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远安县教研师训中心 444200
当前,我县正在整体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生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素养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一种改革背景下,笔者认为,我县的艺术学科教育已经迎来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大有作为!
音乐学科的生本课堂创建只是生本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过去,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简单,形式单一,教学生唱会几首歌或者教会学生演奏一种乐器似乎就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这实则为一种“伪音乐教育”。如何去掉这种“伪音乐教育”,让声音的艺术渗透人心,真正改善音乐教育生态?我认为,首先应该从音乐课堂形态探究入手。
何谓课堂形态?课堂形态是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而生本课堂形态主要依托情景导入、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矫正反馈、激励评价等基本环节来构建。生本课堂形态不能复制,也不好模仿,更难还原,它体现了课堂活动的创造性、独特性和生成性。
一、顺应“核心素养”大旗,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从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到如今所倡导的发展核心素养,同样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引擎,它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定位教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可接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而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营造一种生命的、生活的、生动的、生态的、生长的、生成的等元素交互重叠的生本教育形态,将学生全维度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和本能、潜能激发出来,使其成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2015年伊始,我县教育局开始倡导实施生本教育,要求各中小学区域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扎实稳步推进。为了起到引领作用,县研训中心承担起了“发动机”的作用。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研训中心相继出台了《远安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标准》《远安县音乐生本课堂评价细则》,要求所有的音乐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达到高度吻合。两年多来,本县大多数音乐教师能借助各种教研活动,在课堂教学上大胆尝试、深入研究、定期反思,生本的课堂形态已开始显现,带来的效果是学生爱上音乐课了,爱展示,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体验、大大方方地展示,整体音乐素养也提升了。然而,由于对生本课堂的形态理解不足,老师们还需更深入地研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深化理解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并进行落实。
二、构建生本课堂形态,改良课堂教学生态
生本课堂创建初期,教师往往需要用模式化的流程来组织教学。我县目前音乐学科的做法是:根据唱歌课、欣赏课、综合课等不同的课型,采用前置学习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超越四个生本课堂基本环节来组织教学。而这四个基本环节的灵活组织运用,可以将生命的、生活的、生动的、生态的、生长的、生成的等元素交互重叠地显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果好。同时,通过长期按照生本课堂的基本环节操作,构建了生本课堂形态,也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帮助教师掌握“生本课堂”的特征,更好地实施适合学生的音乐教育。
三年来,我县音乐教师已经在音乐课堂形态上做出了一些探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从“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到对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的本质、教学的功能以及课程的实施原则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处在音乐生本课堂形态之中,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个体,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有主动的学习态度,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音乐生本课堂形态,改良音乐课堂生态,从而让教师能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力的人才,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论文作者:胡晓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课堂论文; 素养论文; 形态论文; 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远安县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