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论文_朱林

解放军第208医院 高干科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抽选我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8例,有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其中1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6.7%;对照组中,显效5例,有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其中9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0%。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综合护理,能够提高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综合护理措施

老年人心内膜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1]。现抽选我科收治的30例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8.5±2.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70.3±1.9)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发热、乏力有关。

(3)焦虑:与反复发热、担心预后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检查、预防及治疗的知识。

(5)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病情观察

(1)观察体温变化

动态监测体温变化情况,每4~6小时测量体温,并准确记录体温变化,绘制体温曲线,以判断病情进展及用药效果[2]。

(2)观察皮肤黏膜变化

观察皮肤黏膜的变化情况,评估皮肤有无瘀点、色泽有无改变、指(趾)甲下线状出血等情况以及是否消退。

1.2.2发热护理

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要保持患者皮肤干燥舒适,保持病房内安静通风,出汗较多时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注意休息,患者发生寒战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必要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1.2.3抗生素应用护理

(1)及时、准确的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严格按照要求时间准时用药。

(2)观察药物作用及副作用。

(3)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症状、细菌耐药的产生等。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密切观察症状及体征,及时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

(4)由于抗生素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应经常更换穿刺部位,注意保护血管,可使用静脉留置针。

1.2.4饮食护理

(1)宜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用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

(2)对于食欲较差的患者,要向其解释营养摄取在适应机体代谢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3)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进食能力,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

(4)做好口腔护理,以增进患者食欲。

1.2.5并发症护理

(1)栓塞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因此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起血栓脱落[4]。

(2)注意患者有无腹痛、头痛的发生。

(3)对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尤其要警惕肺栓塞的发生[5]。

(4)一旦发现栓塞的征象,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处理。

1.2.6心理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预后及自我护理。

(2)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放松。

(3)多多鼓励患者,为其列举同类疾病、相近情况的成功案例,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4)指导患者家属及亲友多给予患者关心及支持。

2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2.1治疗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

2.2护理满意度

以满分100分进行评定,60分以下视为不满意,60~80分视为满意,8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3结果

3.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来说,瓣膜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但感染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6]。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狭窄处的感染虽属于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需做好鉴别诊断。对于老年患者更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加强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8例,有效6例,治疗显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93.3%,其中1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6.7%;对照组中,显效5例,有效5例,治疗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6.7%,其中9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0%。可见,观察组中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患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不适感减轻或消失,大多数患者活动耐力逐渐增强,焦虑程度减轻,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及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综合护理,能够提高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芸韵.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2(49):244-245.

[2]李艳杰,钱秀红,李爽,宋艳玲,张玲玲.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5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223.

[3]宋强英.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4,(33):143.

[4]窦玉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60-162.

[5]曹淑梅,耿志伟,张伟华,王小彬.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72例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旬刊,2013,(9):149.

[6]徐燕梅,王竹,任燕,付丽娟.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6):161.

论文作者:朱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论文_朱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