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躁狂症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躁狂症住院患者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及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另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采用中文版护士用病人观察量表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前后NOSIE量表7个因子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躁狂症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关键词】 躁狂症;综合护理干预;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307-02
躁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明显且持久的情感亢奋。长期、规范地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精神症状,然而,大部分躁狂症病人病情控制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疾病认知,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康复阶段,往往依从性较差[1],从而影响康复效果。我院对18例住院躁狂症患者在康复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精神康复效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躁狂症住院患者36例,入组标准:均符合我国精神障碍疾病诊断与分型标准(CCMD-3)中躁狂症的相关诊断;年龄>18岁,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无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及沟通障碍(如聋、哑者)。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2.4±13.2)岁;病程1~10年,平均(4.3±2.0)年;小学5例,初中12例,高中10例,高中以上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躁狂症常规药物治疗以及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改善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内容概括如下:①疾病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躁狂症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常用的药物名称、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症状与处理等。同时,要着重向患者强调,在精神康复阶段药物维持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②心理状态干预。躁狂症患者在病情基本控制后,怎样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适应角色变化、缓解疾病羞耻感是心理状态干预的重点。护理人员可通过言语鼓励、情感支持、社交活动、家属陪伴等措施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提高康复决心。③行为干预。在患者病情基本控制后,指导患者自我服药管理,每天按时、按量服药,不藏药、不吐药;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按时起床、就寝,培养兴趣爱好,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指导患者掌握情绪调控方法,如深呼吸法、音乐疗法、运动法等。
1.3 评估指标
分别在两组患者护理前(入院时)及护理后(出院前1d),采用中文版护士用病人观察量表(NOSIE)[2]进行康复效果评定。该量包括了社会能力、兴趣、个人卫生、亢进、精神症状、退缩以及抑郁在内的7个因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达,组间或组内比较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OSIE量表7个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NOSIE量表7个因子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躁狂症是常见的心境障碍类型之一,若病情控制不良,容易长期、反复性发作,进而会导致病情迁延、患者人格退变以及社会功能损害。在躁狂症患者急性期过后的康复阶段,多数躁狂症患者受到疾病认知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差、睡眠障碍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而致使病情极易反复,康复效果不理想。本组对18例住院躁狂症病人实施包括疾病认知干预、心理状态干预以及行为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前后NOSIE量表7个因子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躁狂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艾桂荣,汤瑞娟,左平霞.整体护理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4):3388-3390.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4-217.
论文作者:吕景贤,万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躁狂症论文; 患者论文; 病情论文; 效果论文; 量表论文; 因子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