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的震动和希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来自教育部的消息,国家将在3年内分别向北大、 清华两所高校注资18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其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并要求将其中的相当比例用于提高教师收入。这项改革措施最直接和让人称道的效果是使教师收入增加,北大、清华的教师最多的一年可拿到5 万元人民币的津贴,加上工资,年收入可达7万多元人民币。
教育部也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协议。这两所高校3年内各将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注入的12亿元人民币。 复旦大学的安排是将这笔资金中的1/3用于教师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大师级教授每年可享受令人眩目的20万元人民币的津贴。
改革力度:打破“铁饭碗”
此次改革要求各高校精简机构,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这意味着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不再是终身制。并要求高校实行优劳优酬,工资与岗位、工作业绩挂钩,对优秀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采取重大奖励措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改革方案基本相同,教师分为9个等级,除原有工资之外每月另外发放教师津贴, 最高级为5000元,最低级为300元。
这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强调高校学科建设是龙头,对于党政管理机构则要进行精简和调整,克服校部机关“政府化”的倾向,教学与科研组织方式也要进行改革,以提高效率,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二是要强化岗位聘任,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
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通过建立特聘教授制度、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等办法,培养数百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和保持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这场改革将牵涉到全国每一所高校中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方案的一出台,无异于在宁静的校园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掀起不小的波澜。一度不受侵扰的“象牙塔”内,也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风暴”。
先行一步的四大高校“炸了锅”
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本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试点院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清华大学,尽管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在教工代表大会上以97%的高支持率获得了通过,但对一向骄傲的清华人来说也是残酷的,一个马上面临的现实是:清华园里最高与最低收入相差五至六倍,上百名教职工失去了原有的岗位。
清华大学率先将岗位聘任和大幅增长骨干教师收入的激励机制落实在了行动上。校内有校聘关键岗位、院系重点岗位和一般岗位,共分为9级,所有的岗位都是按需设岗,有相应的职责。在每个人的聘约中, 都要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教师还要提出承诺和计划。如此“军令状”一立,不同的岗位级别也会享受相应不同的待遇。
据清华有关人士介绍,这不是把教授分级,而是把岗位分级。过去评定待遇级别时往往考虑这个人的职称或是他享受了什么特殊津贴,现在却考虑的是他在干什么、能力怎样、业绩有哪些?在同一级别上,可能有教授、副教授甚至是讲师,淡化了身份,强调了岗位职责。
据悉,国内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共有2800多名教师,在此次改革中有上百名教职工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他们中有的提前退休、有的转到校内后勤等其他部门工作,还有数十人被转到了校人才交流中心,等待“流动出去”。
另一改革试点北京大学校方尚未正式公布改革方案。据悉,北大与清华相似。
然而施行了近50年“大锅饭”和“铁饭碗”的高校人不可能那么平静地接受改革新招,“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引出“炸了锅”的反映也属正常。有人忿忿不平地说:都50多岁了,辛苦工作了那么多年才熬到了副教授;可别人才30岁,甚至有的还是自己的学生,怎么竟然挣得比我还多?据闻,在4个试点高校中有去找领导哭闹的、不上课的、 愤然跳槽的,还有人冲到上级机关“告状”的。
改革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出现的问题的确不少,但教育部和各校的改革决心都依然坚定。因为只有改革才有希望,如果不改革就一点儿希望也没有了。
不改的现状是什么?
在一片哭哭闹闹的风波之后,高校的现状的确让人不寒而栗。“科教兴国”是人们都熟知的道理,可是高校担负着“科”与“教”的双重任务,自身却面临人才严重流失的窘境。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无疑与投入大有关系,我国1998年教育投入109亿元,只相当于哈佛一所大学一年的经费投入。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30%以上的高校教师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进一步统计发现,年轻教师准备跳槽的人更多,45岁以下的教师想跳槽的比例竟达41%。这41%以上的年轻教师想跳槽的第一位考虑因素就是收入。原来,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与他们的期望距离还有太长的一段差距。以北京为例,多数高校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1320.89元, 而他们期望的平均月收入为3568.97元。
这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现实。在著名的清华、北大,从这儿毕业的学生每年能挣多少钱?而辛辛苦苦教书人每年能挣多少钱?不言自明的尴尬是,这些最高学府的老师只要走出去,甚至就近在咫尺的中关村,每年的收入又该翻上多少倍?老师无法过上一种即有学识又有体面的生活,就会被社会上一些人瞧不起。
高校没有吸引人才的优势,怎么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呢?
除了跳槽到企业或者公司,还有相当大比例经过多年培养的优秀人才流向了海外。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0万人,至今只有7万余人学成回国。北大物理系无疑是一个人才济济、 高分生云集之地,据称自高考恢复以来,历年占学生总数1/3的最优秀学生都选择了出国,仅在美国就超过了500人。
分析了造成人才流失的几个原因:第一,知识分子工资待遇低,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低;第二,目前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第三,缺乏有计划的、合理的经费资助;第四,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人浮于事,干好干坏都一样。
由此看来,高校改革的任务迫切而又艰巨,而这次改革确实切中了要害,它在高校中引起的强烈震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人才格局的一次重组
提高待遇,建立激励机制是为了吸引人才,而高校改革之后环境的不同会不会引起人才格局的一次重组呢?
北京某著名高校近些年的发展势头很是迅猛,教师队伍也急剧扩增,尤其急需中青年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据悉,仅去年一年,从北京另一所高校“跳”到该校的教师就有20余人。而此次改革后该校教师的收入增长幅度很大,显然更是魅力大增。事实上,如果想留住人才,就得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有收入方面的;也可以有科研条件方面的。无论过去多有名,现在只能真正搞好,才不怕别人挖墙脚。
据悉,在四大高校改革试点之后的2至3年时间内,我国的高校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并按照规定程序在校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老规矩也将被彻底破除。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不再是一朝加冕,荣耀终身,而必须名副其实才行。
大学校长不再管吃住
除此之外,学校后勤滞后、住宿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各校庞大的后勤系统也在改革之列,这方面的步骤更是让人刮目,方向是整个后勤系统脱离学校成立后勤集团,自负盈亏但又全力为此服务。
让大学校长们感到轻松与幸运的是,他们肩上的担子中少了一部分管理学校的“权力”,长期以来,这些繁忙的大学校长既要抓教学、搞科研,还要亲自过问师生的吃住等问题。新的模式是现在大学兴起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解决了让校长们挠头的急事难事。他们妥贴安排学生的起居,甚至为学生订好每日菜谱。
人口12亿多的中国目前有1021所全日制普通高校, 在校生超过300万人。政府已决定迅速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
北京一些高校近一半学生宿舍使用期超过40年,其中1/3更是“年近半百”。6到8人分享一间十几平方米宿舍司空见惯。权威部门统算,我国高校还需要新建57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至少要投入57.8 亿元人民币。
上海市计划明年年底前将全部37所高校的后勤部门与行政管理机构分离,并入覆盖全市的后勤服务中心。全国大部分高校正在进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直接使学生受益。教育部计划在3到5年内,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或许,精明的企业家已发现了服务高校的巨大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