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角--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角--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角——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版论文,理论论文,新视角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11-0051-02

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普及的学问,但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许久以来我们的教材和授课内容单薄,论理简陋,缺少独立分析和彻底思考的科学精神。要改变这种不愉快的状况,依我的看法,首先应当从研究者做起,极大地改进我们的研究和教学,真正把科学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新近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值得重视。本书的前两版分别在1990年和1994年出版,作为高校研究生的教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次新版又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其中大部分章节是重新撰写的。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从近代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到“蒸汽机革命”时期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剥削抗争的思想武器到东方落后民族反帝和现代化运动的工具,从19世纪西欧社会的小小思潮到当代的世界性多元思潮和运动,世界社会主义与更为广阔的世界历史总进程始终处在互动之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它的“原理”也处在不断的演进积累和改变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进程中阐述理论的演化,细心地分辨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原理”的变化,要比脱离历史而静观地叙述“原理”更合理得多。当然,这种做法并非这一新版所独有,但本版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从体系、视野到论述都比以前的版本大大扩充了,把历史叙述的范围一直扩展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近期发展。在吸取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的基础上,这个新版以当代的眼光重新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一百多年社会主义史,这是本版比以往的教材优越的地方。

这本新教材力图面对事实,说出实话和真话。这一点讲起来简单,却是科社研究和教学中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起,社会主义一百多年发展中的起伏曲折,远比最初人们的浪漫预测来得复杂。其间理论所经历的挑战和变化,实践中的反复和挫折……种种深刻的矛盾与冲突,是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正视,不容回避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真诚的科学家,他们始终把科学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马克思曾尖锐地提出:一个人如果不是从科学本身的要求出发,而是服从某种外部利益的要求,那他是卑鄙的。(见其所著《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二卷)恩格斯则说,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大公无私,就愈是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然而从苏联斯大林时代起,这种科学的毫无顾忌精神在舆论钳制下消磨殆尽了!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必然付出代价,在人民中失去自己的声誉。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以来,我国情况有很大改观,与整个理论界一起,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也有很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和其他学科相比,进步仍然不够。在许多问题上,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仍然不只受思想僵化之苦,还受到外部非科学因素的干扰,既缺少理论的深刻性又缺少现实的敏锐性,结果就付出了日益“边缘化”的代价。为摆脱尴尬,不少科社学者纷纷“逃离”到其他相近学科去另寻出路。对个人来说这诚然是一种出路,但对整个学科来说却不是办法。我以为,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立足本学科,以真正的科学态度和彻底的反思精神,对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做理论上的深刻探讨,用令人信服的理论来为自己争回荣誉。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学者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新版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则在历来把“稳妥”放在首位的教材编写领域中把这个方向又推进了一步。我的感觉是,在这本书中,对许多重要问题的分析是大胆的和鲜明的,对我们时代发展方向的感觉是敏锐的;它力图本着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深思精神去解决人们久已关心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

由此出发,在这本近46万字的书中,有不少部分是写得十分认真和扎实的。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叙述中,在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中,在对当代中国和国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和分析中,都看得出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在收集分析了大量材料,对研究对象有了确定的评价之后才下笔的。从而本书也就比我以往读过的不少教材更具学术性和说服力。在这个基础上,有些章节和有些论点应当说是精彩的。例如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并非简单重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点,而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可以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也比过去的各种教材更讲求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逻辑自身的分析,更多说理而更少空洞乏味的“吆喝”。再如,对当代托派作出的分析和评价比以往更符合事实:一方面指出了托派的“左”的固有特性,另一方面又承认它“信奉科学社会主义”,并注意到它对苏联模式的根本弊病和失败原因的揭露所具有的深刻意义。我以为,有心者如果从这些地方出发做进一步的研究,有望取得引人注意的成果。

笔者不准备说,这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在某些问题上笔者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前面刚刚说过,书中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一章是很好的章节。可是在谈到晚年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非资本主义可能性的论述时,观点似乎不够清楚,似乎是模糊地沿袭了时下流行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说(尽管已经承认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一设想中的重要地位),而此说在我看来是一种对晚年马克思的误解。再如,本章没有特别指出无产阶级自我管理在马克思社会主义设想中的重要性,而我以为,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中居于核心地位。又如,书中断言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到这一政权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见该书第118页),也与我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解不同。第二章则一开始就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跳到了列宁,中间似乎流下了一大段空白,既没有对列宁主义之前俄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回顾,也没有对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国际运动的论述。这样做,似不易看出列宁主义产生的复杂的民族和国际背景,并多少给人以领袖个人一手包办思想创新的印象。书中关于苏联模式是“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笔者同意的,但把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规定为“过度集权”,仍有可商榷的余地。我以为,苏联模式的根本特征在于,由于国家生活从根本上缺少民主,它是一种由领袖及其执行者代替人民大众对社会实行管理的“代管制”社会主义(如罗莎·卢森堡早就表示过担忧的那样),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规定的那种由人民大众实行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从性质上说是专制的,似不宜仅仅归结为一个集权是否“过度”的“量”的问题。当然,以上这些都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愿意提出来与本书编写者商讨。

本书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史过程的基本观点,这是很正确的。近代以来人们的理性能力大增,主动选择和主动创造的范围无比扩大,理性却也由此自我膨胀,从而产生出类似罗素所说的“权能哲学”的思想。这种“权能哲学”对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有过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在人们心目中牢固树立起“历史是自然史进程”的信念,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我们应当意识到,科学社会主义虽然以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认识为基础,并由此给能动的行动开辟了新的天地,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类自然史的性质。而且,所谓历史发展规律从来都是具体的,以为在一个特定时代可以一劳永逸地把它们发现出来,而不需要根据历史的发展变化去不断重新把握它们,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我们的社会主义研究应当跳出以往只总结“经验教训”的做法的局限,对历史发展中那些明显违背我们的既定理论的重大现象重新作规律性的认识,换句话说,重新总结马克思以来的世界历史,重新总结马克思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并由此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我们的预见。这才谈得上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就需要一批通过独立的学习思考,既培养起理论勇气和志向,又积累起深厚的理论素养的探索者来从事这项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次新版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应当成为重要的参考书。

标签:;  ;  ;  

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角--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