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在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6)02—0018—04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下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投入、高消耗。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我国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撑的。

2、高排放、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小机组发电比例高,耗煤就多,粉煤灰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多;立窑水泥比重高,矿山利用率就低,废石和粉尘排放量就多;草浆造纸比例高,耗水量就大,废水排放量就多;低效磷肥比例大,磷矿利用率就低,废渣和废石就多。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3、资源回收率低、浪费严重。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的生产中,已经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国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成了废弃物。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4、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根据经济学的“木桶定律”, 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我国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从农业来看,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服务业来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 不仅低于全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从工业来看,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不高,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5、低效率、低产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回收率低、 经营粗放、管理粗放、结构失衡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低效率、低产出。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但收效并不显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落后原因,也有经济体制不合理因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缺乏,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落后, 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机制是指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愿望和能力,技术进步机制包括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制度、企业和科研部门的关系、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缺乏,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技术进步机制的主要问题是科技部门与企业长期脱节,由此造成技术转移中的摩擦和技术交易费用增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缺乏市场导向,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缓慢。

2、经济体制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利益驱动力。 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不计成本,企业不讲盈利,既无激励,又缺约束,效益不高是传统体制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了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和领域,调动了企业和地方各部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还未触动旧体制的核心部分,仍然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和地方片面追求速度的投资饥渴仍未克服。我国虽然建立起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如价格扭曲是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得以继续的重要原因。一些资源产品定价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国家定价,价格偏低,在企业通过现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有较大获利空间的情况下,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都不够,不仅如此,这种不合理的资源产品定价,恰恰保护落后企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恶果。低水价政策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低价征用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费,能源价格不能反映全部成本加剧能源消耗的增加。为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体制和政策环境,是深化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

3、人口素质低和观念落后并存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不适应集约经济增长的要求。我国缺乏大批受过各类教育和专门培训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达8000万人,占总人口的6.72%,小学文化水平占35.7%,高中文化水平占11.15%,而大学以上文化水平仅占总人口3.4%,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在1994年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6.5%,日本在1990年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7%。与人口素质低并存是观念落后,建国初期,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占工农业总产值70%,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从低水平起步。由于种种内外环境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人们的思想相当闭塞,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数量上的增长,许多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内涵上的提高;重基本建设铺新摊子,不重视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的增长,不重视产品质量上档次;重速度而轻效益;过分注重城市硬件建设,对城市软件建设投入不足;对地方政绩的考核主要看产值和经济增长率,而忽视把资源消耗率和环境受损害程度等包括在内的综合考核,忽视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核,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为此,必须牢牢抓住技术进步这个关键,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府职能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创新”入手,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观念创新是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入手,要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进行再认识,要使广大干部认识到,传统的数量型、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适应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改善生活的要求,不能适应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贯彻到党政机关业绩考核、干部任用的具体标准中去,要使广大干部与群众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牢固地树立效益型、集约型、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 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力求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因此,在统计和考核一个地区的经济业绩时,既要保留GDP这项指标,又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指标。特别是要综合考察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社会发展指标。

2、体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 体制创新要求建立起有利于形成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市场化体制。体制创新重点是要加快改革经济体制,加速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提高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各个经济环节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清除妨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搞好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当务之急是要搞好国有全资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股权多元化改造,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二是要建立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有益于竞争市场条件,即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如果要保持市场的一定竞争度,那就需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三是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制;股份制银行的有效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民营银行的开放;县城金融体系的发展;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等。四是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应逐渐走向合理。资源成本是资源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成本包括资源生产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三部分。合理的资源价格将迫使企业节约资源的使用,从而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产品生产成本、资源稀缺性和供求关系综合确定资源产品价格,促进企业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经营效益,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产品。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五是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完善市场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当今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完成了经济增长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3、政府职能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转变政府职能、 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政府管宏观,即货币、财政收支、外汇收支、劳动就业总量等关系全社会的总量;市场管微观,即资源在地区、部门、企业间的配置。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则和法则,公正执法,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让企业在市场上公开公平地竞争。为此,一是要建设有限的政府。目前各级政府仍然拥有过多的配置资源和干预企业微观决策的权力,因而造成资源浪费和行政腐败。我们要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对政府的权力予以约束。除非必要,政府不要干微观的事情,不要直接在地区、部门、企业间配置资源。即使在市场失灵条件下,政府不得不对微观领域进行干预时,也要尽量同价格、市场等间接手段相配合。如在讨论生产用水如果紧缺怎么办时提出了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由政府、计划部门来确定哪个企业的生产是国家需要的、有效率的,然后给它配水;另一种意见,提高生产用水的水价,使大量耗水的企业难以承受而关闭或迁到别处,这才是更好的办法。二是要建设有效的政府。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提供公共产品上。要建立一个好的市场体系,政府要提供法制,提供规则,依法施政,公正执法。

三是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量用总量手段,必须用行政手段时,应与价格等手段相配合。总量手段是指利率、准备金率、汇率等,总量手段的作用就是要把需求总量调整到与资源支撑能力相适应的水平。至于应该用在微观结构上的哪个企业、部门、地区,是由市场决定的。四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政府减少和改革行政审批,并不等于取消市场准入规则。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如果没有市场准入的约束机制,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通常并不考虑经济的外部性。这就需要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制订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主要包括各个行业的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规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单位产出能耗高、达不到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保护标准,并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投资和生产经营项目,应严格限制其进入。

4、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实质上是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形成生产体系的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历史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也曾遇到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紧张关系带来的所谓“增长极限”问题。跨越这一极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这个手段是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和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最便捷、最经济,从而也是最可行的途径。在当代,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的优化组合及合理使用,更意味着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各环节间的科技含量比重的不断扩大。最近几十年,由科学理论到应用技术,再由应用技术到终端产品之间的转化速度不断刷新。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前景,开辟了新道路,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必须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完善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的机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轨道。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标志,直接起作用并且构成其物质基础的,是技术进步。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意义上说,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永无止境的。从发展的阶段性来说,我国目前的增长方式转变,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通常所说的传统工业的提高,一是实现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这两个方面技术进步的过程。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部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5、结构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新的经济周期或发展阶段的起点。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目的,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保持竞争优势。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不仅要重视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更要遵循产业发展的顺序规律,不失时机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有更高技术含量、附加值更大、环境代价更小的产品或者产业发展起来,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服务业,持续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人员、资本的流动和物资、信息的传递,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供稳固的产业结构基础。在宏观规划的引导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避免地区之间的结构趋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出现生产集中化趋势,即生产要素不仅向优势企业集中,而且向优势地区集中,表现为一些地区的部分产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很强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物流成本低,因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我们应当顺应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因势利导,在不同地区发展各具特色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是代替企业去跑项目、找投资,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共产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依据世贸组织规则,保护本国产业与企业的合法权益。

6、组织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体制加速转型期, 注重调整和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全面实现企业组织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增长集约化极为重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我国很多企业仍然用小生产的办法搞大工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低,零部件的自制率过高。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到产品组装和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先改变“大企业、小生产”以及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一般加工组装型产业领域,应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通过发展小而专的企业实现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在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应支持具有显著规模效益、生产技术水平先进的大企业,淘汰规模不经济、技术落后、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

7、企业管理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必须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只有通过改制,企业才能适应市场。企业不能再依靠政府照顾或行业垄断而生存,而必须依靠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这样企业将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引导企业确立突出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扭转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要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

8、实施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实行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时,人力资源的增长必然是以人力资源“质的积累”为前提,即人力资源必须转化为人力资本。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先进设备要由人来操纵,新的生产资料、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开发与创新也要由人来完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培养高水平的劳动者、经营者与各类专业人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条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涵。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要充分认识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使我国经济真正步入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提高实现集约化增长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

标签:;  ;  ;  ;  ;  

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