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制度约束与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路径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制度约束与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路径_自由贸易区论文

CAFTA的制度约束与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制度论文,CAFT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东盟计划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计划,对中国来说,关注CAFTA更多应着眼长远。目前,以日本为雁首的东亚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雁阵已经瓦解,建立CAFTA长期内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抵御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带来的贸易内部化对中国出口市场的冲击,有助于中国在东亚国际分工中构建新的中国处于前位的雁阵,从而形成新的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增长关系。但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短暂几年中,东盟内部成员国与中国的竞争更加激烈将是不争的现实。不可否认CAFTA建设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中国在执行CAFTA的同时,应当积极关注域外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的可能。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度约束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目标,将覆盖接近全球30%的人口,拥有大约世界40%的外汇储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商品贸易额分别占世界总额的1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CAFTA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将可望突破中国外贸总量的10%。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除零关税外,区域内各国在服务业以及投资等领域也将展开更紧密的合作。CAFTA加快推动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有助于在东亚形成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保持相对制衡的力量,应付区域外经济挑战。但CAFTA从建立之初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中国与东盟为了更长远利益率先取得“10+1”建设,并不意味CAFTA的建设进程没有障碍。例如:

1、经济共赢合作与区域政治安全相挂钩的问题

东盟建议与中国挂钩建立CAFTA,有助于克服东盟的脆弱性。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区域经济组织,东盟推行的经济一体化与欧盟及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有鲜明的区别。CAFTA不仅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还把政治目标作为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东盟希望通过CAFTA机制着力改善地缘政治环境,促进南海主权纷争的解决,打击跨国犯罪活动,促进环境污染治理,遏制非法移民以及国际毒品走私活动等等方面的非经济合作。追求经济共赢合作与区域政治安全相挂钩主要表现在东盟国家在变化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出于确保政治和经济安全的需要,而非仅为建立东盟内部市场以抗拒外来竞争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与中国政府一贯的不结盟主张存在着长远的协调关系。

2、自由贸易区建设时间进程协调机制的冲突

CAFTA成员最大挑战是如何协调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步伐。CAFTA目前实际存在3个时间表,由于东盟6个成员(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和中国同时又是APEC成员,按照APEC的贸易自由化时间表,这些国家在2020年前将实现贸易自由化;依照CAFTA目前的进展,在未来10年内实现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对所有CAFTA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时间表;此外东盟内部还有一个自由化时间表,也就是在2010年建立东南亚自由贸易区,2018年之前区内贸易关税降为零。但这个时间表对东盟成员是区别对待的,东盟老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自由化进度较快,东盟新成员相对落后,自由化进程也相应落后。三个相互联系但又进程有别的建设,最终时间表安排上的妥协将是CAFTA合作过程中一个复杂的问题。

3、长远合作利好与短期竞争矛盾的困境

CAFTA的建设进程,因贸易互补带来的域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长期看将极大地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但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市场规模总体上还是偏小,对于中国或是东盟国家而言,对方的市场都不具有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在自由贸易区真正建立以及双边关税大幅度减少以后,由于受整体经济的限制,现有的中国与东盟的对外贸易格局不会有根本改变,各国出口产品仍将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为主,出口市场仍将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

中国与东盟无论在出口产品结构还是在出口市场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并且这种相似性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也就是说,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出口结构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在出口市场上将遭遇到来自东盟越来越强劲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各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或其他因素,在东亚产业转移和传递的过程中,主动地或被动地选择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从而导致了相似的出口结构,双方在国际分工调整中相似的产业结构,近期内必然造成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

4、东盟要价与中国经济承受能力的博弈

CAFTA各个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有些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100倍以上,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合作的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一致,自由贸易区合作将难以深入开展。并且东盟成员对中国期望值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国经济承受能力。以往东亚地区的日本雁阵中,日本向东盟的直接投资一直是维系和发展日本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主要纽带。东盟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仍选择外资依赖的发展途径,许多国家希望来自中国的新增的投资能抵消其他国家投资的减少,使东盟地区的外资增长得到恢复和保持。但以中国目前经济实力,短期内显然不能满足其全部需要。

二、新加坡CAFTA域外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思考

CAFTA的制度缺陷及相关约束,决定了双方除了加快“10+1”合作建设进程外,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在未来自由贸易区内进行产业升级合作的潜力需要更多的加强与域内外其他国家(例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技术引进和对传统出口产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增强传统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作为东盟主要成员国,近年来加强与东盟区内国际经贸合作同时,其与区外诸多国家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值得我国思考。

1、新加坡双边FTAs进程状况分析

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金融、航运和对外贸易的中心,外向型经济、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构成使得新加坡与东盟、南亚国家以及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市场的联系密切。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的成员国,在东盟内部,新加坡积极推动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在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另外,新加坡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倡议、研究和谈判的过程中,态度积极,大力推动,希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能为中新经贸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为了增强竞争力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新加坡在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体制外还积极推进与其他相关国家的双边合作。目前已同新西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议;2004年12月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正式启动;同时正在积极推进与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见表1)。

表1 新加坡分阶段双边FTAs建设进程

新加坡双边FTAs进程

已签署 在谈协议

协议国别 签署/实施时间 协议国别 开始时间(目前轮次)

新加坡-新西兰(ANZSCEP) 2000.11/**** 新加坡-巴林 2003.10

新加坡-欧盟(EFTA-SingaporeFTA) 2002.6/2003.1新加坡-加拿大2001.10(5)

新加坡-日本(JSEPA) 2002.1/2002.11

新加坡-埃及 2004.2

新加坡-澳大利亚(SAFTA) 2003.2/2003.7新加坡-印度 2003.4

新加坡-美国(USSFTA) 2003.5/2003.8新加坡-韩国 2000.11

新加坡-约旦(SJFTA) 2004.2/**** 新加坡-墨西哥2000.7(6)

新加坡-中国(SCFTA) 2004.12/****

其他在谈协议(秘鲁、智利、斯里兰卡)

注释:ANZSCEP:Agreement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Singapore on a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EFTA-Singapore FTA:EFTA is an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Switzerland,Iceland,Liechtenstein and Norway

JSEPA: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for a New-Age Economic Partnership

SAFTA:Singapore-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

USSFTA:US-Singapore Free Trade Agreement

SJFTA:Singapore Jordan Free Trade Agreement

分析认为: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发达成员国,新加坡区外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涉及发达国家与组织,同时也强调发展中国家或区域;不仅重视世界高端市场与资本密集国家建设,同时关注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国家的渗透。新加坡多层次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未忽视已经启动的区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而是同时建设互相促进,一定程度是作为东盟区域经济发展领导者的地位在谋求世界的认可。

2、新加坡双边FTAs对其经济影响

新加坡政府和业界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像新加坡这样的岛国,在没有腹地、缺乏自然资源、自身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与有关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新加坡扩大腹地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将七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视为通商及经济发展腹地。包括东盟、美国、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日本和韩国等广大的亚太地区。

新加坡政府确定的“产业21计划”目标,是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活力与稳定的知识性产业枢纽。策略是确保新加坡在21世纪的制造业、制造服务业与贸易性服务业等仍占有优势地位。发展蓝图是以知识为主导的制造业及贸易性服务业将占GDP的25%和15%。

自2001年与新西兰签署了第一项自由贸易协定后,新加坡目前已和六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定。新加坡贸工部2003年1月开始推行一个“自贸协定伸展计划”(FTA Outreach Programme),其主要目的是协助国内企业提高他们对自贸协定的认识,呼吁业界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自由贸易协定资源及计划,加快与自由贸易成员国的经贸合作。随着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进程加快,新加坡主要的贸易伙伴进出口额都呈现显著增长。

而且,经过政府的积极努力,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其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贡献。其中,新加坡对新西兰的加工食品出口额在2001年至2003年之间出现显著增长,增幅达58%。自2002年与日本达致自由贸易协定后,新加坡对日本的塑料出口额在第一年也增加超过75%,而申请原产地证书(Certificates of Origin)以享有关税优惠的本地公司也有显著增加的现象。新加坡贸易伙伴中马来西亚是最大交易对象,其次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继续保持为新加坡第五大贸易伙伴,如不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则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

三、中新经贸发展与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路径选择

中新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目前,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劳务市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五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新加坡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马来西亚、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庞大的需求市场,为新加坡商家提供了巨大商机,中国已成为新加坡企业最热门的投资和贸易对象之一。

1、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且贸易差额基本平衡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0年中新两国建交之时的双边贸易额仅为28亿美元,到2000年时已突破100亿美元。2003年两国贸易额达193.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7.9%。转口贸易在中新双边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根据新加坡方面统计,转口比重高达46%。如今的转口贸易已不必将货物实际运抵转口港,加上海关统计都是按原产地和最终目的地为统计对象,因此实际中新两国企业所达成的贸易额还应超过现有的统计。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中国对新出口产品中60%以上属于机械设备、电器和电子、仪器仪表、运输工具等机电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分析认为:中国入世后,中新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CAFTA其他成员国,中新具有较大的经济互补性,中新两国地理位置接近,经济结构均有各自优势,产品和资源互补性强。同时,官方已签署的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为其提供了法律框架,两国互为市场的潜力大大拓展,为双边经贸合作创造广阔的空间。中国将继续是新加坡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和零部件、集成电路、成品油等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的电器和电子产品、农副、水产、肉类和罐头等的等产品具有增加对新加坡出口的潜力。

2、相互投资规模效应明显优化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03年底,累计来华投资项目11000多个,协议金额435.7亿美元,实际投资235.3亿美元,中新相互投资合作规模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目前,新加坡是中国仅次于香港、台湾、美国和日本的第五大外资来源地。新在华投资领域和分布区域广泛,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在新项目建设,截止2003年底,已有33家中资或含中资的企业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为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据新交所介绍,中国上市企业很受新加坡投资者欢迎,交易额名列前茅。

新加坡在华投资目前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制造业转向资讯科技、银行金融服务等新领域。中新苏州工业园的中新股权比率顺利转换,中方承担主要管理权,双方在工业园开发建设中的合作更趋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投资也与日俱增,经过在新中资企业一系列资产重组与调整,现已有85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公司或办事处。

3、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区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不断开放为中新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机会,新加坡政府把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定位为其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引擎(前三个分别是美国市场、电子产业及周边国家市场)。2004年12月新加坡---中国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还包括服务、投资和政策各个层面,被称为“超越WTO的规范”(WTO plus)。

中新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是新加坡政府主动提出的。2001年,一直保持高增长的新加坡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同时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减慢,新加坡政府认识到,仅依靠发展东盟这一个自由贸易区远远不够。2001年新加坡提出“东盟域外自由贸易区战略”:努力和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部分国家以及日本、美国、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自由港的新加坡,其市场容量有限,中新自由贸易区协议对新加坡商品进入中国更具有利条件。而对于中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制度缺陷,选择域内商品相似度差异较大的新加坡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近期内更是合理选择。长远看对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及在东亚雁阵处于有利地位,更是明智之举。日韩有关专家甚至提出,中国在区域及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先机。

新中两国进出口贸易额每年的增幅在20%以上,虽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大(2.27%和7.1%),但对于中新两个贸易大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合理,主要以电子及机电类产品等为主。同时,新加坡具有强大转口贸易功能,我国进一步扩大对新出口并通过其向其他东南亚国家、南亚、南太、中东乃至非洲国家市场转口,前景广阔。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对中国有较大优越性。新加坡一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国在新设立的企业约200家,业务涉及银行、金融、保险、航空、海运、贸易、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领域,绝大部分企业经营稳定。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展开,相信利用新加坡有利地理位置、完善的金融体系、良好基础设施和对国际市场开发能力,在新设立分支机构和投资实体的中国企业将更多。

四、结论

中国与东盟整体出口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趋同性会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日益显著,作为东盟主要成员国的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在产业转移和传递的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具有相似的演化路径。客观存在中国与东盟出口竞争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同时,借鉴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机制,加快与韩国、日本及印度等不同发展程度国家贸易磋商与谈判,建立CAFTA域外双边自由贸易区将是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注:统计数据来源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商务参赞部,并致谢新加坡贸工部部长杨荣文先生)

标签:;  ;  ;  ;  ;  ;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制度约束与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路径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