差等负面评价。因此,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常规的教育方式、得到社会关爱,实现自身抗逆力的提升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本研究以赣州市G镇G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深入留守儿童内心,了解留守儿童的快乐、困难与需求,积极寻求借助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以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构。

一、样例学校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

G中心小学地处江西省赣州市G镇,该镇面积为63平方千米,管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6个村民小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 40 5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 747人,总户数9 420户。辖区内有12所小学,分散布局在各个村庄。G中心小学位于镇上,生源来自辖区各个乡村和镇,集中接收了较多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G中心小学共有学生1200名,其中留守儿童768名,占64%,这个数据超出了我们对留守儿童数量比例的经验估计。在768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在外务工为24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5%;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为51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7.5%。本研究主要针对该校目标留守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群体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一)求知欲望不强,学习成绩不佳

儿童、青少年的特点是自制力不强,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未能从学习中获得相应的乐趣,加之引导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求知欲望不强。从调查对象的学习成绩来看,我们发现,在调查对象中,10%的孩子学习成绩差,36%成绩中等,36%成绩良好,18%成绩优秀,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从课余喜好来看,24%的留守儿童平时喜欢学习,13%喜欢做家务,17%喜欢看电视,46%喜欢出去玩。将平时喜好与学习成绩进行比照,我们发现,大多数沉溺于玩耍的留守儿童普遍成绩不佳。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学习没人管,课业没人辅导,学习惰性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不容乐观,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访谈过程中,学校老师普遍反映,由于学习自觉性不够高,课后学习缺少家长必要的督促与辅导,导致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作业质量不高,学习习惯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学业进入恶性循环。

农机的主要作用就是较好的服务和协助农业生产,但是有些区域的使用者为了方便会把农机当作交通工具来使用,这样的情况是违反相关法律的,并且非常的危险。运用农机来载人,违反了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违背了制造农机的最初目的。并且农机载人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报道也经常可以看到,所以,一定要谨防农机载人现象的发生,做好预防。

(二)亲人陪伴不足,亲情缺失严重

对留守儿童成长状态的调研表明,67.5%的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一方在家陪伴,22%的孩子由隔代老人陪伴,10.5%由其他亲戚陪伴。在调查留守儿童是否有需要父母陪伴的意愿时,86%的留守儿童表示喜欢与父母相伴在一起,2%不喜欢,12%表示无所谓。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针对“父母在不在身边,你觉得差别大吗?”这个问题,68%的留守儿童觉得差别很大,22%的孩子认为差别不大,10%的孩子选择“无所谓”。可见,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在不在身边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另外32%的儿童的选择则令人更为担忧。选择差别不大和无所谓,表明这部分儿童对父母不能陪伴身边的现实深感无奈,也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对父母情感的冷漠。儿童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关爱的缺失与不足,导致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与关爱。在面临困惑和烦恼时,他们身边没有倾诉对象,父母无法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和鼓励,时间越长,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越强烈,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在问卷分析中我们发现,虽然67.5%的留守儿童是由父母一方在家陪伴,但是,父母长期分居,父母单方面的陪伴也难以弥补另一方长期缺失所造成的失衡。

(三)物质条件充裕,精神世界苍白

在农村,虽然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不在身边,但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在物质方面加以弥补。在调查留守儿童对物质条件的满意度情况时,我们非常意外地发现,48%的留守儿童很满意,44%比较满意,3%认为一般,4%的留守儿童对当前的物质条件不满意,只有1%是非常不满意。根据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只有8%左右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物质生活困难,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最大困境主要是学习和人际交往。这说明,即便是江西这样经济不发达省份的普通乡镇和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自身并不认为存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顿,他们的困境主要在学习和精神需求方面。外出务工父母的经济收入相比农村务农父母的收入要高很多,经济支付能力相对较强,留守儿童也普遍能获得较为宽裕的经济补给。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农村家庭的父母普遍不够重视孩子精神需求,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较少。即便是在通讯设备非常普及和发达的今天,也难以产生良好的亲子沟通效果。长期的情感忽视和沟通缺失,造成了部分留守儿童沟通能力严重不足,在面临困惑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向父母、长辈和老师求助。即使表达了微弱的求助信号,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帮助。

(四)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处于流离状态

打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关键环节,构建社会工作介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二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专业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现实需求

某电厂2×300MW供热机组使用风氧化煤、煤矸石、煤泥等混合煤作为燃料,锅炉底渣参数具体如表2。机组满负荷运行时,800℃~900℃的底渣排放量为49.2t/h,可知底渣热损失是锅炉热损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输渣皮带的承受温度的限制,冷渣器排渣温度低于100℃~150℃[13]。本项目将锅炉排渣余热用来加热供热回水,减少汽轮机抽汽,提高机组的发电量。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系统,必须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积极扩展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7]应努力构建“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支持系统。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活动场所,构成了留守儿童微观支持系统。“留守”不利于儿童温存情感的获得、依恋关系的形成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而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为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家庭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采取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将抚养人与留守儿童组建亲子小组,建立亲子小组之间的亲缘关系和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应指导、加强原生态家庭监护监督服务,抚养人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状况,还应扮演好替代父母的角色,学会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沟通,关注其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应构建学校支持体系。学校是儿童学习知识和走向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场所,应将留守儿童的老师和同学纳入支持体系,积极搭建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平台和沟通桥梁。如,建立起家校联动小组,确保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保持畅通,促进留守儿童和家长、老师的沟通,家长与老师共同商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合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环境资源,积极开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专业服务活动,为学校和老师提供帮助并推动其增能建设。

三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路径构建

家庭是最早最直接地影响个体成长、行为养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与监管,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有些孩子不讲究个人卫生,学习没计划,拖欠作业,没有个人兴趣、爱好,甚至漠视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有些儿童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对于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而言,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正是需要外在力量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教育的关键时期,这理应是由父母双亲承担的责任。另外,由于父母管教的缺位,监护人疏于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督,很多留守儿童缺少足够的安全意识,埋下了安全隐患,这是留守儿童成为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高发群体的重要原因。通过走访我们观察到,镇上主要的娱乐场所就是网吧、台球厅,是小学、初中学生喜欢玩耍的去处。据附近居民反映,许多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一大早先到网吧上网,然后才去上学。可见,父母未能履行监管职责,加之情感缺失,很多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娱乐场所不良行为和不健康信息的诱导,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治理理论更多地注意到了政府以外的各类行为主体的力量和作用,而不仅仅只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摇摆。社会治理精细化,就是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引入精细化理念与原则,利用更低的成本、更专业的治理手段,实现更优质和更加人性化的治理效果,讲究“精、细、准、严”,强调专业手段、细节关注和以人为本。专业的社会工作的介入为精细化社会治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和支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3]社会工作具有复原的功能、提供和配置资源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稳定社会的功能等五种功能。[4]

(一)无缝隙对接留守儿童需求

fFN是一种存在于羊膜、蜕膜和绒毛膜基质的糖蛋白,为胎盘和子宫的连接起支持作用[4]。在正常情况下,fFN在宫颈阴道分泌物中含量很少,孕22周以前,可以在宫颈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fFN,但在孕22~35周以后,正常情况下不能检测到fFN[5]。如果在孕22周以后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fFN含量>50 ng/ml,提示患者有发生早产的可能[6]。虽然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不足,部分其他疾病患者也有fFN升高的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管在孕早期或孕晚期fFN单独预测早产的应用价值较小,如果能将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其他指标引入到联合预测中,可能会提高预测早产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应遵循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职业规范,多渠道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和实际需求。针对留守儿童需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链接家庭、社区、学校、公安局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摸底排查工作,较为全面地掌握所在区域留守儿童规模、分布、结构等整体情况。与此同时,调动各类资源,采用家庭走访、相关人员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观察和查阅文档等方式,获得留守儿童的健康记录文档、在校成绩记录文档、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等信息。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儿童发展为依据、以了解儿童服务需求为目的,全面、综合地对儿童自身、家庭以及儿童家庭所在社区的环境进行调查,通过与留守儿童及其家人、邻里、同伴等进行面对面谈话,了解其成长环境,尽早发现并积极排除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风险因素。在获取留守儿童整体信息、具体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为挖掘、对接其需求,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他们最急缺的是关爱、归属感和父母的情感支持,而非单纯的物质补偿。所以,对留守儿童需求信息归类之后,社会工作者可以无缝隙对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帮扶工作:通过游戏辅导、宣传教育,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提供家庭支持服务、亲子关系辅导、协助亲子间的互动,增进亲子间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儿童支持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和支持、行为指导和矫正,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认同和快乐。

(二)帮助留守儿童寻找优势,构建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机构与其它公共服务组织不同,社工机构的运行涉及范围广,需要多方面支持条件,这要求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链接和资源整合能力。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与服务需求,社工机构介入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体系主要应集中在:关注、疏导孩子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学习引导,激起孩子的求知欲;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给予物质援助。围绕关爱服务目标,社工服务机构需要多途径增权赋能。其一,促进地方政府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工作,为“儿童进城”和“父母返乡”提供机会,使留守儿童回归完整的家庭;其二,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社工机构被赋予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以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其三,社工机构链接社会资源进入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孵化培育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和帮扶。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的过程。[5]社会工作的具体介入领域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形成的。儿童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领域,这要求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开展帮扶工作。由于缺少父母双方的关爱与培育,留守儿童处于单亲管理、监护人管理,甚至自我管理的状态中,加上年龄较小,社会认知有限,比同龄人更加缺乏有效的抗逆力,如,社会胜任力不足,缺少自尊和自主性,没有目标感等。近些年,留守儿童的确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但关爱服务体系却并不完善。现有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家庭关爱服务往往局限在物质方面,学校关爱服务则局限于学习方面,社会力量没有发挥协同效益。为此,实现关爱服务体系的整合,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全面化、一体化,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应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从留守儿童的现实利益出发,依托增权赋能,通过设计和实施留守儿童帮扶的系列服务项目,积极引导其主动参与,获取社会帮助与关爱,从而改善生存、生活、发展状况。

(三)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水准

优势视角最早由丹尼斯·塞勒伯在其著作《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中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要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以优势视角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者在看待案主的问题时应该从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通过培育、鼓励、激发出案主内在的潜能,协助案主依靠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的力量来解决问题。[6]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寻找、探索、创造及运用自身与环境中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不幸,积极改善处境。塞勒伯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除了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还有创伤、疾病、困惑、压迫之中挣扎和抗争都是某种潜能与力量,能够历练出幽默感、关怀心、创造力、忠诚、洞察力、独立、灵性和耐心等。该理论有两个核心概念:优势和抗逆力。抗逆力,简单地说,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优势视角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一味地纠缠于问题本身。社会工作者应协助留守儿童看到或发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或优势,并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留守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最终达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目的。

另外,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效果。社工服务机构需要不断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来吸引、招募专业社工。应注重内部社工人员的能力提升,优化培训体系,向社工提供网课资源、最新前沿的研究报告、书籍等理论知识,推动社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培养高级社工人才。

1982年9月29日凌晨,美国伊利诺伊州鹿林市的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鼻塞、嗓子痛。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回房好好休息。

(四)营造良好的基层社会环境

任何一个良好的制度只有在与之匹配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产生好的效能。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从小生活在农村乡镇的留守儿童,但是调查数据表明,40%左右的孩子从生活环境中得不到正面的心理支持。[注] 本研究调查显示,59%的留守儿童觉得周围的人很和善,17%的觉得不和善,24%对此没感觉;63%的留守儿童觉得世界是美好的,23%的孩子觉得不美好,14%的孩子没感觉。实质上,这两个问题有共通之处,都是反映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数据看,在本次调查中,40%左右的留守儿童对外部环境的感受是不乐观的。 这也是令我们非常意外并担忧的一个调查结果。留守儿童本身面临着亲情不完整的困境,同时又长期生活在不轻松、不友善的环境里,这些外在因素对其心理成长是不利的。一般而言,乡村社会属于亲族势力聚集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不断多元化,基层社会的基础和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宗族维系下的亲情越来越淡漠,取而代之是农村社区共同体,他们将为构建留守儿童精神关爱网络发挥重要作用。友善的外部环境和情感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依托,培育“向上向善”社区环境,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在留守儿童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建立活动室、临时托管中心、网络室、四点半课堂等。社区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了解他们的状况与需求,鼓励留守儿童参与社区活动。社工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条件好的农村社区建立儿童友好社区,完善社区基本建设,如建设安全、益智的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留守儿童在友善、安全的环境中,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和愉悦,培养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会协商、合作、妥协的社交技能。

(五)建立社会工作介入的长效机制

社会救助、结对帮扶等工作侧重于眼前的、短期的物质帮助,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一个长期、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社会工作介入关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首先,应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化。对项目化的留守儿童服务进行分门别类,将其细分为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专业社工联合学校老师,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留守儿童的学习帮扶;专业社工联合社区、抚养人,通过小组社会工作开展留守儿童的生活帮扶;专业社工通过个案社会工作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由此打造社工—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关爱帮扶项目体系。其次,购买社会工作项目与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相结合。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重要途径,包括购买岗位与购买项目两种方式。政府作为购买服务招标方,开发、发布留守儿童服务项目,设计科学的项目评价标准,协助中标社会机构开展工作,设计出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对项目发展实施控制与评估,形成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规范机制。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明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标准和服务领域,鼓励学校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有助于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推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再次,完善多元监管机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动机、服务方式、过程、结果等受到社会的监督,特别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应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公开选择标准、购买结果、绩效评估、核定补助,按照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老大妈推着婴儿车走了,突然,苏母问他:婷婷是不是也快生了?苏穆武不解地:生什么?苏母说:外孙呀!结婚前她不是说怀孕了吗?苏穆武恍然地:我把这档子事差点忘了。苏母沉吟地:奇怪,怎么一点看不出来呢?

参考文献 :

[1] 姜玉.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J].2016(6):21-22.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6-02-14)[2018-05-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3] 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7):30-33.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5-70.

[5]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

[6] Dennis Saleeb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0-25.

[7]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70.

The Social Work in the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Service Under the Refine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in Jiangxi Province

GONG Zifang, ZHU Cong, ZHANG Lijuan, PENG Zhib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China )

Abstrac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s coming into the city, more and more rural children have becom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By studying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of 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in G Town of Jiangxi Province,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confronted with so many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living and psychology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So, it is necessary for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to encourage and assis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to find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promote their resilience. Meanwhil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 care service and support system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o ensure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social work; left-behind children; care service system; soci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8332(2019)01-0128-05

*收稿日期 :2018-07-10

DOI: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9.01.021

基金项目 :民政部课题(2016-MZSG-43)

作者简介 :龚子方(1971-),女,湖南长沙人,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理论与现实研究;朱聪(1994-),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研究生,赣州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张丽娟(1982-),女,江西崇义人,赣南师范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彭志兵(1992-),男,江西吉水人,赣南师范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研究生,赣州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81227.1138.017.html

责任编辑 :侯伟浩

标签:;  ;  ;  ;  ;  

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以江西省G中心小学调查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