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赵 颖/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一。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思想当代价值
一、前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体系中,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从阶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他从理论上证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是通过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实现的生活富足,是在消灭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实现的。
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有着其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启示背景,这两个方面的背景历史,构成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诞生的土壤。在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之后,以机器大工业和雇佣劳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制度在欧洲各国迅速推开并建立起来。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所包含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也暴露无遗。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社会历史背景成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诞生的基础。
而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及其压迫和剥削的过程中,欧洲的三大空想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即建立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无压迫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之所以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道德情感出发而设计的制度,并非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他们仅仅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性模式,但是对于道路的设计尤其是从什么方面去建设社会主义,却提不出自己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三、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要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并且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批判。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要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要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在生产关系上处于掌控权利方。而物产阶级由于并不掌握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通过受雇于资产阶级,从而获得生活资料来生存。而资产阶级正是通过雇佣和被雇佣这种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来对无产阶级的劳动形成剥削关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获得超额利润,积累财富。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大众化,就是以人民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并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新时期下,我们更应注重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大众化,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直处于进化和深化中;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传播媒体方式等都在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共同富裕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中,制度设计应当是共同富裕理论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我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演进,我国的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当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富裕思想的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普及教育,需要一批理论工作者充当传播者和解读者,他们的哲学素养和哲学修为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因此,应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大众化传播者和解读者的哲学素养。一方面传播者和解读者应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另一方面,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宣传和推广。
第三,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生产力较高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实现按劳分配,二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按需分配。在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中,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因此能保证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实现。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意义
③我国宪法第37条捍卫公民的人身自由,仅授权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逮捕,并明文禁止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启示下,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也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即由存在剥削的资本社会过渡到没有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马克思分析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研究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应当说,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很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甚至是共产主义社会。
要强化政策供给和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探索建立政府、高校和众创空间之间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既全方位支持科技型企业众筹创业,又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促进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双创”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构建大数据平台,做好创新创业统计监测工作。要细化关键政策落实措施,定期梳解制约科技创新创业的痛点堵点问题,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五、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价值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大众化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我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届领导集体均对我国的现实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且快速发展。从1978-2018年,我国GDP快速增长,维持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号召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累计了一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价值。
从当前理论界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导致财富分配向资本要素倾斜,这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极度缺乏资本,所以从税收等政策的设计上就向资本要素倾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红利;二是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调节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差距非常大,而在政策设计时候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而后续的改革也未能对收入调节机制做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三是监督约束体制不完善导致不合理不合法收入的存在,这是由于监管和监督制度未能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导致了从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漏洞,给部分人形成了钻国家政策或者法律空子的机会,从而导致部分人获取较为巨大的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收入。
对于“女佛山后寺萧涧秋”寄来的信,个个奇怪,连阿荣和学生。看完信后,陶慕侃“怅怅”,“他失望地将信交给陶岚,陶岚发抖地读了一遍,默了一忽,眼含泪说:‘哥哥,请你到上海去找萧先生回来。’”
参考文献:
[1]赵学清.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探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5.
[2]武宇星.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天津:天津大学,2014.
[3]邱海平.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7).
[4]刘慧.逻辑与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 ,2017(08).
[5]韩英丽.回归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环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01).
[6]周进进,孙迎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及实现[J].人民论坛,2017(23).
作者简介: 赵颖(1992-),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共同富裕思想论文; 当代价值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