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7
摘要:设计产物不仅要在功能、技术等方面寻求进步,也力求像中国古代工艺品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滋养。希望未来的设计依然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身,物质与精神共存。
关键词:技术;文化;设计;心灵
技术时代的来临,导致财富的迅速积累,经济差距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工业化大背景之中愈演愈烈。为了成为物质发达的强国,我们近一百年来狠抓经济,拼命向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又受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本土文化及文明遭到破坏,不禁为之失落。
《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一书是著名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阿诺德•盖伦所写,在这本西方哲学人类学名著中,作者以社会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套社会心理学理论,并把他的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当前社会,透彻分析了人类当前所处的立场。作者认为,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人类心理失调,并不是人类文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坐标系的危机。本书共九章内容,首先分析了技术的需求来自人类自身的弱势,并批判“技术主义”与“实验主义”,然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的直接经验的丧失和碎片化了的心理以及被商品化了的主观精神。作者对自然道德和消费伦理的批判,主张尊重各种文化的传统,分析了工业化与社会秩序错位和格式化的社会操作系统,最后以人格高于制度结尾。书中内容涉及了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文化发展中的危机”这块内容我深有感触。
一、技术时代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从“新颖的文化现象”到“文化发展中的危机”
研究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形势,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必须要说的就是“机器文化(技术与工业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盟)”的发展,技术把整个社会都置于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之上,遮蔽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视线,使我们的生存有赖于最大胆的和看来最不可能的智力规划。我们正处在新文化的现象所表现的特征之中。
首先是抽象化的特点。如艺术和科学这些文化领域的彻底智性化,使我们对于它们的感知丧失了直觉性、直接性和可感受性,导致艺术和科学的领域越来越抽象和非实体化了。然后是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着一种运用数学方法的趋势。在从前,心理学是广泛适用于直觉方法和洞察力的,然而今天,它是在一种高等数学的格局里进行操作的,比如:学习量子、认知重构、受挫的容忍度、动机的级差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在经济学里这种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这种对数学方法的偏爱也是十分显著的。所以社会诸多方面呈现出抽象性的表征。
其次是实验思维方式的扩散。即“我们以既定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智力性的技术和方法)都能够完成些什么”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不断改变着这些技术和方法,而心目中并没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只是通过不断地实验而已。在这种意义上加以理解的话,技术作为完成实验的重要成分,在艺术和科学里获得了极大的重要性——我们要无穷无尽地诉之于实验与方法上的各种设计。实验的精神深入到了每一种艺术和学科之中,其必然的后果便是它们的对象丧失了自然性。这一历程不可避免地把客体的领域彻底理性化了,于是客体就变得更加脱离实体、更加抽象、更加非直观。这类方法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内导致了最惊人的结果——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两者的疆界已经变成保留区。
单单从抽象化和实验思维方式这两点便可看出,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由理性所指导的社会前景。和过去“狩猎和采集的文化”与“农业和游牧的文化”相比,近代工业文化由动物领域和植物领域转向无生命的物质的无机领域,人类已经遇到了一个“绝对文化的门槛”,对无机领域尤其是对核能所取得的掌握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这一“文化门槛”堪比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开端。没有任何文化的领域和人的神经会始终不受到这种转变的影响,不知道未来什么会在这场火焰中被焚毁,又会有什么会经历了它而发生变化。这种文化上的危机打破了人性所追求的稳定的、常规的社会,继而带来的是心理的失调和灵魂的阴影,这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被商品化了的主观精神与设计尺度的反思
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无机物质社会总是会以最大限度的能力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来刺激消费以获得资本财富。所以在认识和利用无机自然时,我们为了达到目的需要克服自身局限的时候,往往只去关系技术上的限制,并没有考虑伦理上的限制。这种主观精神没有了道德的约束逐渐被商品化了,就会引发工业化和社会秩序的错位。这导致社会秩序的文明程度落后,文化方面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原始主义,即大众在其休闲娱乐中所期待的低标准及猥琐而又庸俗的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非讽刺的态度主要是在非主流艺术的领域里得到表现,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之间相互错位,这一切的文化危机和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引发我们对设计尺度的思考。
现代设计产品暂且不说其粗制滥造的浮躁气息,就其哗众取宠的流行性来说,设计师、消费者与消费市场之间正在被商业给腐化,被消费主义牵引而失去设计分寸。设计关联着人类社会文明,设计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走向息息相关。弗洛伊德曾说:“似乎许多流行现象都采取了笑剧的特色,只是因为我们把它们的尺度完全给弄错了;一旦把它们缩小到一个合适的尺寸上,有时候更小,它们就不会引人反感了”。当代设计有了高度发展的技术作为支撑,过于放纵没有限制。因此,设计的尺度需要融入伦理道德的因素。另一方面,从当代设计发展的文化反思的来说,设计师的高贵人格关系着社会文明的品质与方向。人在社会中处于主体性地位,人格的完善也是文明的希望。
(三)、平衡技术与艺术、为人生提供稳定背景的制度何在
近代性由技术而来,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增强削减了社会秩序的客体性的作用,这意味着人的稳定性、常规性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就造成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和文化危机。阿诺德•盖伦的新观点:“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非是个人的价值而是体制的功能。”制度几乎等同于“文化”,但是它比文化具有更为确定的沉积性、典型性与有形性内涵。在生物人类学研究的视野中,“制度”文明与人类自身的生物性缺陷及心理上的“稳定性”需求有着直接的关联。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保障,其功能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文化的发展、文明的灵魂层次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富有人格的体制来保障。
遂,“人格就是一种制度”,真正持久的制度并不是以某种利益分配形式为标准来建构社会的发展,而是以一种以“连续性、安全性和共同性”为追求、高贵的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人格化品质。
二、“人与物的关系”之造物的人文情怀
人造物,物反作用于人。人类把自己的物质行为客体化,并且通过它而对世界施加影响;并且把他的行动看作是世界的一部分,允许后辈扩大并加强自己的行动;如此,人类“客体化了”他自己的劳动,因此便有了工具。这样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便有了当今我们以机器为主的生产方式。诸如工具、机器之类的物,尽管由人发明创造,但是其灾难性的一面到了近代社会深深影响了人类心灵与社会文明。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人的需求有五个不同的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技术可以带来一切的物质所需,但不能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艺术才能弥补机器所不能带来的精神满足。更重要的是人的造物不仅要满足需求,还要创造需求,造物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便可以创造永恒的美学价值,肩负起文化代表着的角色。今天的设计出现了技术与艺术分离的现象,这是消费主义的后果,过分重视功能,而忽略物的意趣追求。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整合必是未来设计的发展大趋势之一。
庄子美学里面的“美成在久”的思想对当今设计艺术价值和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美成在久”语出中国古代经典《庄子•内篇•人间世》:“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欤”,寓意美好的事物需要很长的时间磨练才能形成,且要付出长久的努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方能水到渠成。这里所体现的时间性的长久和美的永恒性正是现代社会所感受不到的意趣追求。例如,一位画家把自己限于对某一既定的图画观念作出最节约的、最低程度的表现,一天之内能做出类似这样的好几幅画;而另一位画家作画,每一幅都必须费时一个月,每个星期要坐三次,每一次要坐一整天。这个事例意义在于说明:艺术家、科学家等等,假如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追求一种永恒的、而且确实是一种超时间的有效性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合理的按照自己时代的精神进行操作,即要符合一个消费社会和技术社会的格局。而在一个技术社会里,商品废弃早已成为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在生产时就着眼于加速周转,这种周转相当于“半衰期”在衰亡。既然这些效果本身就如此之易于衰亡,所以花费过多的力气去制造它们,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作用于无生命物质的机器;每几个月一变的时尚;暂时的条件,即偶然的巧合和截止日期的压力”是机器时代带给我们的无可奈何和全盘接受。快速消费、快速享受的生活如工业生产上的流水线般,这种效率非但没有把人类社会拉向高度文明的快速列车反而放慢了人类幸福的节奏。手工艺的造物方式与过程赋予了远古人的一种“特性”,即一种相应于社会世界的可靠结构之坚强的内心结构。这样的内心结构正是身处技术时代的我们内心所匮乏的。
参考文献
【1】阿诺德•盖伦,何兆武,何冰.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1.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4.
【3】安东尼•吉登斯,田禾.现代性的后果【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4:12.
【4】让•鲍德里亚,刘成福,全志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论文作者:贺亚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5期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2
标签: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 技术论文; 人类论文; 需求论文; 领域论文; 艺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5期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