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导入的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
2.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上好一堂历史课,课堂设计十分重要。如果有个好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讲《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光》时,我把学生角色化,让学生分组组成哥伦布等船队,并让各组队成员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间、线路、影响等,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4.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热情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5.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己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智商,二是习惯。智商的高低,先天的禀赋是关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对于一个学校的几个平行班来说,学生在天赋方面总体的平均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决定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就只有学习习惯了。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既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比如,我们平时一定也要求过学生学习时要讲效率,但怎样做才能有效率呢?学生并不清楚。我们可以在不断给学生灌输“效率”观念的同时,教给学生很多讲效率的方法:要求学生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自习计划;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前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有了方法,观念上的东西才能落到实际行动中。
三、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1)上课开始,先提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2)设疑。有位学者曾说过:“中国的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课堂,没有问题出课堂;而外国的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3)比较。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4)训练。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2.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论认为,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多问“为什么”,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论文作者:任淑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思维论文; 方法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