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学生复习化学“瓶颈”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瓶颈,中文的抽象意义为易生阻碍的关键环节。打一个比方就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本来木桶很大,可是由于有一块木板很短,所以木桶的容量不能全部被使用,而被最短的木板限定了。最短的这块木板就可以称呼为“瓶颈”。凡事疏通了这些“关”“节”,就会使“瓶颈”前后二者畅通、灵动、开阔起来。学生在复习化学的过程中产生“瓶颈”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知识点多,零散难记,加上缺乏了分析、归纳、提炼、迁移、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必要的化学学习方法(比如对比法、模型法等)和学科学习思想(比如守恒思想、结构与性质思想等)等,在高三系统复习时,有时就显得“束手无策”。比如2004年高考理综第12题:取a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是增加了ag。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学生分析、提炼到此,选出D就轻而易举。
而学生往往缺乏这种分析、提炼、迁移能力等。所以只能懵懂地就题论题,解决一个算一个,不能由此披荆斩棘,解决一片类似的题目。笔者把学生在复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又缺乏的能力和方法归纳为复习化学的“瓶颈”。
因此疏通学生复习化学的“瓶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与学习方法,使学生遇到新情景、新信息时能将所学的知识、方法、技能融合起来,顺利解决问题。
一、“设计实验装置能力”的教学策略
所有理科的发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通过实验来探索问题或证明命题,是用事实战胜雄辩的有力手段。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的一种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改进和创新实验就成为考查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永恒题型。
(意图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回忆问题的知识归属,理解问题的由来和归纳问题的解决方向:采取措施隔开空气,就能较长时间地观察的白色。采用分组方式增强组间学生的竞争性,组内学生的协作性,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媒体展示)结合本校实际,提供仪器和试剂。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洁性。
(学生设计)设计实验方案,绘画装置图。
(师生、生生讨论)实验方案,装置的可行性。
(师生)到实验室验证可行性。
经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各组都设计出了自己的实验装置,学生显得异常兴奋。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建构了“设计实验装置能力”。
笔者还乘胜引导学生:记录白色固体变色的时间,比较各个装置的优劣。现整理如下:
学生比较分析:
二、“有效复习有机物”的教学策略
到高三时,学生学习化学已经五年左右了,知识点可谓多如牛毛,学生要整理知识却感到千头万绪无从入手。所以在备考复习时,如何指引学生“入门”,达到纲举目张,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最终实现主动、有效地复习是教师要探索研究的问题。纵观2000-2006年的高考试题,是元素化合物专题复习的典型物质。笔者复习时就以
展开尝试。
(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列举有关的知识点。多多益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记录知识点并统计本组所举的知识点点数。整理如下:
当学生还沉浸于列举知识点的兴奋中时,继续下列工作:
(教师追问)将知识点按结构、物性、化性、用途等进行分类;按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类。
(分类的意图)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也使学生感悟到物质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归属于结构、物性、化性、用途等。它们之间是决定和反映的关系。学习化性从共性(物质的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和特性入手。图示如下: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归纳了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建构了复习无机化合物的思维方法,学生感觉收效不错,他们由此可以归纳、整理
的有关知识。
三、疏通“有效复习有机物”的教学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机化学的主要考点是: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及种类;官能团的性质与鉴别;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和有机合成等。要达到有效复习有机化学知识,必须要做到:零星知识条理化、繁杂性质系统化、反应类型规律化、分析问题有序化。更具体的说,有机化学复习要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形成如下的知识体系:
同时将十余种有机物的官能团逐一放入网中,分析处理,然后再找出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建立官能团的转化关系,会使我们很容易识别有机物类别,完成有机合成题,有机推断题或有机框图题。
四、“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
应用概念图、网络图、对比图等形式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策略。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例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用线、箭头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比如:
网络图是指将相关内容通过某种关系连接起来形成网络。它和概念图中各概念之间有层级关系不同,网络图中各主题之间没有上位、下位的关系。例如:氮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图为:
对比图是指将相近、相似或相关概念利用图表进行对比。例如: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等概念进行对比;电离、电镀、电解、电泳以及原电池、电解池概念对比等。
五、“解答化学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解答化学问题时,很多同学因为思路不清晰,常常导致无从下手。因此形成解题思路模型,使解答过程模式化、格式化是提高解题过程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比如:
例2:乙二酸(HOOC-COOH)俗称草酸,其主要物理常数如下:
注:表中“——”是尚未有具体数据。又知:草酸钙不溶于水。
已知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验证草酸受热分解及其产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有人认为该装置不合理。请你根据草酸晶体的某些物理常数和实验目的,指出该装置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的主要原因。
解答策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评价的模式可从下列4个基本要求出发:
一是科学性: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实验方法等。
二是安全性:造成大气污染、人身伤害。
三是可行性:化学实验药品、仪器、设备及方法等在中学现有条件下可实现。
四是简约性:实验步骤少、时间短、药品及装置简单、现象明显。
据此,可得以下参考答案。
(1)科学性欠妥:因为乙二酸晶体往往带两个结晶水,在乙二酸分解前,它已熔化。
因此,问题(1)的答案为:观察反应量和剩余量,可得到(a-13)×2=6,a=16。同理,其他问题的答案分别为:8mol 5:4 2:31:2
3:3:2
综上所述,在高考备考阶段,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疏通学生复习化学的“瓶颈”,使千头万绪的化学知识点模式化、网络化、程序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更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