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论文_梅文清

如何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论文_梅文清

重庆市开县镇安镇中心小学 梅文清 405400

【摘要】: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上的重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促进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服务。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上的重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我个人认为,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至关重要。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性原则。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表达,使情感教育能得以顺利开展。

(2)情境体验性原则。教师必须善于创设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内心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提高语文情感教育水平。

(3)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用饱满的情感、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感。

这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其一、教师必须热爱教师工作。“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掷的神情呢?因而,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影响。其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这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他们体验着课堂上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幸福。

三、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理解力和表达力

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首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欣赏有完整、清晰、生动的感知,通过联想,再创造想象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要使自己在教学中能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作品的过程。教师理解得越透,感受越深,给学生讲解就越透彻,对学生的感染也越深。

四、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

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晓了,那么,对这么多的情感因素,教学时应注意把握分寸,使它即不能缺乏也不能泛滥。为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在这一点上,首先要求教师一踏入课堂就应及时进入教师的角色,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的心情带入神圣的课堂,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应是一个忘记自身情感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必须保持健康的教学情绪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因为情感教学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学情绪气氛,就是让学生处在快乐、兴趣的情绪下从事学习活动。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教师要善于调节自我情绪,在教学中应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课堂中教学情感的投入,也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情感表现上只能是大海中泛起的小浪花,因此,具有高超的情绪控制是必要的。

六、如何实施健康情感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表现出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特点。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并且,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明显地表露出来。这些都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根据小学生情感的特点,如何实施健康情感教学谈点粗略体会。

1、钻研教材,挖掘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每篇课文都是人们情感的升华。那些文质兼优的文章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浓浓情感。有些教材虽然不含明显的情感因素,但会引起学生某种科学美的情感,也存在着激发情感的触点。有些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平淡无味而实则寓意深刻、情味浓厚。

因而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可以说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2、通过表情,传导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它能起到潜移默化、以情传情、以情动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相互沟通,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前通常“无动于衷”的,教师则往往在备课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首先被作品中的深动。

教学时教师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这是因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言语表情相联系,如陈述、讲解、朗读、答疑、启发、提问等。教师可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疲劳。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也起着辅助作用。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3、联系实际,体验情感。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联系生活展开情境,把教材所写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才能领略文中表露的感情。

如在《司马光》一课中,可用到“回忆生活经历”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文章一开头用平静的语言写道: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当有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时,你会怎么样?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经历?这时候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在生活情景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了大家的慌张,从而能过恰当的运用情感进行朗读,并体会出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正是由于在对以往感受的回忆中,产生了相应的感受,又把这种感受带到对课文的学习中,从而与文章情感产生了共鸣。又如在《美丽的公鸡》的教学中,公鸡傲气十足,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大多数学生可能没有这种生活经历,但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想象一下:自己向别人吹牛、夸口的时候的感觉,公鸡语气中的得意,便能够很容易地体验到了。由此可以看出:“结合生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它既能给学生“导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情感的感受。

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必将是空洞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促进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论文作者:梅文清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如何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论文_梅文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