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及性质的动态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互补性论文,强弱论文,性质论文,货物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1]04-100820-0560
自1980年中美贸易恢复正常化,双边贸易得以迅猛发展,其根本动因在于两国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关于“互补性”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般认为,贸易互补应该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两个方面。两国通过产业间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产业内贸易则使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长期以来,学者们将更多的心力倾注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对双边贸易互补性少有关注。周茂荣、杜莉(2006),吕婕、史强(2009)等利用RCA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实证分析工具对中美贸易的互补性水平进行了测度,认为中美贸易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但这部分研究仍以静态分析为主,较长期的动态研究鲜见。1980年以来,中美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双边贸易持续发展动因的互补性是否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首先,中美贸易的互补性是趋弱、走强,还是恒定不变?其次,中美贸易互补性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是否已经由传统的产业间互补变为产业内互补?再次,互补性强弱及性质的变化在不同类型的产品间是否存在差异?回答这些问题,既能静态把握中美贸易互补性的现实状况,又能动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亦为本文研究之要旨。
一、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的动态变化
1.计算方法
Peter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了贸易互补性的测度工具,即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单个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对表1及图1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1980-2008年中美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总体上保持相当平稳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互补性较之于20世纪80年代略有增强。1980-1990年,接近于1。1991年以后,稳定在1以上,这说明中美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贸易互补关系,这与两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的稳定性相吻合。
(2)中美贸易互补性及其变化趋势明显存在行业(或产品)差异。1980-2008年,中美在初级产品中的互补性明显减弱,制成品中的互补性明显增强。
(3)1980-2008年,中美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明显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两国在农产品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互补关系,80年代中期后,互补性开始减弱,1987年互补性已不再显著(=0.98),此后持续变弱,2008年值仅为0.23,说明目前中美在农产品贸易中互补性很弱。同期,中美在燃料和矿产品中的贸易互补性水平与变化趋势与农产品极具相似性,在图1中两条曲线的重合度很高。这两类产品代表了中美初级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水平和变化,中美初级产品贸易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互补性明显转为不具互补性,同时说明中美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的互补性减弱。
(4)1980-2008年,中美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性日益增强。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制成品贸易的互补性并不明显,80年代中期后,互补性趋强,1988年转为显著的互补性(=1.01),此后持续增强,2008年值为1.44,说明目前中美在制成品贸易中互补性明显。但互补性水平在不同的制成品间存在差异(见表2)。中美在钢铁、化工产品中一直不具互补性,机械和运输设备、纺织品、服装则相反。1990年以来,机械和运输设备的互补性渐强,2008年为1.45,表现为明显的互补关系,其中办公和电信设备是互补性增强特别明显的一类产品。1980年此类产品的值仅为0.11,完全不具互补性,2008年该指数已达到3.4,表现为极强的互补性,特别是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这两类产品,2008年的值分别为5.14和4.9。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美贸易总额中占到45%以上,这说明中美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互补性得到了增强。在传统制造业中,纺织品和服装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颇具比较优势,其贸易互补性指数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但近年来服装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有了下降的趋势。
2.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商品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SITC第一级指标将商品分为10个部门②,67类。其中第0~4部门属于初级产品,可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5~9部门属于工业制品,其中第6、8部门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7、9部门大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由于双边贸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在个别年份出现波动。例如: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美贸易的互补性质出现了异于前几年的“跳跃点”,但并不能据此判断互补性的性质已发生改变。考虑到互补性的性质应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这里以5年为一个阶段,1990-2009年共分为4个阶段,每一阶段内若有不少于3个年份表现出相同的a值,则认为这个阶段互补性的性质为a(a=0,1,2,-2);若少于3个年份表现出相同的a值,则将此阶段互补性的性质记为x,表示互补性的性质不稳定。通过计算与简化,1990-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性质及变化情况见表3、表4。
资料来源:根据表3中的相关数据归类整理。
通过对表3、表4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990-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性质,66类商品中有27类商品保持稳定,39类商品发生了变化。
(2)在互补关系稳定的27类商品中,2类商品呈稳定的产业内互补状态,20类商品呈稳定的产业间互补状态,5类商品中美长期不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
(3)中美在互补性质发生变化的39类商品中,18类商品在20世纪90年代本具有互补性,但现在已不再表现为明显的互补关系,13类商品在20世纪90年代本不具互补性,但现在表现为明显的互补关系,3类商品由产业间互补关系转变为产业内互补关系,另有5类商品互补性的性质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
可见,1990-2009年的20年间,伴随中美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两国货物贸易的互补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商品互补性的性质已悄然发生了改变,目前中美货物贸易的互补关系可见表5,与1990年的对比情况可见表6。
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并结合表5、表6所列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1)2009年,在中美货物贸易中,具有互补性的商品贸易额合计2837.8亿美元,占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的78.2%;不具互补性的商品贸易额合计791.3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21.8%。可见,互补性仍然是中美货物贸易的主要方面,构成了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中美货物贸易中近80%的产品是具有互补关系的,这与第二部分的研究结论吻合。但是与1990年相比,具有互补性商品在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90年为87.5%)。
(2)2009年,中美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的双边贸易额合计2579.5亿美元,占双边贸易额的71.1%;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的双边贸易额合计258.3亿美元,占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的7.1%,这一比重与1990年相比略有提升(1990年为5.1%)。可见,1990-2009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甚微,双边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较小。也就是说,中美贸易互补性的内涵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仍主要体现为产业间互补,产业内互补存在,但不够明显。
(3)2009年,中美具有互补性产品的7.9%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00、01、02、09、11、21、22、23、24、25、26、28、32、34),48.8%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62、63、65、66、68、69、81、82、83、84、85、87、89),43.3%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51、52、53、58、59、72、73、75、76、79、95、96)。可见,中美货物贸易的互补关系仍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但与1990年相比,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明显下降(1990年分别为14.5%、62.1%),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增长近1倍(1990年为23.4%),这与第二部分的研究结论吻合。
(4)2009年,在规模仍旧有限的产业内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美产业内贸易额中的比重分别为3.9%、33.2%、62.9%。这说明,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仍主要集中于工业制品,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非常有限。在工业制品中尤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51、52、53、58、59、72、73)的产业内贸易为主。
(5)2009年,在中美产业间贸易中,中国竞争力强的产品占中美货物贸易总额的63.6%,美国竞争力强的产品占7.5%。中国竞争力强的产品99.9%为工业制品,其中56.3%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2、63、65、66、69、81、82、83、84、85、89),43.7%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75、76、95、96)。中国具有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中贸易量最大的是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513.9亿美元)以及办公用机器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492.5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增加,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美国竞争力强的产品78.2%为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SITC01、02、21、22、23、25、26、28、34),特别是第2部门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的竞争力很强;21.8%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集中在其他运输设备。总之,在中美产业间贸易中,按所刻画的竞争力水平,中国在工业制品上强于美国,在初级产品上弱于美国,但是从总体的数量和金额看,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强于美国,这与美中之间长期存在巨额的货物贸易逆差的事实相吻合。
三、结论及思考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关于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变化的结论。
总体上,中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水平在1980-2008年间保持较稳定的状态,存在显著的贸易互补关系。不同产品互补性强弱的变化差异较大,中美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由强转弱,目前互补性不明显,2009年初级产品在中美货物贸易额中仅占8.2%,因此,其对中美货物贸易总体互补性的影响有限,难以左右两国总体的贸易互补关系。制成品,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由弱转强,目前互补性显著,2009年制成品在中美货物贸易额中占91.8%,对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水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关于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性质变化的结论。
1990-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中大部分商品的互补性性质发生了改变。然而,互补性的总体性质保持稳定,仍主要体现为产业间互补,产业内互补存在但不明显。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但变化趋势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在减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在增强。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中美贸易的发展做出如下几点思考:
(1)中美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存在激烈竞争,相反,具有持久、稳定、明显的互补关系。虽然国际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也从未止息,但两国都应清醒认识到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这一客观现实,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2)中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对美出口。一方面,继续发挥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比较优势,扩大这部分产品对美出口。但随着中美在此类产品中的互补性趋弱,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应着力于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保持乃至扩大市场份额,这对于扩大我国整体出口和解决就业都将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比较优势日益增强的同时,中美在此类产品中的互补性也明显趋强,中国对此应充分利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3)美国在初级产品中显示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应充分利用美国丰富的矿藏等自然资源,通过发展进口贸易,为迅速发展的经济提供所需的原料。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本文计算结果中所显示的美国的比较优势,绝非其优势的全部。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在高科技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这主要是由于美国长期对华实行严格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在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美中两国分居高端和低端,具备了发展产业内贸易的良好基础。因此,美国若能放宽此类产品的出口限制,一来有助于缩小美中巨额的贸易逆差,二来对提升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4)中美在27类产品上的互补性并不显著,说明双边贸易还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些产品,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应进行深度的贸易合作,从而可以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促进两国的贸易,同时也可以提升两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释:
①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22-28.
②第0部门食品和活动物,第1部门饮料及烟草,第2部门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第3部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部门动植物油、脂和蜡,第5部门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第6部门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部门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部门杂项制品,第9部门SITC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
③SITC67类商品中只采集到66类商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