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人口问题将日益困扰中国_性别比论文

六大人口问题将日益困扰中国_性别比论文

将日益困扰中国的六大人口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困扰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人就强烈地感觉到了人口压力对国民经济及其日常生活的威胁。这种压力主要由当时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对人口问题所持指导方针的错误观念所致。故而在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筹码里,人口问题占居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尽管第二代和第三代国家领导人下了很大的力气控制人口的增长,在实践中确实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可是一个不允忽视的问题是:新的人为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又将导致某些新的人口问题。而对二十一世纪,分析国人进入未来社会的人口状况,提前做好某些政策准备,是万分必要的。未来中国隐含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突破16亿。

据国内专家估算,如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到2000年,我国人口仍将增至13.04亿;到2010年,将增至13.40亿;到2020年, 将增至14.83亿;到2030年,将增至15.19亿;到2040年,将开始回落, 降至15.09亿;到2050年,可望变为14.62亿。但国外专家对此并不乐观,他们普遍认为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突破16 亿, 有些人甚至认为会达到18亿多。客观地说,国内专家的估算是根据人口普查的基数而来的。很多农民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总是少报或干脆不报婴儿户口。故而国内学者有乐观估计的倾向。国外专家由于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硬度”颇有怀疑,存在有偏大估计的倾向。考虑到本世纪末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将加大,也考虑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把2050年左右的中国人口估计在16亿应该是适度的。这16亿的人口意味着:

政府得为今后50多年内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资金和社会条件,既包括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也包括教育、娱乐、文化等基本享受。

政府得为今后30—50年内大约3亿—3.5亿新增劳动人口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

政府得为今后20—30年内大约8亿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固定资产、 很好的生产条件和适宜的经营环境。

政府得为今后30—50年内增长的7—8亿城市人口提供粮食、副食品、社会生活基础服务设施。

可是,我们现在就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环境压力。仅就水资源来说,现有的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就有30个缺水。

●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迅速增加,老龄化问题会逐渐演化为二十一世纪前半叶的主要社会问题。

世界上一般把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把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的社会认定为老年社会。 老龄化就是指人口构成中老年人口增加青年人口减少的趋势。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里,几百万年来老年人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左右。 只是本世纪才出现了老龄人口增多的现象, 也只是最近几十年其比率才上升到5%—10%的水平上。可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也由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新生儿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迅速缩小,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迅速增加。据专家们估算,0—14 岁人口的百分率,将会从2000年的27.1%降至2030年的17.40%, 并进而降至2050年的14.70%。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会从2000 年的6.7%上升至2030年的14.7%,并进而增至2050年的20.90%。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来看,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 %一般需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所占份额从1982年的4.9 %上升到2000年的近10%仅占用18年。所以,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是政策性老龄化,是人为的且加速进行的老龄化。这种老龄化将至少导致:

老年人医疗保健费用将大幅度增加。

老年人与青年人代际冲突的烈度将加大。

老年人的普遍孤独感会引发出很多社会问题甚至自杀问题。

劳动力队伍将日趋老化。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1990年是34.09岁,1995年是35.13岁,2000年将升至36.10岁, 预计到2010 年将达到38岁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40岁左右。

●虽然社会被抚养总人数会先回落再攀升,但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失业问题仍然会侵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二十一世纪前半叶, 社会被抚养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将会从2000年的33.7%回落到2010年的30.40%,再进而跌至2020年的29 %的谷底。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被抚养人数最少的时期。自此开始,将开始缓慢攀升,至2030年和2040年分别升至32.20%和35.20%,最后再升至2050年的35.60%。由此可知, 虽然下世纪前半叶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但由于出生率的逐渐降低,劳动人口所抚养人口的比重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且,在这个由回落到攀升的平缓型U型曲线里, 还会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低谷(2010年—2030年)。我们正可以抓住机遇,在这个压力相对减轻的区间,促使经济长足发展。可是,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随城市化的进行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资源的节约会迫使很多人离开产业大军。这样,社会不但不会出现劳动力资源的短缺问题,很可能,还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口。这将成为未来政府领导人最为头疼的问题。

●男女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未来人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也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般的,国际上把每新生100 名女婴与其相对应的男婴数作为出生性别比。由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男婴出生率高于女婴的现象,所以在此比例中,正常的出生性别为100(女婴)比105±2(男婴)。 但由于男婴及男性在其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高死亡率,总人口金字塔图式中男性的一面有时会少于女性的一面。美国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4:100。我国1975年以前的出生性别比大约为100:105。虽然1968 年曾一度上升到100:108,但在1970年又迅速回落到100:106。可自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就开始刚性攀升。1980年为100:107.11,1981年为100:111.11,1989年为100:114.70。据笔者估算, 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很可能要上升到100:120左右。在四川、浙江、 河南这些省区,其出生性别比可能会更高。如此发展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出生性比将变为100:125左右。如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控制此一比例,下世纪三十年代,出生性别比会骤升至100:135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可是,除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外,政府官员可能只注意了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经济学家可能只注意了劳动力后备军的生成情况。对性别比失调问题,整个社会只是有了某种隐隐约约的感觉,但却不痛不痒地维持着现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呼吁在12亿人口的大海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回响。实际上,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稳中攀升,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①男婴的死亡率会越来越小,女婴的死亡率会越来越大,溺死女婴或其它变相杀害女婴的现象会直接支撑女婴死亡率的上升。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地方。②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种代际继替思想,从悠远的传统的源头强有力地驱动着农村人们偏重于男婴取向的生育观。③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为地对男胎的选择,将从技术上保证出生性别比的坚挺上升。如果要找出科学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最大灾难的话,那么,第一是原子弹的爆炸,第二就应是高悬于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人口性别比的人为失调。这种性别比的严重失调,比人口总量的增长所要带来的危险还要危险。因为这个危险造成的恶果必然是:①买卖婚姻加剧。②性犯罪比例上升。③男性单身家庭增多。④离婚率高攀不下。如此下去,未来家庭中的很多将会成为扭曲的家庭。这会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呢?

●二十一世纪的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全国6岁以上人口有99408.99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0.62%,大专占0.97%,中专占1.74%,高中占7.30%,初中占26.50%,小学占42.27%,根本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0.61%。由此可知, 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只占6岁以上年龄人口总数的10.63%。但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能了解多少呢?近几年的种种迹象表明,失学儿童的比例仍在上升。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考入大学的考生对突然增长的学费的惊惧,使得农民的某些子女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过早地辍学;一浪又一浪“民工潮”的潮涌,又把在校学生一批又一批拉回到土地上以补充农忙时节劳动力的不足,短期的请假日渐变为永久的告别;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层层考试,也无情地把如许不太明了事理的青春年少的学子们的学业断送在失望的驿站里。现在要增设学校?谈何容易!就是筹办,没有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这学校能象模象样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今日之现状论未来,在本世纪末至2010年之前,中国人人口的文化结构不平衡状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在2010年以后,也就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儿童长大成人之后,这种文化结构的不平衡状况才会有缓慢的改变。可这必须伴之以现有大学的扩建和新大学的兴建。否则,只能出现高中生升学率的些许提高但却未必能在根本上改变总人口的文化结构。然而,随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占有份额的增长,社会对劳动力水平的客观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会严重地加剧中国人口文化结构低下的现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高水准人才需求的矛盾。如不能迅速解决此一矛盾,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大受劳动力水平低下的影响。况且,现今占人口总数的16.92%的文盲和半文盲, 仍然会搭乘时代的列车,驶入下一世纪。届时,中国仍将背负二亿左右的文盲去进行现代化大生产。

●4:2:1结构的家庭绝不会出现,但4:2:1结构的抚养关系则必然出现。

在严格执行“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的地区(如城市),到下世纪2005年之后,其家庭模式就变化了,其家庭抚养关系就转化成为4:2:1的倒金字塔结构或5:2:1的倒金字塔结构。这里的4 指两对老人、2指一对青年夫妇、1指一个子女。即一对青年夫妇抚养他们各自的父母以及他们自己的孩子,有些还要加上他们的一个爷爷或奶奶。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结构绝对不会出现。家庭小型化是世界家庭变化的大势,未来的小夫妻绝不会与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夫妻共同生活在一起。我把未来存在的主要的两种家庭模式概括为1+2或2+1结构。1+2家庭模式是老年家庭模式的基本形式,即一对老年夫妇和他们的父母辈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形式。2+1是青年家庭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形式。如果未来的长寿者增多,那么城市人的1+2模式(老年家庭模式)会增长成为2+2模式,即一对60岁左右的夫妇与一对80左右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模式。可见,如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老年家庭成员总数普遍要比青年家庭成员的总数为大。所以2+2或1+2模式将是一种非常惨淡的模式,而2+1模式则比较轻松和欢愉。

很多人没有把家庭的变化趋势纳入未来人口变化的分析渠道,把人口抚养关系的4:2:1理解为家庭结构的4:2:1,这既不妥当也回避了未来普遍存在的老年家庭问题。可是,还应该注意到,现实生活是绝不会铁板一块地出现城市人只与城市人通婚的现象的。那种4:2:1 的抚养关系只在城市人相互通婚的家庭出现。如果未来城市人与农村人通婚,这种状况就会有所抑制。因为农村的出生率远远大于城市。据笔者估算,农村的婚育夫妇有两个孩子的非常多(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至少有两个孩子)。这大约可以作为未来社会4:2:1抚养关系出现的缓冲带吧。

尽管如此,二十一世纪的一对青年夫妇的生活压力还是非常沉重的。我们娇惯了二十多年的孩子能否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呢?

标签:;  ;  ;  ;  

六大人口问题将日益困扰中国_性别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