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论文_朱晓超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论文_朱晓超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乌海 016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任务,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分析当今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搞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建议[1]。

关键词:现代大学生 个性培养 思想政治 个性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是根据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围绕特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促进素质提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提供服务。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这一宗旨来进行研究。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秉承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即尊重个性、鼓励人们发展个性、走个性化发展的成才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也借鉴了其经验,使其国民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2]

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年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几乎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当代的学生已不必无条件地服从校方,而大学已不能干预和压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独立人格了。”鼓励学生自组社团、俱乐部,自主开展活动,并由熟悉学生的思想、时尚、生活和社团的学生代表组成学联。“学联”既是联系大学和学生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工作的主要负责者。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强烈的个性化发展倾向。这一变化向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丰富和创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模式,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突破过去长期只谈“全面发展”、片面理解“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笼统地谈论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人的个性化培养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上来,且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这些研究仍然是比较分散的、非系统的,而且研究者多限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国内高校比较典型的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升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全面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高等教育个性化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多样化的教育体系;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③个性化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④个性化的课程体系;⑤个性化的教学模式;⑥多样化的学校评价办法。同时也包括通过法律保障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平衡和统一。有人又将这些国家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坚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强调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讲究教育方式的灵活性,而且学校德育更注重科学化,内容日益扩大,形式也朝着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的方向发展。[3]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是提升学生素质,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工作。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迫切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应该寻找到一般规律及其对策,来辅助教学和管理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大学生教育个性化模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目前国内高校几种典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模式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充分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法:对国内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材料和项目组成员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基本规律;调查访问法:通过意味着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相关人士和大学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认识与意见、建议。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分析归纳,形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系统认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大胆提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模式的理念,力求突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认识,以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创新为目的,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本论文负责人在从事学生辅导员期间,多次受到表彰,是专职教师和多个班级的班主任,长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比较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体系,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

参考文献

[1]段志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03).

[2]陈玉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J].现代视听. 2015(01).

[3]张菁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3).

[4]郑元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1).

论文作者:朱晓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论文_朱晓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