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十大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崇良,余朝晖[1](2019)在《张琪玉学术思想分期及其研究特点》文中提出纵观张琪玉教授学术研究历程和治学道路,其学术研究分期及其研究特点非常明显。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2年至1976年为张琪玉学术研究的第一个时期,即为知识储备积累期。这一时期,张琪玉因形势或需要调动工作单位,其学术研究表现出研究重点随着工作单位变动而转移的特点;1977年至2017年为张琪玉学术研究的第二个时期,即为成果繁荣鼎盛期。这一时期,张琪玉学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了一个从检索效率的角度来研究各种文献检索方法的学派。其学术研究风格和学术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即:注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阶段性、系统性、突破性、结论性和前瞻性。
李静瑞[2](2019)在《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史论结合法,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研究了网络知识活动,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网络知识生产、网络知识传播和网络知识悖论,对其方式、利弊及其运行规律进行归纳抽象,形成了完整的网络知识理论体系。并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采用总论、研究视角阐述和分论的研究结构。本文涉及较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主要有: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论、与真理论相统一的价值论、认识活动和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论、网络知识传播与管理论、认识的群众主体论。网络知识论是对基于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和电子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的知识活动方式的相关特点、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理论、网络知识生产理论、网络知识传播理论和网络知识悖论。相较于传统知识活动,网络知识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得益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知识获取、生产、传播的主体都打破了精英垄断,有由精英垄断向普通大众下移的大众化趋向;二是同样源自于电子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三是源自于web2.0以来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网络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都具备强交互性的特征。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透视和考察,网络知识获取实质上属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一种间接经验获取新方式;网络知识生产理论既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开放性理论品格和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亦融通了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思想,从而多维度呈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知识传播理论体现了知识渗透价值理论;网络知识活动中的一系列悖论是网络知识活动中所衍生和呈现出的对立统一的新形式,也可作为网络时代认识论中对立统一的新形式。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对所有网络知识活动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网络知识论”的概念对之进行概括。第二,详细探讨了电子网络空间中的知识悖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应对之策。第三,在对网络知识理论的每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都对之进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的解读和考察。
付天松[3](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指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许剑颖[4](2011)在《搜索引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先论述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总结相关文献对搜索引擎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从搜索引擎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假设这个全新的角度来看,目前搜索引擎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在于搜索引擎的设计理念深受传统文献检索思想的影响。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搜索引擎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最后结合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分析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赖茂生,屈鹏[5](2008)在《用户搜索行为研究代表性工作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因特网用户数量的激增,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对因特网用户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企业界主要关注因特网用户的需求,包括服务的种类、质量和体验等方面;学术界关注因特网产品和服务开发的基本原理、用户特征、用户认知和因特网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等问题。但无论是关注切实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还是关注理论问题,因特网用户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现阶段情报学学术界对因特网用户及其搜索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这里的搜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大致可以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搜索(Searching)、查寻(Seeking)和浏览(Browsing)。
柳群英,吕青[6](2008)在《网络信息服务检索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简要阐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并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包括自然语言检索和多媒体检索,以及检索技术的发展方向。
黄静[7](2008)在《网络信息检索发展方向展望》文中认为对大多数用户而言,检索并不意味着发现,而是获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是网络用户所渴望的,也是网络信息检索研究者努力的方向。真正理解用户检索意图的网络检索工具已初见成效,并在不断壮大。
王颖春[8](2007)在《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入手,从ICP方面因素、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数据的标引质量、检索入口词的选择、检索人员的素质、用户语言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对用户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检索策略以提高检索效率。
王淑群[9](2006)在《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与对策》文中指出文章针对网络信息检索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王知津,孙立立[10](2006)在《信息服务评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功能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已成为我国各信息服务机构业务发展的主流[1]。在信息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为了能给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更加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开展对信息服务评测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是非常重要的。
二、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十大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十大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张琪玉学术思想分期及其研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张琪玉学术研究知识储备积累期(1952—1976) |
1.1 张琪玉知识储备积累期学术研究的重点 |
1.1.1 译介前苏联相关理论和思想 |
1.1.2 对我国图书情报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
1.2 张琪玉知识储备积累期学术研究的特点 |
2 张琪玉学术研究成果繁荣鼎盛期(1977—2017) |
2.1 张琪玉成果繁荣鼎盛期学术研究的重要特点 |
2.1.1 注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2.1.2 注重研究的“阶段性” |
2.1.3 注重研究的“系统性” |
2.1.4 注重研究的“突破性” |
2.1.5 注重研究的“结论性” |
2.1.6 注重研究的“前瞻性” |
(2)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网络知识获取 |
(二)网络知识生产 |
(三)网络知识传播 |
(四)关于网络知识活动研究现状的思考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网络与电子网络 |
(二)知识、知识实践与网络知识实践 |
(三)网络知识论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知识论研究的理论指引 |
一、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 |
二、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论 |
三、与真理论相统一的价值论 |
四、认识论中的对立统一论 |
五、网络知识传播与管理论 |
(一)中国特色网络知识和文化思想 |
(二)网络知识环境的治理和管控 |
六、与群众史观交汇的认识主体论 |
(一)人民群众:从历史主体到认识主体 |
(二)从群众合力创造历史到合力生产知识 |
七、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的新形式 |
一、知识获取:传统与网络方式的对比 |
(一)传统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主要特点 |
(二)网络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主要特点 |
二、网络知识获取利弊简析 |
(一)网络知识获取的优越性 |
(二)网络知识获取的局限性 |
三、知识获取的网络通道与传统方式之间:取代还是共生? |
四、基于间接经验的网络知识获取 |
(一)知识获取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二)毛泽东:“文字与技术”——间接经验获取的介质与推动力 |
(三)基于技术进步的间接经验获取新形式——网络知识获取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知识生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多维呈现 |
一、知识生产与网络知识生产 |
二、从传统知识生产到网络知识生产的变革 |
(一)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从人造固态物到计算机和电态互联网 |
(二)知识生产的机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
(三)知识生产的主体:从知识精英垄断到网民大众参与 |
(四)知识生产的样态:从凝固到动态 |
(五)知识生产者的远程即时互动:从“物理在场”到“虚拟在场” |
三、网络知识生产的益害权衡 |
(一)网络知识生产开放性利弊析辩 |
(二)网络知识生产大众化利弊探究 |
(三)网络知识生产动态化利弊争持 |
(四)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时空转换利弊论争 |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多维呈现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理论呈现 |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群众主体论呈现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知识传播:价值渗透知识的新形态 |
一、基于传播技术变革的知识传播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
(一)基于知识传播技术变革的知识传播方式的变迁 |
(二)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
二、网络知识传播的特点 |
(一)知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
(二)知识传播功能的分众化 |
(三)知识传播操作的强交流互动性 |
(四)浅传播与深传播并存 |
三、关于网络知识传播的深层思考 |
(一)网络知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趋向具有相对性 |
(二)网络知识传播易于导致知识产权遭受侵犯 |
(三)网络知识传播彰显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
(四)网络知识传播可能导致公众话语权被误导 |
四、网络知识传播中的价值渗透 |
(一)价值渗透知识——传播正向知识,引导网络空间渐清趋朗 |
(二)知识环境影响认知观念——加强对网络知识空间的治理和管控 |
(三)借力互联网络——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知识悖论:矛盾学说的新呈现 |
一、民主化与权威性悖论 |
(一)网络知识活动的民主化与权威性之冲突 |
(二)悖论缓解:建构完善的网络知识质量控制机制 |
二、共享性与专有性悖论 |
(一)网络知识的共享性与知识专有性之抵牾 |
(二)悖论破解:借助社会制度变革走向共享 |
三、便捷性与“知识沟”悖论 |
(一)网络知识活动的便捷性与“知识沟”扩大之论争 |
(二)悖论缓解:培养知识兴趣,增强自控能力 |
四、“奥威尔悖论” |
(一)何谓“奥威尔悖论” |
(二)网络知识题域中的“奥威尔悖论” |
(三)应对策略:培育因特网信息素养 |
五、对立统一:网络知识悖论的实质和核心 |
(一)对立统一: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共同核心 |
(二)网络知识悖论中的对立统一——认识论核心的新形式 |
六、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搜索引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2 搜索引擎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假设 |
3 搜索引擎发展趋势思考 |
3.1 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特点 |
3.1.1 信息需求多元化 |
3.1.2 信息需求的即时性、动态性 |
3.1.3 信息需求的精确性 |
3.1.4 信息需求个性化 |
3.1.5 信息需求知识化 |
3.2 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
(5)用户搜索行为研究代表性工作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因特网的用户交流与信息利用 |
1.1 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模式的变化 |
1.2 网络社会的影响 |
2 用户认知与行为研究 |
2.1 信息检索的用户认知研究 |
2.1.1 Belkin与ASK理论 |
2.1.2 从信息检索交互到信息查询与检索 |
2.1.3 其他代表性工作 |
2.1.4 信息检索用户认知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
2.2 相关性研究 |
2.2.1 用户认知研究与相关性研究 |
2.2.2 Tefko Saracevic对相关性的研究 |
2.2.3 S.Mizzaro对相关性研究的贡献 |
2.2.4 相关性和信息检索理论与实践 |
2.3 人类信息行为 |
3 用户—系统交互的研究 |
3.1 HCI研究与信息检索 |
3.1.1 信息检索系统界面设计 |
3.1.2 用户界面设计中的信息检索要素 |
3.1.3 HCI研究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 |
3.2 相关反馈技术及其发展 |
3.2.1 相关反馈的理论问题 |
3.2.2 信息检索模型中的相关反馈技术 |
3.2.3 相关反馈技术的发展趋势 |
3.3 信息系统的无障碍环境 |
3.3.1 无障碍性 |
3.3.2 无障碍性法规与标准 |
3.3.3 代表性工作介绍 |
4 因特网用户搜索行为研究 |
4.1 因特网用户搜索行为 |
4.1.1 因特网用户搜索行为研究类型 |
4.1.2 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
4.1.3 因特网用户搜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Web2.0及其信息搜索 |
4.2.1 Web2.0及其组成要素 |
4.2.2 Web2.0的信息组织与搜索 |
4.2.3 网络搜索行为研究展望 |
5 用户搜索行为研究方法 |
6 结束语与展望 |
(7)网络信息检索发展方向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用户与网络信息资源 |
2 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 |
3 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方向 |
3.1 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 |
3.2 可视化信息检索 |
3.3 智能化信息检索 |
3.4 多种语言信息检索 |
3.5 个性化的信息检索 |
3.6 一站式信息检索 |
3.7 专业化信息检索 |
3.8 P2P信息检索 |
3.9 分析型信息检索 |
3.1 0 本地化信息检索 |
3.1 1 商业化发展 |
3.1 2 多媒体信息检索 |
3.1 3 基于网格的信息检索 |
(8)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 |
2 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 |
2.1 来自ICP方面的因素 |
2.2 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因素 |
2.3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面的因素 |
2.3.1 对信息的组织和标引缺乏规范控制 |
2.3.2 缺少多媒体视频检索工具 |
2.3.3 匹配算法混乱 |
2.3.4 检索规则缺乏统一标准, 支持功能不同 |
2.4 来自用户方面的因素 |
3 提高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对策 |
3.1 加强宏观调控, 提高网站质量 |
3.2 采用信息过滤技术来提高网络信息检准率 |
3.3 提高信息标引质量及检索语言的专指度 |
3.4 优化网络信息检索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
3.5 对有关的专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标引 |
3.6 建立网络信息导航系统, 提供个性化服务 |
3.7 加强对用户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 |
3.8 对网络检索工具的改进 |
(9)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 |
1.1 来自ICP方面的因素 |
1.2 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缺乏质量控制 |
1.3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面的因素 |
1.3.1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对信息的组织和标引缺乏规范控制 |
1.3.2 缺少多媒体视频检索工具 |
1.3.3 匹配算法混乱 |
1.3.4 检索规则缺乏统一标准, 支持功能不同 |
1.4 来自用户方面的因素 |
1.4.1 用户缺乏信息检索能力 |
1.4.2 用户语言方面的因素 |
第一, 自然语言和专业语言因素。 |
第二, 检索语言因素。 |
2 提高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对策 |
2.1 加强宏观调控, 提高网站质量 |
2.2 采用信息过滤技术来提高网络信息检准率 |
2.3 提高信息标引质量及检索语言的专指度 |
2.4 优化网络信息检索界面, 方便用户使用 |
2.5 对有关的专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标引 |
2.6 用户要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巧, 以提高检索效率 |
2.7 建立网络信息导航系统, 提供个性化服务 |
2.8 加强对用户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 |
(10)信息服务评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服务评测概述 |
1.1 信息服务的概念 |
1.2 信息服务评测的构成要素 |
1.3 信息服务效果评测体系 |
1.4 主要机构信息服务评测 |
2 信息服务要素评测 |
2.1 信息资源评测 |
2.2 搜索引擎评测 |
2.3 信息服务系统评测 |
2.4 参考服务评测 |
3 信息服务效果评测体系 |
3.1 顾客满意度评测体系 |
3.2 绩效评测体系 |
3.3 质量评测体系 |
3.4 综合评价体系 |
4 主要机构信息服务评测 |
4.1 图书馆信息服务评测 |
4.2 政府信息 (电子政务) 服务评测 |
4.3 企业电子商务评测 |
5 结束语 |
四、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十大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张琪玉学术思想分期及其研究特点[J]. 王崇良,余朝晖. 图书馆, 2019(06)
- [2]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D]. 李静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4]搜索引擎发展趋势研究[J]. 许剑颖. 现代情报, 2011(09)
- [5]用户搜索行为研究代表性工作与展望[J]. 赖茂生,屈鹏. 情报学进展, 2008(00)
- [6]网络信息服务检索技术发展综述[J]. 柳群英,吕青. 情报探索, 2008(08)
- [7]网络信息检索发展方向展望[J]. 黄静.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01)
- [8]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与对策[J]. 王颖春. 现代情报, 2007(09)
- [9]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与对策[J]. 王淑群. 图书馆论坛, 2006(02)
- [10]信息服务评测体系研究[J]. 王知津,孙立立. 情报学进展, 2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