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柴垛与毛毛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柴论文,毛毛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关注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随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政府达成协议暂告平息。回顾4个多月的风风雨雨, 在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上,是通过军事手段,还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场危机,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问题。尽管世界各国舆论强烈呼吁外交解决危机,尽管俄、法、意、中国以及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一直在积极进行外交努力,尽管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明确拒绝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基地,尽管伊拉克已经作出明显的妥协姿态,但美国仍在接连不断地向海湾地区增派军事力量,并对伊拉克发出越来越强硬的武力威胁,代号“沙漠惊雷”的军事打击一触即发。
美国为什么总跟伊拉克过不去?萨达姆为什么不怕克林顿?美、英两国又为什么那么“铁”?
核查主席无功而返
今年1月22日, 联合国负责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巴特勒,从中东匆匆返回纽约联合国总部。人们原以为他的伊拉克之行能有助于缓解美伊武器核查危机,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巴特勒是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的关键人物,他所领导的特委会的核查结论直接关系到联合国是否取消对伊拉克已实施长达7 年多的全面制裁。
1月19日巴特勒赶赴巴格达时, 正值武器核查危机中的主要对立方伊拉克和美国矛盾激化之际。由于美国人垄断了特委会武器核查小组,坚持要进入包括几十处伊拉克“总统属地”在内的敏感地点进行全面核查,伊拉克一怒之下,宣称要将联合国的武器核查人员全部驱逐出境,并不惜动员百万人来打一场“伟大的圣战”,以迫使联合国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
伊拉克本来就对巴特勒没有好感,多次公开指责他为美国效劳。这次又发现,巴特勒并无意在武器核查问题上作出让步,也没有在解除制裁问题上作出暗示。伊拉克坚称,它已按联合国有关决议完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销毁工作,联合国仍要核查,是因为美国从中作梗故意找茬所致。但巴特勒说,目前联合国核查人员仍怀疑伊拉克有生化武器研制设施和材料,要继续进行核查。双方立场南辕北辙,巴特勒不得不无功而返。
主和反战力量不小
由于美国坚持强硬立场,伊拉克不愿全盘接受美国的要求,美国一再声称,如果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达不到美国的要求,美国就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以俄罗斯为首,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地中海沿岸国家为辅,组成了强大的“主和反战联盟”。
俄罗斯是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爆发以来,在国际上带头进行外交斡旋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力阻美对伊动武有助于恢复其大国地位,并能够扩大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和提高在阿拉伯世界的声誉。同时,伊拉克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最大经贸合作伙伴之一,俄伊双边贸易额每年有12亿至15亿美元。如今,俄伊双边贸易额几乎等于零。俄伊之间目前未能实施的经济合作计划总价值已超过60亿美元,主要涉及石油开采和加工、铺设输油管道等方面合作项目。此外,原苏联曾是伊拉克武器的主要供应国。
据俄有关专家估计,伊拉克目前拖欠俄罗斯的债务已达70多亿美元,而自1990 年以来, 俄因联合国对伊实行制裁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已达100多亿美元。如果伊拉克再遭受军事打击, 伊拉克偿还俄罗斯的债务将变得遥遥无期。
而美国昔日的盟国——西欧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此次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的立场之所以同美国相左,也有各自的打算。
从地理上看,对于缺乏石油资源的意、法等国,保持中东石油供应国的政局稳定符合它们的战略需要。如果美国再次对伊拉克动武,势必导致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波动,西欧地中海沿岸国家将为此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另外,西欧地中海沿岸国家也试图打破美国主导欧洲事务的局面。二战结束后,这些国家是依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逐渐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美国因此一直将这一地区视为它的势力范围。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加强,这些国家更多地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再盲目地听从某一大国的指挥。法、意等国领导人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多极化格局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美英合作天衣无缝
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美国说什么,英国就支持什么,英国为什么跟得这么紧?
首先,就眼前来说,克林顿正逢多事之秋,不仅内外政策多受国会的严重掣肘,还遇到绯闻的困扰,克林顿急需一种振奋力量。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国内如日中天,支持率达70%以上。美英又有天然联系的纽带:克林顿与布莱尔是牛津大学校友,两个人共同点很多,布莱尔自然成了克林顿的“雪中之炭”。
其次,从长远看,在介入地区冲突方面,美国竭力避免“单刀赴会”,需要英国这个军事大国的配合。在海湾战争、波黑维和,乃至此次伊拉克核查危机,莫不如此。
再次,英国生活在美国与欧洲之间,难以左右逢源。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日趋衰落,向东,为法德主宰的天下;只有向西,紧靠传统的盟友美国,才能继续维系某种大国的地位和形象,进而加强它对世界事务的影响能力。
最后,英美两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共同的哲学信仰。近年来,由于世界地区间冲突不断,国际安全体系的调整,以及美英两国国会运作的需要,美英“特殊关系”依然存在更大的范围。而且,从总体趋势上看,美英两国的实力都出现相对衰退的现象。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英国的军事力量就会派上用场。
美国真的想打吗?
对于美国急于打击伊拉克的动机有着诸多的猜测,不外是美国想通过军事行动维护它在重要石油产地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通过高技术含量的战争来检验7年来美军的新式武器; 克林顿总统在国内受绯闻的困扰,极欲通过战争手段转移国内的视线。也有说得更绝的,即战后美国历届总统都在海外举过兵,从朝鲜战争到越战,从入侵格林纳达、海地到海湾“沙漠风暴”行动。克林顿目前执掌下的美国,正值经济稳步增长、国家财力雄厚之时,他能甘愿养兵不用,在历史上留下空白吗?
其实,美国政界要人中也多有喊打之声。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特伦特·洛特就大打出“口”,他说要干就干到底,一定要把萨达姆整下台去。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也说:“我们不能容忍伊拉克这个研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政权。”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伯杰更是详细解释了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他说,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威胁到美国人民的安全,因为一旦“这些武器扩散到无法无天的国家,再从这些国家流入恐怖分子和国际犯罪分子手中,将是今后二三十年内我国人民面临的最危险的安全威胁”。
法国则有一政治学教授对美国使用武力的动机做了独到的概述。他说:“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的唯一解释就是它对自己在中东政治中的信誉下降感到失望。”由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美国作为和平进程调解人的声誉受损,在海湾打一仗,以“恢复美国在海湾的威信”,这对美国来说,也值。
伊拉克叫板美国!
同美国的强大实力比起来,伊拉克显然不是对手,但伊拉克仍要同美国叫板,难道它也渴望打仗吗?
据报道,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曾对来访的外国人说过:“与其慢性自杀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打一仗”的话。自1990年伊拉克入侵邻国科威特以来,联合国已对其实行了长达7 年多的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经济制裁,从而给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迄今为止,已有120 多万伊拉克妇女和儿童死于营养不良、缺医少药。制裁使伊拉克的石油收入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国家经济几乎全面崩溃。虽然从1996年底联合国允许伊拉克每半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以换取急需的药品和粮食,但伊拉克解除经济制裁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为了彻底摆脱经济制裁的枷锁,伊拉克不惜使出“苦肉计”,让美国痛打一番也许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
同时,从目前环境上看,也存在着对伊拉克有利的因素。其一,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中国、俄罗斯和法国都不赞成美国的一意孤行,对伊拉克的正当要求表示同情;其二,中东和平进程受阻与美国袒护以色列有关,这已使阿拉伯世界啧有烦言。
另外,从军事上说,萨达姆也绝非无计可施。美国对伊拉克实施打击主要是从空中进行,美国军政领导人都在派遣地面作战部队问题上出言谨慎。但萨达姆是不怕空中打击的,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伊拉克百姓充当“人肉盾牌”,如果美军的打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那么,强调人权的美国的声誉会受到损害。连美国报业也认为,在美军空袭下生存下来的萨达姆总统将成为阿拉伯青年崇拜的英雄,并可能使伊拉克中止同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所有合作,从而使国际社会失去监督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尽管如此,面对美国军事威胁的加剧,伊拉克国内备战气氛日浓。根据萨达姆总统的号召,从2月1日起,伊拉克开始对男女公民进行为期3个月的军事训练,除萨达姆总统外, 所有党政高级领导人必须接受军训。巴格达电视台每天在激昂的军乐声中反复播放有关军训的场面,其中包括副总统拉马丹等高级官员受训的镜头。首都4 家大报均辟出大幅版面,专门刊登群众军训的报道和图片。在繁华的曼苏尔大街,经常可以看到由萨达姆长子乌代发起组织的蒙着黑头套的敢死队员出没。显然,伊拉克人已经意识到,战争正在逼近。
秘书长妙手“排雷”
就在海湾地区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在国际社会忧虑不安与殷切期望目光的注视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踏上了前往巴格达调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艰难之路。这是安南就任联合国秘书长近14个月来最艰难的一次使命。此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美伊两国是战是和,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
安南此次赶赴巴格达作了精心和周全的准备,尤其是同安理会5 个常任理事国的代表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协商。据联合国官员透露,安南此行带去几套和解方案,这些方案的“底牌”是:伊拉克必须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全面、无条件和无时间限制地开放包括总统府邸在内的所有敏感核查地点,不得以任何理由隐瞒这些地点;核查工作原则上仍由联合国特委会及其武器核查专家主导,但允许安理会成员国派外交代表“陪同”这些核查人员进行核查,以保持特委会工作的延续性和严肃性。
如果上述方案基本属实,则主要体现了美国的要求。美国一再放风说,倘若伊方拒绝安南的调解,美国将不客气地付诸武力。对伊拉克而言,安南的巴格达之行是最后一次“关键机会”。
2月20日,安南抵达巴格达。 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这位“撮合高手”的一言一行。
2月23日,这位富有外交工作经验的联合国秘书长在持续两天、 总共长达10多个小时的艰苦谈判中,坚持了原则,圆满完成了安理会的重托,促成了和解协议的达成。协议规定:伊拉克不加限制、无条件地向联合国特委会武器核查小组开放包括8 个总统府邸在内的伊拉克境内任何地点,以便核查小组执行核查任务。
至此,因美国大举向海湾地区增兵、并威胁要对伊拉克动武而日趋紧张的核查危机终于得以初步缓解,和平的希望再次降临。
另据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安南与伊方达成协议表示谨慎赞同。但他称,只要伊拉克违背诺言,美国有权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克林顿说,重要的不是听伊拉克说了什么,而是看它做了什么,“我们得看伊拉克是否言行一致”。由此可见,克林顿对伊拉克能否遵循诺言存有疑虑,或者是为自己下不了台寻个借口,以便找茬动武。克林顿同时命令驻海湾美军原地待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密切注视伊拉克的行动。
看来,海湾上空的战争阴云还未完全消散,结局如何就看美伊双方能否“和平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