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深化改革的对策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深化改革的对策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及深化改革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深化改革论文,成效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正走向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总结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体制问题是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新中国科技体制是在5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在体制的特征上,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从历史的角度看,高度集中型的科技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国家能把各方面的科技精锐力量集中起来,解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些重大的科技难题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但是,由于它长期以来沿袭行政体制的一套管理方法,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科技体制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改革的内容分为三方面:科技运行机制、科技组织结构和科技人事制度。在运行机制方面,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合理配置;在人事制度方面,扭转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十几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根据《决定》精神,坚持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以及“依靠、面向”“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积极稳妥地推进,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 基本扭转了技术成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无偿使用的局面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的商品化地位,技术市场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科研院所用国家的钱搞研究工作,以论文或者成果鉴定为结果。现在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商品和经济结合,并开始作为资产进行评估和作为资本来入股。1993 年, 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207亿元,是1984年的29倍,平均年增长60%以上。 目前年交易额大约达到300亿元左右。

2、 科研机构的任务和经费正逐步由国家计划下达的单一模式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向转变。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社会公益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的特点,我国分别实行了科学基金制、技术合同制和包干制等不同方式。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科研经费的效益,也使科技经费有较大的增长。1993年中央级的800 多个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创办高技术产业,共创收70亿元,是国家拨款的3.7倍。一些大院大所年创收已超过亿元,占年收入的90 %以上。目前有1400多个科技机构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 科技机构开始由过去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向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个人、私营、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转变。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是科技体制改革当中崛起的一支生力军。全国现有民营科技企业及各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民营机构9.7万家。 四通、联想、巨人、北大方正等一批企业已发展成为年产值几亿元、几十亿元的企业集团公司。

4、科技人员的管理从一次分配定终身、 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状况向合理流动、优化组合、聘任制的方向转变,并一改过去单纯从事科技研究,向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发展。目前,大批科技人员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国每年有50多万人到农村生产第一线从事各种技术活动,有数十万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兼职活动,促进智力和人才流动,为推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许多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微观改革见效,宏观管理改革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部门属科研院所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及一些宏观机制问题(如基金制)。与微观层次的改革力度相比,宏观层次的改革力度严重不足,宏观层次上的制度性问题已经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高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基本上还是一种“块块”管理模式,各方面职责不明,关系不顺;直接管理过多,宏观管理太少;战略高度不够,整体效益较差;投资严重不足,效益较低。

——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严重,大量实际工作仍处于“两张皮”的状况。一方面,科研机构尚缺乏大的压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未能有效参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常常淡化其对科技进步的需求,生产设备与技术工艺的老化,又导致他们缺乏科技进步的实力。

——科技系统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开发体系。科技部门条块分割、机构重叠、力量分散,科技队伍结构布局不合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研究、开发、中试、技术交易市场诸环节不协调,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商品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是1∶10∶100,我国目前是1∶0.5∶100, 开发这一环节过于薄弱。

这些问题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995年我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战略,党的十五大又强调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变展的总形势,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加快技术创新的体制。其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组织结构。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包括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全社会科技服务体系。

运行机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机制,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生产力要素,使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制度创新。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现代科技企业制度。现代科研院所依法实行理事会决策制、监事会监管制的管理制度,固定岗位和人才流动相结合的双向选择人事制度,实行基本工资与课题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现代科技企业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技术创新建制,按市场机制运作,参与国际竞争。

宏观管理。建设符合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的统筹协调的科技行政管理体系,适应科技、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政策体系和以科技进步法为基础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为实现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稳住一头”是指按照小而精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重点稳住一支精干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形成优势力量,力争重大突破,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发展后劲。“放开一片”是指放开放活各类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开发、创新机构,放开放活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大力推动科技开发型和科技服务型机构向企业化转化,从事业性机构转变成经营性企业,使之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调整结构、分流人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在科技机构改革的同时,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和集体的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人才分流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内,国家继续对“放开”的科研结构给予政策性扶持。

2、大力发展规范化的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 技术市场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科技与市场经济的接轨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应把大力发展大中型企业技术贸易作为技术市场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也要重视农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制定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公正技术交易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等商业秘密的保护,制止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分割主义。科技开发型和科技服务型机构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逐步转变成信息、咨询、中介、经纪或技术服务的企业。

3、加强科技和经济中介机构的建设。 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是近年来加强科技和经济中介机构建设的具体措施。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是从组织结构上实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国家研究开发计划的有力保障。其主要目的是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缩短转化周期。同时,也为满足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并为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供基本技术支撑。组建工程中心也有利于分流人才和优化组织结构。工程中心在运行和发展中,主要不是依靠国家,而是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中得到加强。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新型服务机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为其提供技术依托,承担企业诊断,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等。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核心工作是组织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从科技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其发展目标是成为企业咨询诊断的智囊团、技术开发的后盾、人才培训的摇篮、企业界和科技界连结的桥梁。

4、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是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80年代我国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概念。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除包括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办科技机构外,已扩展到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科技企业。这意味着民营科技型企业已成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和新兴科技产业的有生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大力发展多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科技型企业,从而形成与国有国营科技机构长期并存、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兴旺局面。

标签:;  ;  ;  ;  ;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深化改革的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