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416医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特征对病理组织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特征;病理组织学分级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0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ip betwee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Methods In October 2013 - December 2014 fifty patients with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examined with ultrasonography.After operation,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was performed. The relationsip betwee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Conclusion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can be a predictore of histology grading.
【Key words】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Pathological histology-grading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65%~80%[1],且具有诸多乳腺癌的超声特征,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决定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本文对5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超声影像资料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供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术前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0例,均为女性,年龄29~79(平均50岁),左乳32例,右乳16例,双乳多发2例,检查前均未经任何治疗,手术切除后对肿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LOKAa5、PhilipsIU22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2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窝,仪器预设为乳腺检查条件。首先用二维灰阶超声对乳腺各象限作纵、横、斜切面扫查,对发现的病灶记录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有无后方回声衰减等。然后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形态与分布情况,获得血流频谱,动脉阻力指数(RI),最后检查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1.3 病理组织学分级本文50例患者病理
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参照WHO分级标准,记录病理组织学分级。
2.结果
2.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结果
本组50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中,内部回声均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40例,边界不清36例,后方回声衰22例,微小沙砾样钙化18例,蟹足征或毛刺征14例,血流丰富17例,RI>0.7者1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30例。
2.2 病理组织学分级结果
本组50例浸润性导管癌高分化7例(14%),中分化12例(24%),低分化31例(62%)。
2.3 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见表1。
(1)肿块的形态:5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40例(80%)为形态不规则,10例(20%)为类圆形,其中中分化组83%(10/12)、低分化组90%(28/31)。(2)肿块边界:不清36例(72%),其中低分化组29例(80%),远高于中、高分分化组,(3)内部回声:本组50例高、中、低分化组均为弱回声。(4)后方回声衰减:50例本组中15例,均属低分化组,高、中分化组中未见后方回声衰减。(5)砂粒样钙化:18例(36%)具有点、簇状钙化,不同分化程度分布为0(0/7)、50%(6/12)、45%(14/31),(6)蟹足征或毛刺征:具有此征象的有14例(28%),低分化组占71%(10/14),(7)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本组病例中肿块40例(80%)中有血流信号,其中低分化组中有9例RI>0.7。(8)腋窝淋巴结肿大:30例(60%)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不同分化程度分别为43%(3/7),58%(7/12),64%(20/31)。
3.讨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所形成。肿瘤的大小、形状、硬度、边界的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癌细胞实质与纤维性间质成分的多少和比例。组织的病理学基础决定了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多样性。本组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呈弱回声,形态不规则40例(80%),边界不清36例(72%),后方回声衰减15例(30%),砂粒样钙化20例(40%),蟹足征或毛刺征14例(28%),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40例(80%)中有血流信号,其中有13例(26%)RI>0.7,腋窝淋巴结肿大30例(60%)。上述超声结果提示内部回声呈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有砂粒样钙化,蟹足征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尤其是RI>0.7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重要价值。本组5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28%(2/7)的高分化癌、83%(10/12)的中分化癌、90%(28/31)的低分化癌形态不规则;28%(2/7)的高分化癌、42(5/12)的中分化癌,93%(29/31) 的低分化癌边界不清;48%(15/31)的低分化癌后方回声衰减,高、中分化组中未见后方回声衰减;中分化癌50%(6/12)、低分化癌45%(14/31)可见砂粒样钙化,高分化癌中未见;71%(10/14)的低分化癌可见蟹足征或毛刺征,低分化癌中29%(9/31)RI>0.7;高分化癌43%(3/7)中分化癌58%(7/12),低分化癌65%(20/31)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说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砂粒样钙化,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更多见于中、低分化癌,本组病例中超声提示为乳腺癌的为45例,3例提示为纤维瘤,2例未予提示,误诊及未予提示的3例病变均为高分化癌,相比较高分化癌形态、边界等更倾向于良性病变的声像图,这更增加了鉴别良恶性肿块的难度。本组病例中后方回声衰减、砂粒样钙化、蟹足征或毛刺征在中、低分化癌症中较为常见。边界不清是癌组织向周边组织不规则浸润形成,其病理基础是由于癌细胞沿结缔组织间蔓延并引起周边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因此伴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反应。后方回声衰减是由于肿瘤间质中胶原成分增多,或大量致密玻璃样变的纤维成分存在,癌细胞被间质成分分割呈灶状使肿块后方出现回声衰减[2]。肿块中微小钙化为组织异常而产生的钙盐沉积,超声表现多为“砂粒样”微小钙化点。乳腺肿块内微小沙砾样钙化灶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3]。本文中显示20例微小砂粒样钙化,主要在中分化和低分化组中出现,高分化未见,因此,我们认为肿瘤内微小钙化灶可以作为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预测肿瘤的侵袭力。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超声典型表现越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超声表现特征来初步预测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级。 综上所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微钙化以及肿瘤后方回声衰减等有重要定性价值[4]。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病理学主要超声征象如肿块边缘毛刺征或蟹足征、微钙化是超声表现的基础,肿块的超声表现对病理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因此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术前初步判断预后,为临床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
【参考文献】
[1]许良中.乳腺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139-138.
[2] 杨力,钱隽,赵宝珍.乳腺恶性肿瘤126例超声图像与病理对照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4(8):S6-S7.
[3] 郭万学,周永昌,超声医院.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何敬海,秦玲,陈东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29:23-24.
论文作者:周春美,李景,曾卓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导管论文; 超声论文; 病理论文; 组织学论文; 回声论文; 乳腺论文; 浸润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