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动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资源所有者的审计需求
自审计产生以来,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对审计的需求源于资源所有者,而资源所有者对审计的需求则源自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所有者而言,随着自身拥有资源的扩大,当其拥有的资源扩大到不能亲自经营管理时,就以委托代理的方式将其拥有的资源委托给别人经营,于是就形成了委托受托的代理关系。作为资源所有者,拥有资源剩余索取权,无须参与资源的经营管理,而仅仅是通过签订委托契约方式将经营资源的责任完全委托给有才干的人,即经理人来经营。经理人是资源的经营者,他们受托运用所有者的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拥有经营决策权,并依据委托受托契约条款取得相应的报酬。对于经理人而言,资源经营权的取得是以承担相应的资源经管责任为代价的,这一资源经管责任亦即通常所说的受托责任。委托受托关系的正常维系,取决于受托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在委托受托关系中,为了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于解除受托责任,无论是委托方,还是受托方,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这种反映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就是会计。为使会计能够真实地记录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代理双方通常需要就受托责任的会计计量做出事先规定,用于约束资源受托人的会计行为。在委托受托关系中,由于存在利益的非均衡性和信息非对称性以及记录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受聘于经理人等原因,使得经理人有着自然的控制权,他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控制与操纵,使得会计信息脱离真实的经营成果而偏向其自身利益。这就意味着经理人在向委托人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时,可能存在会计信息风险,即会计核算可能存在着违反委托人与经理人事先约定的会计计量规则的行为。而委托人在利用经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时,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降低、甚至消除会计信息中所存在的风险,以便正确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会计信息质和量的变化,以及资源所有者个人受制于时间、精力、地域、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拥有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不能亲自揭示经理人违背事先约定的会计计量规则的行为时,转而寻求独立的人员(审计人员)代其行事。因此,审计人员接受资源所有者的授权或委托,对经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是“为了维护所有者的利益,考核会计核算的所有方面是否遵循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既定的会计计量规则契约。所有不符合该契约的行为都属于错误或弊端,是注册会计师应予以揭示的对象”,亦即揭露会计信息中的错误和弊端,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以便于资源所有者利用经审定后的会计信息正确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 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最初主要是由资源所有者提供的。20世纪初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逐渐增多,由于资源所有者所拥有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资源所有者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企业提供资金。为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向银行借贷成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银行将资金让渡给企业使用,为确保贷款的安全性,需要企业提供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相应的贷款决策,确定是否发放贷款、贷款的规模、期限与利率等。而企业为了以优惠的条件取得贷款,在向银行提供这些信息时,可能存在有意粉饰会计信息的行为。银行为了确保贷款决策的准确性,需要通过审计揭露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和弊端,以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在这一时期,为满足银行的需要而进行的企业偿债能力审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般把这一时期的审计称为资产负债表审计。债权人对审计的需求与资源所有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债权人不需要就所有的会计核算信息作为审计对象,而只需要检查与偿债能力有关的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少数关键账户及其所反映的资产流动性是否可靠。但其需求动机却是相同的,都是需要通过审计来降低或消除相关信息的信息风险。
3 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经营管理者作为委托受托关系中的受托方多数充当的是被审计的对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经营管理者在审计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在确定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为了明确自身的清白,取信于委托方,经营管理者亦存在主动需求审计的愿望,这时其对审计的需求是希望通过审计确信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遵守了与委托方之间既定的会计计量规范,不存在错误和弊端,即不含有信息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了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再次成为企业的首先方式。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股权结构表现为所有者的人数激增,股权变的高度分散,单一所有者已无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监控,所有者只是通过委托契约关系对企业的财产保持最终的控制权,最为关心的是其股票的买卖,因此而成为纯粹的投资者。这样,所有者们失去了形式上乃至实质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权,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控制权逐渐落入企业经理人手中。在经理人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以后,经理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更多地吸引到自己所经管的企业中。为了吸引投资者手中的资金,经理人必须表明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对此,需要向投资者公布企业的会计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势必影响理性投资者的选择。为了消除理性投资者心中的信息风险,降低吸收资金的成本,经理人也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对于经理人而言,要求审计验证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亦即减少信息风险。
4 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仅使得社会公众成为投资者的愿望成为现实,而且也使原来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所有者逐渐演变成为投资者。对于投资者而言,所关心的是投资的盈利性,而投资的盈利性取决于其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投资者无论是购入、持有还是卖出一家企业的股票,均需要根据该企业相关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由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由企业提供的,而投资者本身无法实施对信息的验证,为减少信息风险,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就需依靠审计对信息进行验证。因此,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是为了减少信息风险。
5 政府的审计需求
政府对审计的需求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审计的需求,该方面的分析见所有者的审计需求分析;其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审计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经理人取得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经理人不仅实际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而且在决定审计事宜时,委托与否、审计应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审计报酬的多寡,完全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经理人),审计人员对管理部门比对所有者更为敏感。审计人员除了受聘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外,还受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这时,审计人员已由最初的代表所有者的利益、为所有者服务的监督人完全变成为经理人的辩护人。因此,经理人与审计人员签订的审计契约无法有效地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引发投资的锐减、社会经济的动荡与衰败。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经济交往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诱发过度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美国股市的全面崩溃,社会经济秩序处于混乱状态。经济的繁荣是国家财富最有效和最丰富的来源,而经济繁荣的前提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为保持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政府依据其强制力量介入市场经济,通过法律形式强制规定发行有价证券的企业必须向联邦贸易委员会进行证券发行登记,并报送经注册会计师验证的财务报表。这种强制性财务报表审计,客观上使得注册会计师已不再是对企业的某个具体投资者负责,而是面向了全社会。对于政府而言,无论是作为所有者,还是作为社会管理者,其对审计需求的动机都是为了降低信息风险,所不同的是:作为所有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作为社会管理者则是为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审计信息使用者对审计需求的动机是降低信息风险,以提高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之所以需要降低信息风险,是因为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所使用的信息只要是由他人提供的,由于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追求存在不一致,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信息提供者在提供信息时就有可能偏向于自己一方,使得信息中存在信息风险;而作为信息的使用者在利用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时,要保证决策的可靠性,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而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委托专业人员对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进行验证,履行这一功能的人员就是审计人员。随着这项需求的社会化,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为目的的信息验证活动就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职业,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镶嵌到社会经济结构之中。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